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利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分离出来,并以课程标准指导劳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存在着“课程弱化,劳动课徒有其表;教育窄化,活动由大人包办;劳动简化,纯粹动手缺乏动脑”等问题。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作为变革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课程,以“项目”为教学手段,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带着真实问题开展劳动,并对某个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校依托“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的地域资源,提炼出“丝源绸韵”文化,并结合地域特色,将劳动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确定了指向深度实践的劳动项目化学习路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做教材、教具,被认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学校基于“世界丝绸之源”的地域资源,对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内容进行了设计。
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在开发项目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学校首先立足劳动素养,对“丝源绸韵”项目化学习的目标进行了设计,具体如下。
1.通过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并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丝绸文化的具体内涵与发展历史,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通过“丝源绸韵”项目化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的设计思维、操作能力。
3.通过一系列“丝源绸韵”劳动任务的开展,培养学生有始有终、认真参与劳动的习惯,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4.通过项目化学习,使学生逐步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含义,引领学生继承家乡传统,弘扬“坚韧、雅致”的丝绸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丝源绸韵”项目化学习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具身认知为基础,以“在地化”教育为主要方式,强调通过地域优势为学生创造真实、有意义、有吸引力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该项目按“丝源寻蚕桑、丝源探丝织、丝源觅丝路”三大主题展开,分上、中、下三部分,对应低、中、高三个年段,共有“桑叶青青、天虫宝宝、小小蚕茧、缕缕湖丝、多彩湖绸、奇装妙染、丝绸之府、丝绸之韵、丝绸之路”九个单元的内容。学校从“历史文化、科学、生命与劳动、审美、经济与诚信、民俗、传统文化、时政教育”等角度出发,为每个篇章安排教学内容,并配以相应的劳动手册和教师用书。每个单元末尾安排一项劳动实践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挖掘劳动教育的生长点。小学低段的学习内容如表1。
表1“丝源绸韵”项目化学习内容(以小学低段为例)
劳动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在项目化学习中,学校协同多学科,将教学任务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逐渐习得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需要在既有时空中实现融合与创新。每个学科都蕴含着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应从不同的学科中提炼劳动要素,将多种知识有意义地联结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使劳动课程的实施有了“跨学科”的属性。学校围绕“丝源绸韵”劳动项目,要求各学科教师基于自身的学科知识,开展协同教学。教师围绕劳动教育整合点、课例设计、课件资源等,定期开展劳动项目研讨。在项目中有意识地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获得多种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为期一学期的“我的桑园我做主”劳动项目中,教师在学期初安排劳动任务,让学生通过考察的方式了解桑树的种植方法,体验桑农的辛苦,并进一步调查本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及种植原因。学期中,教师安排若干节劳动课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设计、组建、改进桑植园水循环系统的项目化学习,构建桑植园的生态型物理环境。学期末尾,教师结合若干节科学课布置“对桑树进行病虫害防护”等任务。
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不同学科的知识被同时用于劳动教育中。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对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还需要深度的实践活动的支持。“丝源绸韵”项目化学习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学校以“单元设计”为主要手段,发挥社团的力量,着力推进项目化学习。学校打破课时限制,将项目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单元,通过一个驱动性的核心问题,把学生带入由递进式问题链构成的问题情境。围绕核心问题,学校将项目任务分解成次级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着情境引入、概念探索、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反思优化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内容,参与劳动过程。
以中段“奇装妙染”单元为例,学校围绕服务性劳动设计项目化学习内容,以驱动性问题“如何让拓印作品产生最大的价值”引出“怎么采摘桑叶”“如何设计漂亮的拓印作品”“桑叶拓印在哪里”“拓印作品可以卖多少钱一份”等子问题,让学生先经历桑叶采摘、作品拓印等任务,再经历桑叶拓印作品的售卖等任务。这样的设计既营造了真实的市场氛围,又实现了项目成果的经济价值。
社团推进劳动项目的形式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劳动技能,体悟劳动的美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进一步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的根在天地间、在自然中。学校利用“丝源绸韵”地域资源,“在地化”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开辟了四大劳动实践场域:绫绢研究所、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世界丝绸之源景区、成校农耕基地。同时,学校积极开拓其他协同育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劳动体验。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秘桑基鱼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在课内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在教师及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深入南浔荻港渔庄“桑基鱼塘历史文化馆”和“百桑园”等地,自发寻找先民生活的痕迹,了解他们的劳动智慧,并用绘画、诗词、故事、模型作品等向古代劳动人民致敬,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
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丰富多彩,授课地点由单一的室内推广到了室外、社区、实践基地等,这样的“第二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2022年版课标指出:劳动课程评价是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劳动课程的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丝源绸韵”劳动项目的同时,学校结合项目化学习的评估框架设计评价方式。要点包括“学习目标、学生参与、知识结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六大维度,贯穿整个劳动项目。学习目标聚焦高阶思维,关注概念性、实践性和迁移性的知识样态,尤其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现的全过程。学校着力于营造“容错”式学习氛围,维持高成就的劳动实践动机。学校除了关注劳动目标的整体达成,还依据可视化的劳动项目物化成果对学生进行融合评价。
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主要包含“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方面。“丝源绸韵”劳动项目关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突出平时的表现性评价。此外,学校还为学生的物化成果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劳动课程的阶段性综合评价指的是学期、学年或学段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劳动课程学习的水平和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学校将“丝源绸韵”劳动项目的评价融入整体的教育评价体系,如借助劳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累的“活动手册、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过程性评价材料,对学生进行融合、多元的综合性评价。
通过持续的项目化劳动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技能,还产生了对自然和事物的好奇心,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项目化劳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悟到了劳动的价值,涵养了劳动精神,提升了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