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 感悟人生

2022-11-30 13:37李国贵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荷塘景物角度

李国贵

入乎其内

我们阅读写景抒情散文,不仅享受广博的自然美景,还领悟深厚的人文内涵。在作者笔下,季节有韵味,山川多妩媚,树木知感情,水月含哲理……这是一种自然情怀,这是一种生命意识。阅读时,我们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一、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

自然景物是客观事物,但描写时不是纯客观的描摹,总会染上作者的主观色彩。自然景物的特征与作者的人生际遇和生活态度有着某种契合。

1.景物有特征

自然景物千姿百态,同一景物特征多样。我们阅读时,要分析作者笔下的景物总体上呈现什么特征。如《故都的秋》中的北平秋景清静悲凉,《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幽静美丽,《我与地坛》中的地坛生机盎然,《赤壁赋》中的江面朦胧迷离,《登泰山记》中的日出雄奇壮丽。

2.人生有切点

就像直线和圆的关系一样,描写的景物与作者的人生观有一个切点。我们要通过这个切点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故都的秋》中,北平的景物是悲涼的,这与作者的人生境遇有关,该作品写于1934年,当时的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他心境悲凉,所见之景也染上悲凉的色彩。《我与地坛》中,作者见地坛中的景物于荒芜中显现出生机,获得了生命的感悟,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二、观赏角度和表现角度

观赏景物,首先要明确怎样观赏,即立足点在哪儿,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赏,然后选择合适的角度。

1.观赏角度

(1)感官。观察、欣赏景物时,用眼、耳、鼻、舌、肌肤等去感知,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看到荷叶繁密是运用视觉,闻到荷花清香是运用嗅觉,仿佛听到歌声是运用听觉。多种感官相结合,能感知景物多方面的特点。

(2)时空。时间在变,观赏的景物也在变。如《登泰山记》,在泰山顶上观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来观赏。空间不同,观赏到的景物也不同,观赏时可仰望、俯瞰、远眺、近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可以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也可反过来。如《故都的秋》,在院中仰望“碧绿的天色”,俯瞰“牵牛花的蓝朵”,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赏。为使观赏角度全面、立体,往往既有上下结合,又有远近结合。

(3)状态。不同的景物有动态和静态,同一景物也有动态和静态。如《荷塘月色》中观赏荷塘时,前面的花叶是静态,后面的流水是动态;观赏荷叶时,开始是静态,“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然后是动态,“有一丝的颤动,像闪亮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动静结合,使景物形态丰富。

2.表现角度

写作时,除了遵照观察的方法、角度、顺序,还要注意如何通过虚、实和点、面来表现景物。

(1)虚与实。当时的所见所闻为实,梦幻、回忆、设想为虚。如《故都的秋》中,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虚写;然后写故都的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是实写。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

(2)点与面。点面结合,有面的扫描,有点的特写。如《登泰山记》中,一路上移步换景,这是“面”的涉及;日观峰上观日出,这是“点”的刻画。写“点”,突出重点,体现描写的深入;写“面”,顾及整体,体现描写的广泛。

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大自然也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走进自然,感悟人生。我们阅读时,分析作者对景物的观赏角度和表现角度,把景物描写与思考人生结合起来,赏析自然美景,品味人生哲理,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 水

◎李万华

①昨夜梦得一坡油菜花开,竟是“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在梦中,我以为大地的模样就是这样:金黄,暗藏柔韧的劲道。但是梦中有人说:风吹雨打,花落叶下。

②我在今天的某个时刻想起梦中油菜,便有些恍惚。我分明看见那是一坡一坡的花在梢上驰骋,但我相信别人所言的零落成泥。便是现在,我依旧对自己说:花的尸骨如同花开。

③这之前的某一日,我在老屋檐下闲坐。这是乡下,阳光没有杂质,尚未长出新叶的梨树在院子中央,枝杈如同龟甲兽骨上的笔画。它旁边,一棵沙枣树歪着身子,旧年的妃色果子小如豆粒,果皮上布满黑点。想一想,如果每一种果子都如此闹脾气,不肯掉落,年长日久,果树会成为什么。一只猫咪跑过去,爬上大板夯筑的土墙,又从墙头跃到树枝上,停驻。看上去,它的这一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墙头露出远山一角,清冷的风从屋外榆树的枝子上滑下,近处耍社火的锣鼓节奏铿锵。也有一两声鸦啼,仿佛冬季还未离去。我们喝咸茶,偶尔说话。脑中无舟楫的片刻散漫,清波亮出光斑。其间记忆自在身边游走,觉察时它们已经遥远,并不与我发生多少关联。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毛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儿走过。一扭头,我甚至看见多年后我们自身的白骨,在阳光里静坐。它们洁净、温润,泛着光泽,它们完好无损,姿态娴雅,仿佛正在轻颦浅笑。

④现在想起,那一天仿佛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又仿佛取自未来。眼下转瞬即逝,未来遥不可及,过去是什么,一棵沙枣树,抑或只是一场回忆?

⑤然而回忆未必可靠。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一场或许并不存在的相遇被男主人公回忆得历历在目,仿佛它刚刚发生,彼此的气息还没在花园的雕塑下散去,不过被另一个人忘记。如果遗忘表明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回忆,是否果真能杜撰出一个过去。

⑥这一日夜间,我听见窗外檐漏,滴答滴答,屋顶积雪正在消融。我有多久不曾见得冰雪融化的样子?旧日那些冰凌挂在屋檐,雪水晶莹,春风沿着河道走过的情景,我并未生疏。一些情景日日重复,回想起来却如同空设,一些情景一旦露面,便被魔术长久定格。小时候接触事物存有局限,不能一一看尽,然而相待之心细腻专注。成年后,时刻穿行,其间柳暗花明,抑或山重水复,我们却已习惯顺水流逝。

⑦其实我并不知这是哪一日的积雪,我从乡下老屋回到小镇,它们已经存在,在楼层背阴的角落,树根,砖瓦的缝隙。它们在那里沉积,并且渐渐瓷实,它们的表面因此变成薄薄冰层,反射光芒,仿佛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并不依附。

⑧《礼记》说:“始雨水,桃始华。”这节候的物征,本以中原为主。在青藏高原,这一切都将姗姗来迟。

(选自《西风消息》,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1)尚未长出新叶的梨树在院子中央,枝杈如同龟甲兽骨上的笔画。

答:

(2)而在沉默时刻,我总能看见时间踮着脚,小毛贼一样扛着些破烂玩意儿走过。

答:

2.文中,作者擅长运用富有内涵或情感的典型物象,请从中选取三个物象并结合相关文本,分析其蕴含的内涵或情感。

答:

3.第③段用了哪些感官来写观赏的景象?

答:

猜你喜欢
荷塘景物角度
小荷塘
神奇的角度
四时景物皆成趣
热闹的荷塘
写写冬天的景物
荷塘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荷塘三记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