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偏好,且这种偏好已被证明具有一定遗传性,因此,许多科学家一直执着于探明其与认知能力的关联性。
此前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智力测试中,年轻、健康的“夜猫子”往往能取得比同等条件“百灵鸟”更好的成绩——具体而言,前者的短时记忆能力(STM)更强、情商更高,且女性“夜猫子”的语言智力水平更突出。
事实真的如此吗?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团队重新邀请61名健康成年人參与观察。研究者收集了他们的作息规律信息,并要求所有人选择“一天中最清醒的时间段”参与认知能力测试。该测试可衡量受试者的三方面认知能力,即推理能力、言语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结果表明,记忆能力与一个人的作息习惯并无关系;对男性和女性而言,综合认知水平与作息的关系相近。
部分观察结果与此前相符,比如,更高的语言智力(verbal intelligence)的确与“晚睡”相关。但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有一项矛盾的发现——它同样关联“早起”。
“一旦控制了‘就寝时间和‘年龄这两个变量,我们就发现情况相反——爱早起的人往往具有更卓越的语言能力。”该校睡眠研究实验室主任Stuart Fogel表示。然而现实中,极少人能做到长期熬夜的同时还规律早起。
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表明,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不能单纯地与他的作息偏好画等号。“其他与内部生物钟(昼夜节律)相关的因素,也可能影响认知能力。”
偏好与内在结合,最终呈现的作息行为规律,被定义为作息类型(chronotypes)。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提倡一种观点,即“百灵鸟”和“夜猫子”的二元划分,不足以概括所有的作息类型。
以“百灵鸟”为例,从觉醒水平和精力水平来看,他们在早上往往最活跃,到了中午降至中等水平,然后晚上跌入谷底;与之相反,“夜猫子”通常在早上最为疲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水平逐渐上升,直到深夜登顶。
此次研究还指出,随着年龄的变化,人的作息类型也会发生变化——10岁之前,人们倾向于“百灵鸟”式作息,随后在少年、青年时期变成“夜猫子”,及至60岁左右,又回归10岁时的睡眠模式。
研究者提议,在睡前一小时开始限制光照,远离电视、手机;与之相应,起床铃响后,立马接受阳光的“洗礼”,让褪黑素停止分泌。另外,想要早点休息的人,须避免在夜间进行一些刺激性活动,比如运动、吃饭。
“不论如何,就现状看来,‘早起的鸟儿确实有虫吃。”研究者笑言。
◎ 来源|科技宣传文化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