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逆向视角下伴随式教学评价的价值意蕴、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

2022-11-30 00:40王曦川赵静王睿瑶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逆向教学质量职业

王曦川 赵静 王睿瑶

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教育领域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如何采取有效的课堂评价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难题。近年来,随着“为了学习而评价”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数据为中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更加灵活、反馈及时、情境化的伴随式评价。伴随式评价可以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是一种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模式。本文在解释伴随式教学评价的逻辑价值与运行结构基础上,探析推进伴随式教学评价改革的路径,引导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逆向视角下伴随式教学评价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一)教学评价及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通常来说,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为中心、多主体参与式开展的,具体包括教学管理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其中,占最大权重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常以教学投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方面为核心,建构教学评价指标。这种直接评价模式导致教师有动机改变学生取得高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得不到科学的呈现。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实施的教学评价。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业评价本身是针对技术技能学习程度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技能的完成水平、精细化程度及其自我体验。此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评价往往采用非书面式的呈现方式,这更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压力下降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评价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内涵与运行逻辑

伴随式评价是指通过连续跟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信息进行动态评价的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及时采集、分析学习过程数据,关注数据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反馈作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变化,推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挖掘出隐性问题,进而剖析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为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知和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效果做出评价,而通过描述学生自我感知,进一步映射教师教学成效的过程就是逆向伴随式评价。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既赋予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期待,又让学生通过真实表现反映自身学习成效,能够有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可以定义为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其运行逻辑是通过伴随化方式,采集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习得技术技能的自我成效评价信息,以此为依据映射教师的教学成效。学生参与逆向伴随式评价需要从两个维度入手收集数据,一是学生自身对学习任务的习得性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分数、学习心得、笔记等文本内容;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情况,包括参与时长、活跃度、作业反馈情况等数据。

(三)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教学是一个活动实践化、交往社会化、文化具身化的师生交往过程,蕴含了知识、技能和能力整合的整体结构和复杂关系。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教学本质是分析和建构逆向伴随式评价的依据。从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来看,开展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蕴含以下三个维度的价值。

1.促使教师从“为评价而教学”转向“为教学而评价”。传统评价体系片面强调评价标准化,容易使学生陷入对追逐分数的单向度追求,忽视了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实际效用。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没有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成效,反而成为制约教学变革的瓶颈。从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视角看,评价不再局限于决策者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是通过教学过程和结果,以判断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使教师关注教学过程的价值。

2.支持学生从“为分数而学习”转向“为过程而学习”。受学业评价的手段单一、过程短暂、方式固化的影响,职业教育也逐渐形成以分数为核心、文本为手段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习—分数—评优”的功利性逻辑,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于学习本身之外的分数、奖学金、推优推先等能够给自身带来实际利益的评价成果,在职业技能、职场适应能力、职业精神与职业心态养成方面有所欠缺。逆向伴随性评价旨在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促进教师持续关注教学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关注自身通过完成系列任务和职业教育活动得到的持续性成长,逐渐强化自身对职业教育活动实践化、交往社会化、文化具身化的内在认知,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升自身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3.引导教学理念从“强化结果”转向“强调过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和工程教育领域,更多关注输出端实际成效的理念逐步普及,核心是完成相应的课程之后,能具体胜任哪些工作、完成哪些任务。习得成果与反馈的重要性大于学习时长与学习的努力程度,因此,支持多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学习过程中人员组织与单元学习任务的分布。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成效,也要求教师借助多种技术终端,跟踪学习过程,以此促进高质量教学结果的生成。

二、职业教育逆向视角下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要素与运行架构

(一)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要素

评价是对评价方法、功能和主体的界定,其核心内容是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对象的锚定、评价内容的规划、评价目的的厘定和评价方法的实施,包括由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具体要素。

1.评价主体: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评价。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关键是将教学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形成学评一体、学评互补、为学而评的新型教学评价格局。其中,学生评价是主要类型,学生通过评价自身的学习成效,映射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质量评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教师同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教学内容对专业能力的支撑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师生交互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听课、材料查阅、远程视频为主要评价依据。教学管理者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准备材料的规范性、教学文本的合理性、教学实施效果的整体性等进行评价,核心是教师落实教育教学基本制度情况。除此之外,可引入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价等内容,核心是逐渐引导教师加深对伴随式评价理念的理解。

2.评价理念:为了改进教学的增值评价。受“唯分数”理念影响,当前评价体系中由于评价的结果性导向、调整和改进的作用被淡化,引导、规制和赋能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推进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是职业教育领域为了学习而评价的具体化,核心是围绕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这一目标,通过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形式,使教学聚焦于学习过程,改革“唯分数”“唯知识”的教学,同时赋予教师改进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评价内容:以学习体验为根本逻辑的内容设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形态。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的评价内容是由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决定的。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包括外在性因素和内在性因素,外在性因素包括教材、学习空间、情境舒适程度、时间、过往经历等;内在性因素是教师自身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前者通常包括专业知识熟识度、教师敬业程度、过程把控程度等相对灵活的因素;后者主要指学历、性别、薪水、国籍、职称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教学评价局限在广泛但相互不联系的结果性材料中。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的体验和成效,核心是自身所经历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借助任务单式的自我成效评价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借助平台数据评价学生的体验,以体验与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

4.评价过程:以“伴随学习”设计评价过程。从评价实施的过程来看,信息平台是逆向伴随式评价的支撑性条件。伴随式评价过程是依托信息平台,以学习的发生和阶段性完成为逻辑形成的评价工作流程链,强调评价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对学习活动进行任务化、模块化、系统化设计;二是教师组织学习活动;三是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学习活动习得程度的评价;四是通过数据整合,完成评价并对教师反馈,形成新的循环。

(二)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运行结构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整体过程,本文尝试将整体运行结构进行流程化表达,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逆向视角下伴随式教学评价运行结构

1.课前准备:形成多方参与的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准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起点需要尽可能收集教学的相关数据。从评价操作的过程来看,学生需要对过往获取的数据进行授权,并知悉参与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意义,形成参与伴随式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需要按照逆向伴随式评价要求的模块化、任务化、过程化要求,结合学生已有数据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同时也需要知悉自身教学的评价方式。

2.任务实施:形成根据实时反馈的调节式教学过程。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按照通过任务完成状况的反馈,系统形成教师关注学习成效、开展教学优化的专业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通过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支撑平台,实现信息的整合,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实时状态数据,以图形、表格、文字的形式集中呈现,促使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决策,灵活调整教学。

3.评价实施:形成契合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要求的评价过程。学生通过任务化的学习,实现课堂的及时评价,以此形成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判依据,是逆向伴随式评价的根本特征。除此之外,将教师自身、教师同行、教育管理者也嵌入评价过程之中,形成覆盖课堂“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从实施的过程来看,多元主体参与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是不一致的。从时间看,学生是及时性评价,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无时差”评价和完成任务为节点的高频评价,并将此作为学生主要的评价形式。教师自身的评价一般是通过查阅相关伴随式评价的结论进行的反思性评价,重点在于优化整体教学策略,时间相对滞后于学生学习。教学管理者和同行的评价一般是在评价制度约束下的参与性评价,具有一定随机性。这些从不同维度形成的评价通过反馈体系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不断寻找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开展后续的教学改进与优化工作。

三、职业教育逆向视角下伴随式教学评价的推进路径

尽管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提供了一种驱动教师持续关注教学质量提升以促进学生实际成效的方法论框架,通过增加积极结果的相关性因素和减少消极结果的相关性因素,而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为了学习而评价”的模式,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需要科学设计其实施路径。

(一)重塑价值目标:以理念推广形成评价效果应用愿景

理念是蕴含预设的前瞻性、导向性和设计性思维,是建立在综合性和概括性基础上的“精神实体”,是指导实践的理性思维,而理念发挥指导作用的核心在于价值目标的形成,将理念内容抽象化为根源性、客观性、规律性路径,进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方向。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不是简单通过评价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划分到不同层次,而是通过评价收集到教师教学的数据后,针对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改革。其核心价值指向在于:一是帮助教师系统建构基于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落实以项目为依托、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二是帮助教师依托逆向伴随式评价形成改进职业教育课堂的综合性自治体系,具体包括如何有效读取信息,如何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高职院校可通过研究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试点应用和示范性课堂的打造等议题,逐步深化“学习者中心”的教师理念,并在理念的指引下系统规划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个人教育素养的综合成长。

(二)调适评价标准:统筹多元主体共建评价标准体系

逆向伴随式评价需要加大学生学习成效在整体评价标准中的表达能力,通过多元主体共建评价标准、共商评价权重的模式来实现。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方位梳理,尤其是将伴随式评价融入教学过程的模式、参与评价的权重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研讨,提升标准建设的科学程度。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分配和平衡各评价主体之间的权责比重,在注重评价科学性的同时,保证立德树人基本方针的落实。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共建评价标准的过程,也是多元主体理解伴随式评价的作用方式、功能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激发评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主体共商、信息交互、情感共通的新型评价格局。

(三)建构整体制度:按照运行机制的逻辑建立运行规则

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对传统教学评价的超越,在于将评价嵌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以学生实际成效映射教师的教学实效,促使教师关注学习过程。具体操作上,首先,要以引导、规范和赋能为制度建设宗旨,设计多元主体参与逆向伴随式评价的形式、内容、时机和途径,将制度保障作为发挥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的基础,进而在实践中与其他制度进行双向调适。其次,以效率和秩序为目标,建构基于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的运行规则,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对于逆向伴随式评价而言,不能笼统地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要素,而要抽取最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的习得,以快捷高效的方式形成评价结果并进行反馈。此外,还要规避教师引导学生偏离自身真实状态打高分的情况,保证逆向伴随式评价的秩序。最后,要形成依托伴随式反馈结构进行教学改进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制度。逆向伴随式评价的核心是促进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而教,重点不是评价教师在学校教师中的排位,而是塑造围绕学生更好学习的教学生态。因此,要增强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教师思考逆向伴随式评价结论中数据的价值,尽量实现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甚至多次开发利用,开展教学的改进,真正实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双向联动。

(四)打造信息平台:支持教学评价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是依托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需要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信息平台。首先,职业教育伴随式教学评价的实现,是从教学发起到教学完成整个过程的改造,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持。在教学发起之中,教师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将教学活动任务化,形成与工作需求对接的任务分割,并以特定的秩序输入到信息平台,向评价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展示,并以此作为逆向伴随式评价的主要依据。其次,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需要借助平台进行即时性评价。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评价受评价实效、参与的比例等硬性条件以及与多种数据互动能力的影响,如学生评价与考核结果不一致时,需要按照规则进行数据调整。最后,逆向伴随式评价的信息平台还需要逐步将职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视频、情境感知设备等采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帮助教师将学生的评价与外部因素直接的变化逻辑形成联动,准确分析学生产生学习成效背后的原因,并以此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五)形成反馈机制:建构及时调整优化的评价改革机制

反馈机制指对事务开展的结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事务推进利益相关主体进行信息反馈的机制,基于此形成事务的不断优化与改进。评价本身是一种反馈机制,其作用的方式是多元主体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实现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和改进,完成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本文倡导的反馈机制聚集于两个层次,一是对教师而言,建立信息通达的反馈渠道,帮助教师思考任务设计、教学推进、实际效果以及其中的相关教学决策和学习支持服务,并系统性反思职业教育的价值与特征,建构基于反馈机制的自适应成长机制。二是对整体逆向伴随式评价而言,需要实时反馈、定期总结,逐步优化和改进。从原理上看,职业教育逆向伴随式教学评价蕴含了教学评价的先进理念,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思想。但具体落实到操作过程中,需要从先决性条件、课程难度、学习空间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需要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同时,逆向伴随式评价嵌入职业教育过程之中,在推进过程中容易产生不适应的问题,如对评价的频率过高、多类评价主体的分配权重失衡、参与评价学生比重内部差异大等,需要不断对照实际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猜你喜欢
逆向教学质量职业
逆向而行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逆向思维天地宽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