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丹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幸福,需要提醒。”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提醒。亲人的低声提醒,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提醒,推开了紧闭的心门。书本里的一句话语可能是提醒;角落里的一个老物件也可能是提醒……提醒是关怀,是引领。提醒来自思考,提醒源于真情。
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提醒,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提醒。
请以“提醒”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此作文题属于话题作文,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材料话题简单宽泛,同学们有话可写,不易偏离题意。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写记叙文的要求就不仅限于单纯叙事,而是对叙事艺术、语言艺术、情节构思、情理提炼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要求。
话题是“提醒”,要想立意点高、切入点好、思路开阔,就要对“提醒”有深刻的理解。“提醒”不仅是语言上的劝诫,也是情感上的关爱,可以是一件小事、一段文字、一个物件……凡是能够引发共通感情、唤醒理性、启迪心智的无不是“提醒”。
在选择题材时,视野要打开,既要避熟,也要避俗。在行文叙事中,要抓住在成长道路上曾给过自己“提醒”的典型事件来谋篇布局;叙事要线索明确,脉络清晰;还要尽量达到事、情、理的交融,提练出生活的韵味与哲思。
原文在线
旧灯笼的提醒
我家有个大玻璃柜。远远看去,玻璃柜明亮耀眼,这是因为里面摆放的满是金灿灿的奖杯,那些奖杯晶莹剔透,十分抢眼。再仔细一看,其中还摆放着一个“旧灯笼”,不偏不倚,居正中央,显得格格不入。它突兀地立在那里,时刻提醒着我和我的家人:莫失莫忘!
(开篇点题,点出旧灯笼,也点出提醒。但叙述语言稍显平淡。)
我的爷爷是个“灯笼爷”。村里几乎没有人知道爷爷的真姓名,但一定知道他的这个绰号。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节,村里的小孩就会涌到我家门口,“灯笼爷爷,我要那个兔子的!”“我要那个龙的!”“我要那个金色的!”“好好好,一个个排好队啊!”爷爷把灯笼一个个递到那些小娃儿手里,看着他们心满意足、蹦蹦跳跳离去的背影,脸上满是笑容。
(对话在精不在多,可以选取最能凸显爷爷性格和心理特征的细节来写。)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还有许多孩子离开了村庄,去外求学。中秋时节,孩子们手里拿着的都是五颜六色嘀嗒作响的电子灯笼。偶尔有在外工作或上学的人们回来过节,也不会再来我家门前呼喊“灯笼爷”了。
爷爷和他的灯笼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村子的角落里。
(以旧灯笼为线索,叙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爷爷和灯笼一同被人们渐渐遗忘了,但是叙事过于冗长,并且忽视了“提醒”这一主题。)
那年中秋,我们回乡过节。走进村子,踏上石板路,我远远就听到了那熟悉的“咯吱咯吱”的声响,只见爷爷正弓着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手里拿着几根木条,来回盘曲、折叠,当我走近前,一个轻巧的灯笼架子就端立于他手上了。系上底盘,埋好烛芯,一个灯笼便初具模样。他的动作不疾不徐,极有节奏章法。他将灯笼举起,对着阳光,糊上一层纸糊糊,本以为会滴滴答答流下来的糨糊一经他手,便紧紧贴在了灯笼架上。待纸浆干透,他再就着阳光绘彩漆,一个色彩艳丽、独具匠心的灯笼便做成了。
夜晚,院子里的灯笼透出幽幽的微光,不甚明晰。寂静的屋子里传来爷爷低声的哼唱:“月牙弯弯,歌声缠缠,灯笼闪闪,谁来挽挽……”他沙哑的嗓音在这被黑暗笼罩的老屋里充满了细腻的温情……
临别时,爷爷将那个灯笼送给了我。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红了眼眶。
(灯笼承载了祖孙两代人的情感,细腻温暖。但只是单纯叙事,没有体现出与主题相关的思考,使得作文整体思路不明、脉络不清。)
几年过去了,这盏灯笼一直摆放在我家玻璃柜里。它立在金灿灿的奖杯边,倔强而突兀。它也许再也不会被点亮,但它时刻提醒着我,不要丢弃和遗忘了那段美好纯真的时光。
(結尾照应开头,用灯笼把祖孙两代、过去与现在联系了起来。但是对“提醒”这一话题的阐述不够深刻,在行文中缺少点题的表述,语言平淡,导致全文思路不够明确,作文脉络不够清晰,结尾也显得仓促与生硬。)
◆升格建议
本篇作文选材让人眼前一亮,从众多写亲人的一句话、朋友的一声提醒等寻常选材中脱颖而出,作者选择了一个老物件——旧灯笼。本文的话题是“提醒”,线索是“旧灯笼”,但在行文中没有将二者进行必要的连结,也未突出“提醒”这一主题,只在结尾处蜻蜓点水,导致行文脉络不清晰,线索不明了。升格时应明确“旧灯笼的提醒”这一线索,突出“提醒”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更深层的含义,结尾在事理上加以升华。
化蝶之作
荧荧灯火明
◎林 希
我家有个大玻璃柜。远远看去,玻璃柜明亮耀眼,这是因为里面摆放的满是金灿灿的奖杯,那些奖杯晶莹剔透,十分抢眼。但是仔细一看,其中有一个格格不入的“旧灯笼”,披挂着泛黄的纸衣,倔强突兀地立在众多奖杯之中,不偏不倚,居正中央。家中几经搬迁,但它的位置永远不变。在我们家里,它就像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轻声提醒着我,不要忘记。它曾带着荧荧灯火而来,一路相随,伴我成长!
那是爷爷做的灯笼!爷爷是个“灯笼爷”。村里的人不一定知道爷爷的本名,但一定知道他的这个绰号。小时候,每年中秋前夕,村里的娃娃们总是一大早就挤在我家老屋门前,争先恐后地提醒爷爷——“灯笼爷,我要兔子灯!”“我要龙灯!”“我要那个金色的!”爷爷总是笑呵呵地一一应承。到了中秋节那天傍晚,娃娃们自觉排好队来领灯笼,爷爷笑呵呵地把灯笼一个个递到他们手里。孩子们跑远了,爷爷还在后面关切地提醒——“慢慢跑啊,别摔着!”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在老屋门前嬉戏的孩子们逐渐离开了村庄。如今过中秋节,孩子们手里拿着的都是五颜六色会唱儿歌的电子灯笼,再也没有“咚咚咚”的敲门声来提醒爷爷,中秋节到了,又该做灯笼了。
爷爷的灯笼和他的叹气声一起躲进了柜子的一角。不过,每年到了中秋前,他总不忘打电话提醒我:“妞妞,爷爷给你准备好了灯笼,有空就回来哦——”“知道了,爷爷!我这里也有好玩的音乐灯笼呢!”急着去玩耍的我,也隐隐听到过电话那头,爷爷轻轻的叹气声。
又一年中秋,爷爷生病了,我们匆匆赶回去探望。穿过巷子,踏上青石板,我远远就听到了那熟悉的“咯吱咯吱”的声响,那是我许久不曾听见的声音——爷爷做灯笼的声音!只见他弯着腰,拿着几根木条,几下盘曲、折叠,一个轻巧的灯笼架子就端立于眼前了;再系上底盘,埋好烛芯,一个灯笼的骨架就做成了。他的动作不疾不徐,节奏章法自成一派。他将灯笼举起,对着阳光,糊上一层纸糊糊,本以为会滴滴答答流下来的糨糊一经他手,便紧紧贴在了灯笼架上。待纸浆干透,他便在灯笼上描图案,绘彩漆,飞天的嫦娥和俏皮的玉兔呼之欲出。
夜晚来临,爷爷点亮一盏灯笼,轻轻地递到我的手里。那荧荧的烛火在灯笼里跳跃摇曳,久违的亲切和温暖涌上我的心头。屋里传来爷爷低声的哼唱:“月牙弯弯,歌声缠缠,灯笼闪闪,谁来挽挽……”
他沙哑苍老的声音磨痛了我的心脏。那摇曳的烛火、低低的哼唱,似在轻声提醒我——爷爷的忧愁与孤寂、期望与希冀。
那盏灯笼跟着我来到了城市,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日渐发黄,独自老去。也许它再也不会被点亮,但在我心中,它的光芒从不曾熄灭,曾經的“灯笼爷”和那美好单纯的岁月,永远不会被遗忘!
【广东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高一(7)班】
◆升格总结
升格作文在线索上加以调整,叙事主线为“旧灯笼”,情感主线为温情的“提醒”,以时间顺序把人与事、物与情贯穿起来,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同时,在谋篇布局上不再只是简单的叙事,而是进行了思想的提炼、情感的提纯,夹叙夹议,汇成一条情感之河,凝成“爱与传承”这一主题。祖父的灯笼是爱的流淌,也是手艺与文化的承载,在时光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中,人与灯笼一起老去,但是不会被遗忘和丢弃。情感与思想共同走向了心灵的深处,文字摇曳生姿,深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