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聪,班作勇,赖业华
(遂溪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 湛江 524300)
肌内黏液瘤属于一种软组织内良性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尤其是骨骼肌内的黏液瘤。相关机构将肌内黏液瘤暂时归类为无法确定分化的肿瘤行列[1]。基于组织学角度,肌内黏液瘤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梭形细胞、星芒状细胞伴大量黏液样基质,无显著的异型细胞核,其基质内存在透明质酸,肿瘤血管分布较少,分散在胶原纤维处。结合近几年的报道[2],在骨骼肌内黏液瘤病灶中发现了囊性区域,但不伴有非典型增生的组织学细胞,无活跃的细胞核分裂与坏死。黏液瘤在大腿、上臂、小腿等大肌群中比较高发,缓慢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为其病理特征,仅有少数病例伴轻微疼痛。该肿瘤边界清晰,结节呈孤立状,大部分结节直径为5~10 cm,手术切除后复发概率较低。尽管为良性肿瘤,但是依然会浸润、生长,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临床建议早发现、早治疗。而早治疗的前提就在于精确的临床诊断,精确的临床诊断其先决条件在于科学、实用的诊断方式。MRI、CT均为临床诊断骨骼肌内黏液瘤的常用手段,本研究目的为比较分析MRI、CT诊断骨骼肌内黏液瘤的具体应用与影像学特征,旨在指导临床提升骨骼肌内黏液瘤的诊断精确率,报道如下。
选 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 于 遂 溪 县 人 民医院行MRI检查的骨骼肌内黏液瘤患者1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0.80±8.95)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02±2.05) 年;其中腓肠肌内黏液瘤3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例,股内侧黏液瘤5例,肩胛舌骨肌内黏液瘤1例。纳入同期行CT检查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13±9.75)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98±2.11) 年;其中腓肠肌内黏液瘤3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2例,股内侧黏液瘤3例,肩胛舌骨肌内黏液瘤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治疗配合度良好;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慢性病、药物过敏及精神疾病患者。
CT检查仪器采用64排384层西门子原装进口光子CT扫描仪,电压120 kV,电流250 mA,扫描层厚5 mm。选择碘海醇注射液(100 mgI/mL)为CT增强液,肘前静脉推注,注射速率为3 mL/s,注入总量为1.5 mL/kg(体重)。
MRI检查仪器选择飞利浦1.5T磁共振扫描仪,实施T1WI扫描与T2WI扫描,行脂肪抑制T1加权(T1WI-SPIR)与脂肪抑制T2加权(T2WI-SPIR)扫描。予以10例患者SE T1W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注射速率为1.5 mL/s,注入总量为0.2 mL/kg(体重),注入30 s后开始扫描。
对比两组的病灶部位及影像表现。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MRI检查显示,肌内存在占位病变,8例T1WI信号低,1例为等信号;全部10例病灶T2WI信号高,脂肪抑制成像高,边缘圆润;MRI增强扫描10例,其中7例病灶不均衡强化,可见脂肪信号带与肌内水肿信号;结节伴厚壁强化2例,1例未见明显强化。见图1。
图1 小腿肌肉内黏液瘤MRI图像
对照组患者CT检查显示,其肿瘤呈低密度囊性肿块,强化后6例见环形强化,内部不均匀强化。见图2。
图2 右腹壁肌内黏液瘤CT图像
肌内黏液瘤定性为良性肿瘤,病理特征在于少量分布于血管的梭形细胞以及存在丰富的黏液基质[3]。瘤体组织内可见大量的细胞,且存在丰富的血管,如果患者以上述病变为主,为富于细胞性黏液瘤。女性群体常见肌内黏液瘤,40~70岁为高发年龄段。大部分的肌内黏液瘤病例瘤体存在清晰的边界、孤立的就结节是肌内黏液瘤的形状特征,常规直径为5~10 cm,手术切除后的复发概率不高。结合相关统计数据[4],肌内黏液瘤高发于大腿、小腿、上臂、臀部,病例中82%发病于肌内,少部分发病于肌间隙与皮下。本文选取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骼肌内黏液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分别为腓肠肌(6例)、腓骨长肌(3例)、股内侧(8例)、肩胛舌骨肌(1例),与何馨等[5]研究结果一致。
肌内黏液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其病灶呈胶冻状,周围附着肌肉组织,边界较为清晰,部分类似包膜,质地柔软,切面黏腻且光滑。显微镜观察下的肿瘤呈现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与少量星芒状、短梭状的细胞,且该细胞核小、深染、无异形、无核分裂样且胞质稀少。血管结构稀疏,局部存在类似纤维性包膜或间隔,部分可见周围骨骼肌浸润与邻近肌肉组织萎缩。结合相关文献可知[6-7],部分肌内黏液瘤病例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丰富的血管与细胞,范围10%~80%,但无细胞异形与核分裂,且无坏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星芒状或短梭状细胞Vim为阳性,CD34与SMA阴、阳性不等。
目前,临床诊断骨骼肌内黏液瘤广泛应用CT、MRI影像学技术。肌肉组织内存在类圆形的肿块影是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肿块通常影像显示边界是直观可见的。MRI扫描T1WI序列扫描时多为低信号,T2WI与T2脂肪抑制序列多为高信号。CT平扫多表现为肌肉组织内低密度区[8]。黏液瘤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含有黏多糖的黏液基质,该类黏多糖可亲水,从而增加了瘤体内的含水量,因而呈现出以上影像表现。环形强化且伴实质内结节状强化是肌内黏液瘤的强化方式,同时以实质内隔线样呈现加强,或不均匀或渐进性的瘤体强化。CT平扫所探查到的形状雷同于囊性病灶的瘤体并非囊性病变,这属于肿瘤不均匀强化的具体表现,其实质为实性病灶[9]。血管丰富且肿瘤细胞分布密集的区域为明显的强化区域,血管与细胞稀疏分布,但黏液基质分布广泛的区域并非强化区域,如果肿瘤中含有假性包膜与纤维间隔就表明瘤体边缘环状强化与内部分隔状强化。
黏液瘤病灶高发于心脏,在软组织中更为罕见,特别是骨骼肌内。结合相关报道可知[10],肌内黏液瘤的起源与变异型成纤维细胞有关,细胞增加了黏多糖,抑制了胶原聚合,从而导致聚集了大量的黏液。关于肌内黏液瘤的鉴别诊断,如果存在较丰富的细胞与血管区域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需要与以下软组织肿瘤进行区分[11-13]:①黏液性脂肪肉瘤。集中高发于大腿等下肢区域,显微镜下显示存在黏液性基质与小的原始间叶细胞。上述情况与肌内黏液瘤相似度较高。但是,区别在于黏液性脂肪肉瘤中有丰富的分枝状、鸡爪状的毛细血管网,其间可找到脂母细胞与S-100弥漫阳性;而肌内黏液瘤血管较少,S-100阴性。②黏液纤维肉瘤。集中高发于四肢,且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当处于低度恶性时,肿瘤细胞中成分不多,且呈星形或梭形,存在丰富的黏液样基质;区分点在于黏液纤维肉瘤细胞核存在异型性、核大、深染,且常可查到核分裂特征,存在丰富的血管,血管邻近出存在密集的肿瘤细胞或炎症细胞。③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该瘤患病人数稀少,且在年轻人群高发,病灶多位于四肢近端与躯干,存在显著的胶原化区域以及黏液样结节,细胞少,局部存在旋涡状结构,且兼具特征性的弓形血管与细小动脉,免疫组织检查仅表达Vim,不针对CD34,存在丰富的细胞区域且有显著的细胞核异型性。④黏液样软骨肉瘤。集中发病于四肢,尤其是大腿,显微镜下显示黏液样基质丰富,且在条索状小细胞上分布,呈圆形或大致圆形,血管分布少。黏液样软骨肉瘤与肌内黏液瘤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丰富的细胞区域,且在肿瘤细胞呈上皮状,常见核分裂与大片坏死,少数肿瘤病灶表达S-100、CK、EMA。⑤神经鞘黏液瘤。该瘤高发于皮肤、软组织,显微镜下与黏液瘤基本相似,但神经鞘黏液瘤存在肥硕的上皮细胞,且呈束状或按照丛状排列,以此可用于区分。⑥结节性筋膜炎。结节性筋膜炎在青壮年人群高发,常见于上肢、躯干,显微镜下显示存在黏液样基质,且有丰富的梭形细胞,向下生长入骨骼肌。与肌内黏液瘤的区别在于,结节性筋膜炎的生长速度非常快,病程短、病灶小且处于浅表,体表可见明显的疤痕型胶原、丰富的血管以及外渗的红细胞。⑦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该瘤高发于年轻女性外阴部,肿物边界清晰,显微镜下可见黏液水肿,且背景中存在稀少的间质细胞、无异型。患者外阴是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与肌内黏液瘤的区分要点,显微镜下可见特征显著的厚壁大血管。⑧黏液样平滑肌瘤。肉眼观察该瘤呈胶冻状,细胞分布散乱,其间存在黏液,大部分细胞核无显著异型。该瘤与肌内黏液瘤进行鉴别时需要仔细取样,明确存在丰富梭形细胞的区域,且细胞呈异型,可见核裂,同时免疫组化Vim、SMA、actin为阳性。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集中高发于3~12岁儿童,成人发病率不高,伴黏液样外观。与肌内黏液瘤最大的不同在于细胞小、且带有强嗜酸性胞浆,存在显著的异型细胞,多见核分裂,周围血管细胞分布丰富,形如葡萄状肉瘤,且黏膜下皮带有一层细胞带。总结上述,需要临床在诊断时注意与肌内黏液瘤进行区分。
针对软组织探查,MRI检查技术的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肌内黏液瘤的形态与位置,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优势明显。结合本文研究结果,观察组MRI检查显示,肌内存在占位病变,T1WI信号低,T2WI信号高,脂肪抑制成像高,边缘圆润;10例MRI增强扫描患者病灶不均匀强化7例,病灶邻近处可见脂肪信号带,并且病灶邻近肌肉内存在水肿信号;2例结节并厚壁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可知,MRI诊断骨骼肌内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对照组患者CT检查显示,其肿瘤呈低密度囊性肿块,强化后6例见环形强化,内部不均匀强化,这一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4-15]。精确、经济、实用、操作简洁是CT检查技术的优势,是临床诊断骨骼肌内黏液瘤的基本影像技术,应用广泛。但是,CT检查的弊端在于假阴性概率较高,导致其疾病诊断的精确率较低。MRI增强扫描,对微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有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骨骼肌黏液瘤MRI和CT均可用于诊断,但相比之下,MRI检查更准确,可在临床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