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论析

2022-11-30 09:14骆平张成明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团结本质属性和谐

骆平 张成明

摘 要: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超越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新特点和政治优势,是对世界政党政治文明的卓越贡献,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范式。本文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团结、民主、和谐”的本质属性为研究对象,探究本质属性提出的学理依据、相互关系,以及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团结;民主;和谐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5-00033-07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固有的、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性质、面貌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因此,这种属性应包括基本的三个方面:第一,本质属性贯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始终;第二,本质属性规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变化发展的方向;第三,本质属性决定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其他类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把“团结、民主、和谐”概括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三大本质属性,这既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与精辟概括,更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和高度凝练。

研究和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对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一伟大政治创造,向世界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优势,提升国际话语权和牢固树立制度自信等具有重大意义。学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早已展开研究。张献生认为,政党关系和谐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方向的一致性、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党际关系的平等性、基本理念的合理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1]。李燕奇认为,追求和谐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起点,体现和谐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内容,实现和谐是多党合作制度的本质特征[2]。齐惠认为,“民主”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标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属性上的人民民主、功能上的共识民主、形式上的协商民主,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质,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3]。林尚立从政治学原理出发考察了中国政党制度与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他认为,中国的政党制度源于人民民主运行的内在要求,是人民民主实践与运行的制度结果,反过来中国人民民主的实践和发展也离不开政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4]。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从制度的功能、价值、历史演化等不同视角探究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深度分析了“某一具体”属性在塑造制度特质中的作用,但缺乏对本质属性整体性的研究,更没有研究本质属性的生成机制、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与运行方式。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提出的学理依据是什么?本质属性之间有何内在关联?又在多大程度上彰显制度优越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的学理分析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生活离不开三大力量——政党、国家与社会,政党作为整合的主体,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承担着利益综合、利益表达与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当一个国家不同政党之间以一定的程序方式和制度规范建立稳定的结构,特别是形成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时,就产生了政党制度。也就是说,政党制度的实质必然存在于三种关系中: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政党与社会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处理这三种关系的差别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为“新”,主要集中体现在它处理三种关系时展现的理念与方式,这些理念与方式又逐步内化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

(一)团结:政党与政权关系的具体体现

在政党制度中,政党与政权关系是指政党在政权中的定位,以及各政党在多大程度上执掌、参与和影响国家政权运行。中国各政党在处理与国家政权关系中形成了团结这一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道路上创立、发展并不断完善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团结救国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由此确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团结兴国的力量,加强了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团结合作,充分激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上的积极性,使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风雨同舟,确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团结富国的力量,极大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规范化、程序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凝聚团结强国的力量,大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加强对多党合作事业的全面领导,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多年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在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汇聚起强大社会合力。

(二)民主: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

中国各政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了民主这一本质属性。首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运转中必须最大程度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最大限度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种根本一致性构成了政党合作的坚实基础,使多党合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需要不同的政党来反映这种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使多党合作成为必需。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诚合作,將“公意”和“众意”统合到政治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最终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其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路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一套新的民主机制,即协商民主。经由这一科学的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政策和重要事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协商,坚持在协商中求同,置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反复协商征求意见、理性审慎决策施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施策的有效性。这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在决策施政时固执己见、排斥异己、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在协商中求同,着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视加强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的支持保障,优化政治资源配置,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确保了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

(三)和谐:政党与政党关系的具体体现

中国各政党在处理与其他各政党关系中形成了和谐这一本质属性。在创立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共同奋斗,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发展出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更简明地说,这种反映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上的“和谐”属性,就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的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友党”关系。

一是患难与共的盟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各政党的共同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达成思想政治共识,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方针,在各种挑战和困难面前长期并肩战斗、风雨同舟。

二是同心同行的挚友。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也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他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領导,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努力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三是过失相规的诤友。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和外在的激烈对抗;不是要消灭不同和分歧,而是要对不同和分歧进行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6]。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始终遵循“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原则,做彼此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诤友,而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更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这种监督不是互相拆台、互相倾轧,而是互相帮助发现和改正错误、减少失误,不仅不会减少彼此之间的和谐,反而能增进信任、促进合作。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大家互相帮助,有了错误加以批评,共同进步。同时,也采用自我批评的办法,各民主党派也进行自我批评”,“过去他们不信任共产党,共产党也不那么信任他们。大家在一起工作,搞久了,常常见面,慢慢地就互相信任了”[7]。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的历史定位与逻辑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这一创造过程,既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贯穿于其萌芽、形成、发展、完善的各个阶段,而日臻成熟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同样强化和凸显了本质属性。

(一)团结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逻辑起点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就是团结奋斗[8]。当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种救国方案在中国大地轮番“试验”,中国也曾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用革命形式改天换地,团结带领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人民共同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9]。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探索与其他政党和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过程中,部分领导人接连犯下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遭受了严重损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和反思建党以来党的事业成败经验基础上,对加强与国内政党团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例如,在团结的范围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以外的人员,不问他们是否有党派关系和属于何种党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我们便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们”[10]。在团结原则上,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吸引和团结民主党派共同奋斗,但要注重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在“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而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11],强调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在团结方式上,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人必须和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多商量,多座谈,多开会”,“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12]。抗战时期多党合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进一步团结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提供了理论指引、扫清了思想障碍。在延安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政权积极尝试与党外人士开展合作;在重庆等抗战大后方,则是通过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党的各级机构开展与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合作,构成了“最广泛的团结、最真诚的合作”。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给予了最热烈的响应。他们纷纷汇集到中国共产党旗帜下,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努力。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等共同参加了会议,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盛会,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团结大会,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也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二)民主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坚实支点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诉求。民主革命时期,正是在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在与国民党一党独裁作斗争、争取民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找到了彼此的共通之处,双方在民主宪政运动、支持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维护旧政协决议、反对内战等一系列民主运动中强化了合作方式、培育了合作传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打下了牢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然而在新中国初期,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了“左”的关门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看不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甚至对在革命胜利后民主党派是否有必要存在提出过质疑。对此,毛泽东同志形象地用“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比喻,严肃批评了认为民主党派是“一根头发的功劳”、一根头发拔去不拔去都一样的错误认识。他指出,“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13],告诫全党要重视民主党派工作。为此,1950年3月和1951年1月,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推动了各民主党派组织健康发展。这也表明,在新的形势与背景下,仅靠“团结”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需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激活“内生动力”,在嵌入国家治理格局中彰显自身无可替代的价值与优势。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中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八大明确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八字方针”。“长期共存”强调的是民主党派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互相监督”强调的是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作用,宣告了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中國新型政党制度得以迅速恢复。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将新时期的民主党派界定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为新时期多党合作指明了方向。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多党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使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调动了各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9年,在深刻总结与民主党派合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作用的各项制度措施,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纳入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14]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取得政党协商更加规范有序、参政议政更加精准有效、民主监督开辟崭新领域等新成就。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民主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坚实支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得越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越能得到巩固,越能在中国国家治理格局中展现独特价值。

(三)和谐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落点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中,和谐往往是与安定的政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客观要素。毛泽东同志认为,和谐的政治局面应该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15]。邓小平同志对和谐安定的政治环境尤为重视,他指出如果中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搞三权分立,那么中国必定陷入动乱。“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16]江泽民同志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做我们党的亲密诤友。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统一战线中努力创造团结、民主、和谐的气氛,广开言路,使大家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17]。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党关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18]。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局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新时代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为维护和谐稳定局面的“定海神针”。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的逻辑关联

“团结、民主、和谐”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关联的整体。团结属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逻辑起点,没有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团结与领导,也就不会产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主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效能的坚实保障,只有建立在民主之上的团结,其范围才能做到最大,和谐也有其依托;和谐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懈追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完善过程就是在团结与民主基础上,找到和消灭不和谐因素,实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团结大联合的最和谐状态的过程。

四、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彰显先进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超越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新特点和政治优势,是对世界政党政治文明的卓越贡献,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范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属性是点明旧式政党制度之“弊”、映衬新型政党制度之“新”、理解和宣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先进性的“金钥匙”。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团结”“民主”“和谐”三大属性出发,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实现对西方政党制度的超越。从“团结”看,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从“民主”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党制度只能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从“和谐”看,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不是西方政治谱系中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对立、竞争关系,而是目标、利益与价值一致的政治共同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根本上跳出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政权更迭频繁的弊端,杜绝出现“否决政治、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情况。

总之,世界政党制度具有多样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于各国的政党制度。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加快向亚非拉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输出所谓“民主政治”模式的步伐,企图以资本主义来终结历史,这是极其荒谬也是可笑的。那些移植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完成转型外,大多数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对此,即便是“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福山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社会来说,要实现自由西方的现代性非常困难”[19]。中国依据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创造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走出了中国政治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契合中国发展需要,这种经过历史考验的新型政党制度,在为世界政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应该可以为众多处于发展变革中的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仍需要不断完善,尤其要在全面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扩大团结、发扬民主、增进和谐等方面健全制度体系、激发制度效能,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6]张献生.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属性[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13-17、16.

[2] 李燕奇.和谐的政党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兼论多党关系和谐是多党合作的本质属性[J].新视野,2007(1):66-73.

[3] 齐惠.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民主标识[J].党建研究,2021(11):49-51.

[4] 林尚立.政党制度与中国民主:基于政治学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5-343.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5.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8] 人民日报评论部.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更加坚定走“必由之路”的自信[N].人民日报,2022-03-17(5).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10][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741.

[12]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抗日战争时期(下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6.

[13]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6.

[14] 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1).

[15] 毛泽东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4.

[17]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39.

[18] 胡锦涛.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EB/OL].(2014-02-26).http://www.rmzxb.com.cn/c/2014-02-26/298115_1.shtml.

[19] 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郭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14.

责任编辑:鲍跃华

猜你喜欢
团结本质属性和谐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发挥好党内政治生活“四大功能”
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从城濮之战看参谋的作用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具有党校教学本质属性的社交群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