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写景抒情散文

2022-11-30 01:43李艳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古柏天坛柏树

李艳

阅读指要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表现主题。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同学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赏析美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是首先要关注的。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样的景物会呈现不同的形象、色彩、状貌、趣味。这些景物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我们首先要学会赏析。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景物的特点

所谓特点,就是指这一景物不同于其他景物的特别之处。如《荷塘月色》就描绘了月色中的荷塘独有的景色。如“幽静宁谧”的“荷塘小径”,“素淡宁静”的“月下荷塘”,“朦胧和谐”的“塘上月色”,“清幽热闹”的“荷塘四周”。

2.看写景的角度

写景的角度有两类,一是五感的角度,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如《故都的秋》写小院景致,有视觉的角度,如“碧绿的天色”“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有听觉的角度,如“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触觉的角度,如“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等。二是观察的角度,包括远观、近觑、仰视、俯瞰,如《荷塘月色》中描绘月色中的荷塘,就既有远观,又有近觑。

3.品写景的技巧

为了突出景物特点,更好地抒发情感,写景抒情散文中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如《荷塘月色》中运用了比喻、通感、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故都的秋》中运用了对比、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

二、体会情感

写景状物类散文大多以抒情为主,景为情而设,抒情的部分在文章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荷塘月色》中表达的“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体现的“悲凉与眷恋”等复杂的情感。要想深刻体会文章中复杂的情感,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1.注意文眼,梳理线索

同学们在阅读时,首先要注意寻找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故都的秋》中:“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了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强烈情感;其次还要梳理情感线索,分析情感的发展变化,如《荷塘月色》中的情感链: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2.发挥想象,换位思考

阅读时,我们不能作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要深入文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欢、同苦,见其所见,感其所感,调动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相关阅历和体验,用心感受,细细体会。

3.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所谓“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性格、为人相似。要想全面理解一篇文学作品,我们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写作风格、创作动机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圜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镞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勇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獨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疖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正相吻合适配。

(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2.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答:

3.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答:

猜你喜欢
古柏天坛柏树
柏树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天坛之美》
鸟儿和乌柏树
柴达木映画
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古柏
离不开那片绿
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古都风韵——北京古柏寻访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
美国大峡谷的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