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萍女 戎成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相继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行战略谋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乡村产业兴旺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更是有效破解乡村内生性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对推进乡村产业崛起进程、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实用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明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上述战略规划指导下,如何以职业教育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各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路径进行系统探究,以期为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十四五”规划对“三农”问题进行宏观规划与展望,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但从整体上来看,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瓶颈约束,极大制约着乡村产业振兴。职业教育作为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首先,以“产业富农”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职业教育借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等独特办学模式,直接对接乡村主导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农村产业链条更新迭代,提升乡村发展效益和质量。其次,以“科创兴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职业院校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与产教对接,将校企合作中形成的应用性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可借助线上平台大力推广新技术,为不同类型的乡村劳动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科技帮扶,以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最后,以“人才强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力资本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推动“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和“职业人”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特长与优势,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涉农专业群建设、完善技能培训体系等方式,培养更多乡村产业复合型人才,促进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消除了绝对贫困、区域整体性贫困。尽管如此,我国脱贫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乡村产业发展与广大农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尚存在一定差距。为此,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而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整体迭代提升是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对带动广大农户致富增收、使农民共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实现乡村经济充分且高质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职业院校是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通过发挥教育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性等多元化服务功能,可以实现扶志、扶智、扶技和扶业的有机融合,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型人才,进而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职业教育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能够更好地适应休闲农业、民俗旅游和直播带货等乡村新业态发展,提高涉农人才培养和乡村产业发展匹配度。涉农类职业院校面向各类群体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能够进一步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将游离于市场边缘的人群打造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其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做大乡村经济“蛋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助于帮助脱贫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参与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互联网+职业教育”线上教学机制,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机制构建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围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方面,要求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指引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理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为重要使命,着力构建和完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优化乡村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议从增强价值认同、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来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培养更多人才。
1.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体系,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增值赋能作用,政府部门有必要将产教融合纳入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从宏观视域出发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相关部门应综合考虑乡村地区经济、产业及人口等诸多因素,研究编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规划,聚焦校企资源优化配置、多元主体办学机制创新、乡村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绘制“路线图”。地方政府需坚持高位统筹,破除行政壁垒,深化教育、财政等部门以及群团组织之间的合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体系为重点,明晰政府、职业院校、涉农企业等相关方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利益、权利及责任,使校企双方协同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法可依。此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元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拓宽经费投入渠道,为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乡村产业复合型人才提供资金保障。
2.增强价值认同和互利共赢意识,加快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组织实体,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均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可以说,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复杂过程。若双方利益无法达成一致、缺乏彼此认同的利益基础,行动自然难以实现统一,极易导致校企陷入失衡和畸形的关系状态之中。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组织得以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关键在于充分考量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尽可能满足其实际需求。因此,以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校企双方在合作机制、文化交融、组织形式等方面加强管理创新,强化互利共赢的价值认同,创建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促使校企合作跃上新台阶。此基础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应准确把握县域产业结构和特征、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将其作为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训内容,不断提升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实效性。同时,需持续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矛盾化解机制以及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化、管理一体化、教学互动化,共同编写教材、完善课程、建设专业,培养一批乡村产业技能人才。
3.创新合作模式和联合育人机制,提高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效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然而从总体上来看依旧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为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职业院校和乡村企业应不断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农村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需求打造乡村产业人才链。首先,校企双方在持续创新和完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需量身制订乡村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涉农特色专业和实践实习的涉农平台建设,增加实践能力教学比重,提高人才理论与实践水平。其次,校企双方需大力推进培训模式革新,在乡村地区探索创办“以产业为中心、以田坎为课堂”的田间学校,突破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之间的空间阻隔。转变教师和专家讲、农民被动听的传统培训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相结合,确保乡村产业人才精准供给。最后,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还可探索建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三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乡村产业转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定向培育乡土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同时,积极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逐步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充分发挥校企在培养乡村产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在教育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促使师资、教学条件以及办学资金等优质教育资源大量流入城市地区,而农村则面临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优质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这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职业院校大多分布于城市地区。另外,承担着农村职业教育功能的县域职教中心也主要集中于县城范围内。上述问题极大制约着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发挥。为此,各地应持续推进城乡之间的空间互嵌,构建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为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1.建立城乡职教资源畅通流动机制,为培育乡村产业人才提供要素支撑。政府应引导师资、资金等职教资源流向乡村,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要素和功能互嵌,以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当前,涉农职业院校在国内职业院校中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农林类高职在“双高计划”中占比不高。为此,各地区尤其是农业大省应进一步加大涉农专业招生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类职业院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将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适当向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倾斜,大力推进涉农职业院校和涉农学科专业建设。此外,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将城市职业院校对涉农类职业院校的结对帮扶效果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带动城市职业学院的师资和技术等要素回流农村,支持涉农职业院校培养乡村工匠、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此推动城乡职业院校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教学共研、管理共进和功能互补。地方政府应持续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整合院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培训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还可借助金课展示和分段式人才培养等方式,使农村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城市地区的实训基地,为乡村产业振兴储备大量技能人才。
2.完善涉农职业院校支持保障机制,培养面向乡村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这对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应健全涉农职业院校支持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乡村产业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中的先导性作用,以适应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要将乡村产业人才培养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构建“党委+组织部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林类职业院校发展的组织领导。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要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以及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通力合作,支持高水平涉农类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帮助农村职业院校强化办学特色、夯实办学基础,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此外,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应用技术研发,以项目为纽带,精准对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农业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等相关科研服务工作,以技术供给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伴随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加速迈入数字化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在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抢占数字时代发展先机,将开发利用数字资源和培养数字技能人才等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转型的重要任务。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鉴于此,政府和职业院校等主体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导向,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嵌入职业教育领域,打造“云上”开放式课堂,创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空间,为乡村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建立“互联网+职业教育”机制,对破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供需错位问题、提高职教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1.部署实施数字化合作项目,以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育与产业二元性特点,为打好乡村振兴“新战役”提供有效助力。因此,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及社会多方力量应以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为出发点,聚焦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维度开展相关数字化项目,促使职业教育数字转型从概念化走向应用化。从理论层面来看,政府、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等主体可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围绕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大对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力度,系统探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和路径,为提高乡村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来看,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数字化企业、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在提升“双师型”教师素养、升级数字教学资源、搭建“云课堂”等方面实施数字化合作项目,建立面向乡村产业发展的“互联网+”技能培训体系,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2.探索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以重塑职业教育数字新生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化工程,职业教育数字转型通常涉及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领域。为此,政府和职业院校需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促进数据要素畅通流动,打造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生态圈,为延展职业教育空间提供技术支持。政府、院校及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要聚焦乡村产业新业态所需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推动智慧职教平台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合。依托于多元化数字技术,以推进专业群和课程群建设为重点,建立包含传统手工艺类、种植养殖技术类、实训模拟类等在内的视频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与线下有机衔接的乡村产业人才培训。职业院校在考量农业生产周期、乡村产业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可通过构建不受时空约束的虚拟化技能培训场域,有效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覆盖面,满足乡村产业人才碎片化学习需求,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3.建立数字化教学评价机制,以完善线上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评价制度提高乡村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职业院校应遵循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和完善线上教学评价机制,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创新探索科学化、差异化的评价工具和手段,建立符合农民学员特点的个人发展档案。通过对海量数据资源的专业化分析与处理,从理论水平、实践技能等多维度对农民学员开展全过程纵向评价。职业院校既要注重终结性考核,也要逐步提高线上教学活动参与、课件学习等过程性考核在线上教学评价机制中的占比。依据学员不同的学习表现,进而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线上技术培训内容和课程资源,以此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的共生共赢。
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理应面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教学特长,打造一支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为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倍增作用。
政府作为引领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主导者,承担着制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的职责。各级政府应紧扣乡村地区特色资源、比较优势,聚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同步谋划发展蓝图,重构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之间要素共享、多维融通的生态圈,制定二者深度融合的行动纲领,确保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
1.政府与职业院校合作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地方政府应基于规划先行的理念,以激发要素流动活力、提高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为导向,科学编制乡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智库输送方以及技术支持方,需对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全方位调研,精准对接产业提质增效需求,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为推动“一村一品”经济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建言献策。职业院校可与县域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技术合作、产品研发、人员实训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的总体方向和推进策略,从而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蓄势赋能。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走访调研团队,实地察看本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乡镇政府等相关方共同探讨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和育人模式变革提供依据。
2.依据乡村产业规划调整院校专业建设方案。从现阶段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情况来看,涉农专业和乡村产业发展之间呈现“散点状”,与各类乡村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整体上相对薄弱。由2021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可知,我国共有1584个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备案,在高职备案专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55%。职业教育现有专业大多集中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环节,反观新型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占比较小。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应以乡村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变化为靶标,在构建职教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供需关系谱系图的基础上,对专业与产业对应变化关系进行及时诊断。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结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适时对传统专业进行调停并转和提质赋能。对于就业率较低、难以适应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时专业,职业院校应调减招生计划或及时撤销该专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瞄准直播电商、创意农业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探索增设一批新专业,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培养适应乡村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鉴于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职业院校应以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和跨界型技能人才为导向,打造覆盖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全流程的产业集群。通过推动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与乡村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精准对接,有助于职业院校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突破因专业壁垒而难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现实困境。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应加快打造与乡村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围绕“产业链”优化布局“专业群”,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时对等。
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产业兴旺中有所作为,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健全职业教育培训育人体系,加强对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技能培训,提升其致富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
1.就培育内容而言,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类职业院校应针对农民道德缺失、生态意识不足等问题,通过开展普法讲堂、现场讲解等形式,加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培育,大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广大农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知法、懂法、守法。依托乡村社区交流平台,开展公民道德知识和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弘扬诚实守信、尚农爱农、热爱劳动等道德风尚。同时,职业院校既要围绕畜牧业、种养殖业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强化乡村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也要聚焦家庭服务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开展特色培训,打造布局合理、资源充足的培训内容体系,培养农民学员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就培育方式而言,职业院校应坚持因材施教和分类施策,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培养对象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方法和措施。一是培养农业劳动技术能手。职业院校应深入乡村地区,联合地方政府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并通过“集中授课+田间课堂”,开展“一户一技”科技培训,将农业实用新技术传递给农民。二是培养能工巧匠。各地应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举办手工技能大赛,全面推进乡村手工业者和传统技艺人才技能培训,促进乡村特色手工业发展。三是培养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基层政府和职业院校应共同推动农村创意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采取学习交流、专题培训以及实践锻炼等多元化方式,健全乡村企业家培训体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具有乘数效应。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在于实现技术优化和创新,其关键是要通过技术赋能,把“技术”这一外源性要素“赋能”给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及科技帮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与优势,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内容。
1.及时调整技术技能授课内容。数字经济时代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对乡村产业人才技术技能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职业院校特别是涉农类职业院校应组建专业化的调研团队,针对本地区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状况进行调研,并系统研究、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和更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授课内容。职业院校还可与农技推广部门加强横向联合,建立科技服务宣讲组,通过田间学校和技术培训班等渠道,深入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等基层地区,狠抓科技培训,及时解决广大农户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此外,职业院校需坚持纵向下沉,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派遣教师、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派驻的农村地区和涉农企业,“面对面”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类技术指导服务。
2.以强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满足学员实习实训需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示范园区是提高广大农户技术技能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为导向,与涉农类职业院校合作,选建若干示范带动效应强、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科技示范园区,提升科技示范创新基地的技术攻关能力。此外,职业院校还可拓宽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或与规模化农业生产大户构建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农业生产试验基地,保障技术技能教学、实践操作与生产同步进行,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学员多样化和终身化的实习实训需求,在科技创新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