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联合经颅超声检查在重型颅脑创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2-11-30 11:44许裕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1期
关键词:经颅血流精准

许裕彬

(东莞市厚街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东莞 523900)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为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大脑结构及功能破坏,是导致患者死亡及重度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指伤后昏迷>6h,或伤后24h内再次昏迷>6 h,且格拉斯哥(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在6~8分[1-2]。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为sTBI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也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颅内压监测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有效改善了sTBI患者管理及预后,成为神经重症监护基础措施,通过对ICP监测可快速直观反映颅内压变化,对症状恶化起到预警作用,指导医师临床干预,降低脑疝形成风险[4]。但ICP监测属有创监测,存在颅内感染、继发出血等风险,单独应用存在一定局限。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可实时评估脑血管、评价ICP,及时发现脑血管痉挛、诊断脑死亡等,在sTBI患者管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证明无创监测存在数据不精准、技术易受到干扰等缺点,暂不能替代有创ICP监测[5]。基于此,本研究将颅内压监测联合经颅超声检查用于2020年5月—2022年4 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50例sTBI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 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50例sTBI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9~72岁,平均(45.57±1.86)岁;创伤原因:高空坠落14例,交通事故21例,击打伤15例;伤后至入院时间0.5~5 h,平均(2.75±0.67)h。根据伤后3个月GC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24例)、预后不良组(1~3分,26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有明确颅脑损伤史者;②伤后24 h内入院者;③GCS评分<9分;④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手术治疗,并接受重症监护治疗≥1周;⑤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双瞳散大、脑疝晚期者;②合并肝、肾等功能障碍者;③凝血功能异常或既往应用抗凝药物者;④合并严重多发性损伤,无法耐受手术者;⑤不能接受随访,或中途失访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测联合经颅超声检查,方法如下。

ICP监测:应用Codman有创监测仪行ICP监测,先将患者头发剃掉,对烦躁不配合者可给予适当镇静,取脑挫伤、脑血肿对侧脑室额角为穿刺部位,取冠状缝前2.5 cm及中线旁开2.5 cm为穿刺点,应用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于颅骨上钻孔,使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穿刺,保持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外耳道假想连线,穿刺成功后固定探头,持续记录ICP,同时对患者瞳孔变化、意识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根据颅内压水平调整治疗方案,每2 h记录1 h,术后连续监测7 d。

TCD检查:应用德力凯公司生产的EMS-9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对患者脑血流变化进行监测,取仰卧位,头部置正位,探头频率设置为2 MHz,探头沿颧弓上方眼眶外缘及耳翼间颧骨磷部采取相关数据,深度50~70 mm,记录搏动指数(PI)、峰值收缩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最大速度等,持续监测7 d。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术后1~7 d时的PI、ICP;②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I、ICP与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③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单独及联合判断sTBI患者的预后,曲线下面积(AUC)>0.5提示有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预后患者术后1~7 d时PI比较

预后良好组PI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预后不良组PI随时间延长不断上升,且预后良好组术后1~7 d各时段PI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预后患者术后1~7 d时PI比较( ± s)

表1 不同预后患者术后1~7 d时PI比较( ± s)

分组 1 d 2 d 3 d 4 d预后良好组(n=24)0.96±0.25 0.91±0.21 0.86±0.17 0.82±0.15预后不良组(n=26)1.56±0.37 1.62±0.42 1.67±0.45 1.72±0.49 t 6.661 7.461 8.284 8.627 P 0.000 0.000 0.000 0.000分组 5 d 6 d 7 d预后良好组(n=24)0.79±0.13 0.76±0.10 0.72±0.09预后不良组(n=26)1.76±0.52 1.81±0.55 1.89±0.59 t 8.879 9.206 9.605 P 0.000 0.000 0.000

2.2 不同预后患者术后1~7 d时ICP比较

预后良好组随时间延长ICP逐渐下降,预后不良组随时间延长ICP逐渐上升,且预后良好组术后1~7 d各时段ICP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患者术后1~7 d时ICP比较( ± s,mmHg)

表2 不同预后患者术后1~7 d时ICP比较( ± s,mmHg)

分组 1 d 2 d 3 d 4 d预后良好组(n=24)9.53±1.24 9.12±1.19 8.61±1.04 8.27±0.97预后不良组(n=26)13.89±2.45 14.12±2.56 15.37±2.69 15.68±2.76 t 7.837 8.732 11.534 12.454 P 0.000 0.000 0.000 0.000分组 5 d 6 d 7 d预后良好组(n=24)7.62±0.86 7.43±0.79 6.38±0.62预后不良组(n=26)16.37±2.92 16.85±3.16 17.36±3.45 t 14.116 14.190 15.353 P 0.000 0.000 0.000

2.3 PI、ICP与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PI、ICP与sTBI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r=-1.852、-1.719,P<0.05),见表3。

表3 PI、ICP与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

2.4 单独及联合监测对sTBI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ICP监测联合TCD检查对sTBI患者预后判断的AUC较单独监测高(P<0.05),见表4、图1。

表4 单独及联合监测对sTBI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图1 单独及联合监测对sTBI患者预后判断的ROC曲线

3 讨论

TBI为导致患者残疾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损伤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颅脑外伤后脑组织结构会出现损伤,可造成脑血管及血液学发生变化,导致脑组织血氧供应不足,最终引发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死亡[6]。sTBI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病情变化较迅速,需医师快速、精准地为其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降低病死率。虽然ICP监测普及可使医师快速判断患者病情,一定程度改善预后,但sTBI患者病情较复杂,单一监测手段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临床需结合多种监测手段以更好掌握患者病情,有效判断预后,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7]。

TCD检查主要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通过探头发射超声波投射通过颅骨,通过脑血管内运动红细胞反射,并快速建立FFT转换成TCD监视器上表示红细胞速度分布的频谱,通过分析频谱获取血流动力学信息,在评估远期预后、诊断脑死亡中有重要作用[8]。脑血流动力学参数PI可有效反映脑血管阻力,PI值越高提示远端血管阻力越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术后1~7 d各时段PI值均较预后不良组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与sTBI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提示TCD测量PI值在判断患者预后中有一定价值,PI值越低预后可能越好,持续升高的PI提示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灌注压力降低,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会出现脑死亡[9]。但PI测量可受到脑血流速度影响,脑血流速度又可受患者个体因素、药物因素等因素,单独用于预后判断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在诊断脑死亡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或假阴情况,故临床应结合其他监测方式提高预后判断准确性[10]。

ICP指颅腔内脑脊液、脑组织、正常脑血流等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其中脑脊液压力为典型代表。ICP升高为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也是导致sTBI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示其水平升高为sTB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有效监测患者ICP水平变化对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11]。ICP监测可更加直观、快速地对sTBI患者颅内压变化进行有效反映,可对患者临床症状恶化情况发挥预警作用,为医师提前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力指导,利于降低脑疝形成风险,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ICP监测包括有创、无创两种,无创监测技术包括经红外光谱技术、TCD、视神经鞘直径测量等,但无创监测数据精准性不高,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暂时无法替代有创ICP监测。目前ICP监测仍以有创监测为主,包括脑室型ICP监测、硬膜下监测、腰椎穿刺术等,其中脑室型ICP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精准、客观等优势,为目前ICP监测的金标准及首选方法。脑室型ICP监测通过将一端含测压探头的导管置于侧脑室内,于外部妥善固定,可有效监测ICP变化,且可通过打开导管对脑脊液进行引流,利于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但sTBI患者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仅行体格检查、有创ICP监测难以有效解决所有临床问题,有创ICP虽然可精准、实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但也可能引发颅内感染、继发出血等并发症,单独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故本研究将其与TCD联合应用,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ICP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CP与sTBI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表明ICP监测可有效判断患者预后。但该法也有缺点,若置管超过5 d颅内感染的风险或显著升高,且在脑室受压、移位消失等情况下,穿刺置管难度会显著增加,使得难以置入合适位置,可造成ICP监测数据不精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监测对sTBI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较单独监测更高,分析原因可能为TCD检查联合ICP监测可互补优势,实现全程对sTBI患者ICP进行无缝隙监测,以确保临床目标性降压,避免脑灌注降低,积极预防脑疝等继发性脑损伤,降低患者致残、致死风险。

综上所述,颅内压监测、经颅超声检查均可为sTBI患者提供可靠预后信息,且联合监测可提高预后预测的效能。

猜你喜欢
经颅血流精准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