李徜徉
入乎其内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描写,有感人肺腑的抒情,有精辟深刻的说理。景中含情,情中见理,景、情、理犹如不同的音符,组合成写景抒情散文的交响乐。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
一、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观赏景物时,会打上自己情感的烙印。同样是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壮丽,有人读到的是凄苦。那是为何?因为心境不同。在写作中情与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的景有主观情感的笼罩,主观的情有客观因素的影响。情景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情与景的顺序怎么安排,要视当时的情境和表达需要而定。
1.触景生情。
看到某种景物,生发某种情感。将这样的景物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感抒发出来,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荷塘月色》中,作者领略月下荷塘幽静美丽的景色后,心头平添了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来之不易的宁静。触景生情,或情由景生,先写景,后写情;或先有某种心情,观赏景物后改变了这种心情。
2.因情写景。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随着情感的变化,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写作时,往往选择与情感契合的景物来描写,将情感寄予景物。如《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都高度暗合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情。先写情,后写景,景受情的影响。
景随意设,情易景迁。不管是触景生情,还是因情写景,都可以融情于景。有时只见景物不见情,其实情已蕴含在景中。如《登泰山记》中,作者登泰山观日出,看到雄奇壮丽的景象,内心燃起生活的激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作时常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情理结合,此中有真意。
作者的心境是散文的情,这情是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观赏时与景产生的共鸣。作者的思考是散文的理,这理是对景的感悟,是对生活和人生的叩问。正如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情因理智而有深度,理因情深而有趣味。情与理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动情思理。
观赏景物时,情融于物,进而思考其中的道理。《我与地坛》中,古园历尽沧桑,正如作者的身体状况,相同的“境遇”,让作者和古园有了亲近感,于是长年累月,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有慰藉,也有启示。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其情切切,其意殷殷。动情而思,思得深入。
2.明理通达。
大自然是神奇的,让人领略到风霜雨雪的变化;大自然又是深刻的,让人懂得阴晴冷暖的本质。观察自然景物,会得到人生的启迪。有的解决自己的困惑,讓人释怀旷达;有的激发生活的斗志,让人积极奋进。《赤壁赋》中,作者感叹人生的短暂,面对水、月,他产生了感悟:水在流逝,但没流完;月有圆缺,但没增减;人会死去,但没消亡。一句“而又何羡乎”,由“理”过渡到“情”,已经拥有自然的丰富与博大,要学会享受当下的自由和幸福。作者因明理而通达,因通达而快乐。
天地有大美,枝叶总关情。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与景和谐交融;情有寄托,理有韵致,情与理巧妙结合。我们在情景交融中受到熏陶,在情理结合中得到启发,从而深刻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特有的自然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漠走笔
◎郭保林
黄,无边无际残秋的黄,落日的黄,锈铜的黄,杏黄橙黄柠檬黄,狮黄蟹黄象牙黄,铺天盖地惊心动魄的黄,雄雄烈烈赫赫荒荒的黄,张牙舞爪扑来,劈头盖脸压来,吓得我直打趔趄。这漫漫黄沙把天空、把风、把过路的时间都染黄了,我真想大喊一声:“沙漠,沙漠,这就是你吗?”
话到嘴边,我惶然变得无力,我难以挣脱黄沙的樊篱。我遥居东海之滨,一提起沙漠,便觉得那是遥远的传说,神秘而古老的童话,而现在,我就困在茫茫沙海之中了。
横在我眼前的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那翻滚的沙涛,那高耸的沙山,仿佛在无声地宣布:“这是生命的禁区!”
我向大漠深处走去。
啊,雄性的大漠,野性的大漠。你这天地间雄浑的史卷,到底记录着什么?汹涌澎湃的内容里包含着什么伟大深邃的哲理和诗情?
雄沉。苍茫。博大。旷达。每一页沙涛,每一叠沙浪,每一尊沙峰,都展示了大漠狂傲不羁的风采,展示了大漠恢宏不凡的气度,这里有李太白的千古遗风,有苏东坡的大江东韵,也有贝多芬狂飙般的激情,还有三闾大夫的悲壮苍凉!
我在沙漠中蹒跚地行走。大漠板着一幅黄褐欲赤的面容,冷漠而严肃。那一峰峰沙丘,僵坐在那里,沉默着,木然着,接受着同样沉默的阳光。
沙漠是生命的禁区吗?不,在这苍凉的画卷上,也偶尔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灰绿,那是沙蒿、沙蓬、沙棘和骆驼草,它们是来粉饰干旱和荒凉的吗?
有一朵小花很潇洒,很风流,亭亭在荒沙上,这彩色的生命时而面对蓝天和太阳摇曳、微笑,袒露着它的情怀,它的思想,它的喜欢,它的诗;时而凝眉沉思,仿佛一个少女等待着黄昏,等待着一片美好的憧憬。它并不感到和这背景极不和谐。我弯下腰抚摸着它们,无意中发现它的根系如此发达,我想,正是这发达的根系支撑了这尊傲然、潇洒的生命。
谁说大漠是僵化和凝固的象征?不,大漠是有灵性的,每一粒沙都是一个细胞,它有自身的律动。它平静时,明朗旷达;它发怒时,咆哮吼啸。当风暴到来时,大漠复活了,生命开始骚动了,那是一幅多么雄悍壮伟的景观啊!
当风暴停息之后,这时,一种大宁静便汹涌澎湃地弥漫开来,意识会逐渐消融。
在夜晚,看白苍苍的一丸明月,缓缓升上碧澄澄的天空,唯有这月光给大漠带来温柔和温馨。月光是那样纯净、童贞,夜气也是那样清新、沁人。时而会听到高空洒落的雁鸣,四处寂寂无声,看到这景观,你会感到一阵阵苍凉。痛饮几杯苍凉,也许使你的思想变得雄沉,变得深邃,能感悟到许多繁嚣的灯红酒绿的场面所不能体味的人生哲理。此时,一切欲念立刻冷却,沾在心灵上的尘埃,在这清冷和孤寂中得到清除和洗涤,恢复清醒和澄明,使人真正进入了一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
我依然漫步在大漠里,我成了大漠孤旅。在这瀚海中漫游,穹庐之下,苍漠之上,只有我和我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首先感到的是寂寞,苍凉上摞着寂寞,寂寞上又压着空旷,如何不使人感到沉重呢?
至于那些沙丘们,它们自己并不感到寂寞。你看,它们搂抱得多么紧密,你箍着我的腰,我拽着你的腿,滚在一起,似乎可闻到那种追逐嬉戏的取闹声。
当你疲累了,只要躺在沙滩上,肌肤触及沙粒,你会感到犹如躺在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幸福。这时,你会感到你微小的身躯也溶化在这无垠和浩瀚之中,化为一粒沙,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呐,原来是一粒沙,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
(选自《阅读大西北》,有删改)
1.这篇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很突出,请试作分析。
答:
2.这篇散文是怎样说理的?沙漠给了作者哪些人生启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