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男 李 娜
[通讯作者]李 娜(1979— ),女,辽宁师范大学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 116029)
我国民族声乐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相关理论也变得更加完善。但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还存在共性多、个性少等情况,使得民族声乐出现了唱法相同、作品雷同等问题。这种情况无疑是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如果能够结合作品艺术内涵灵活变换音色,使用多样化的音色调控技巧,就可以较好突出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显著提高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水平。基于这一点,下面也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活动,全方位探索音色调控的有效技巧。
民族声乐音色主要是指音高、音强、音长等声音特性,而音色的调控则需要演唱者使用声音的共鸣谐波,进行声音的美化与调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地区的音色领域有所不同,同时对于音色的审美也会出现较多变化[1]。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民族迁移与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集56个民族特点的音色审美体系。特别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求同存异”的相关理念,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的音色审美在新时代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创新拓展。在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中,社会民众的物质生活开始得到满足,在平时更加关注精神需求,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社会民众的声乐音色审美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社会民众更喜欢情节紧凑、气势雄伟、人物鲜明的声乐作品,要求演唱者可以熟练使用颤音和润腔技巧。其中前者需要演唱者控制好自己的嗓音,后者则需要演唱者针对性加工修饰声腔。我国民族声乐的音色特点主要为清脆明亮,同时也分为真声与假声,要求演唱者灵活展现个性化特点,在演唱的时候调整好自己的音色,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发生,使得声音气息控制能够产生较好的共鸣焦点,最终凸显声乐作品的音色特色。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声乐作品的音色也会一定差异。因此,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时候,也应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把握好不同民族的声乐音色风格,最终使得民族声乐演唱具有更为突出的特点,取得演唱的成功。
民族声乐演唱的时候,需要演唱者灵活变化音色,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演唱效果。这里也结合民族声乐演唱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音色变化的应用体现,明确音色变化的艺术内涵。
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关键的。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艺术家可以通过控制自身音色,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与生动。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演唱者针对人物的性格、情感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自身的声音条件,找到适合声乐作品人物的主体音色,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2]。比如声乐演唱艺术家彭丽媛在《小二黑结婚》中,就使用了多元化音色塑造了小芹的艺术形象。整个作品的故事主要可以分为小芹偷偷等待心上人、小芹回忆二黑开会自己不敢上前的场景、小芹在梦里看到二黑受到模范表扬的场景等三段。在这三段中,小芹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彭丽媛也调整了每一段的音色。特别是在第二段的演唱中,从前半段的柔和音色转变为自己不敢上前说话的细声细语以及没有上前的懊恼语气。通过这些音色变化,就使得声乐作品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一部民族声乐作品会涉及多种情感,而这些情感的表达也需要演唱者使用不同的音色。通常来说,表达欢快情绪的时候需要使用明亮音色,表达悲伤情绪的时候需要使用灰暗音色,表达愤怒情绪的时候需要使用急促粗壮音色,表达赞美情绪的时候需要使用抒情宽广音色。对于演唱者来说,如果能够结合这些情感要素灵活调整音色,就可以使得人物情感表达变得更加顺畅[3]。比如雷佳在演唱《洗菜心》的时候,就在不同段落中灵活使用音色转变进行人物情感传达。第一段中使用了均匀平和的气息和头腔共鸣的技巧提高了音色的轻巧与灵活,更好凸显主人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第二段则从之前的欢快音色转换成为了伤心焦急音色。第三段则随着主人公做出“谁找到戒指就跟谁结婚”的承诺,演唱音色也转变为轻柔与爽朗,凸显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第四段跟前一段差别不大,但是情感更加浓烈。因此雷佳也调整自己音色,变得更加强烈与柔和,将少女的羞涩与多情情感较好展示出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有较大差异,使得我国民族声乐体系形成多彩的艺术风格。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直接吸取与融合了各个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使得民族声乐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要求演唱者能够深入把控各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合理选择音色输出方式,更好诠释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比如在演唱朝鲜族风格声乐作品《长鼓敲起来》的过程中,演唱者应该明确朝鲜声乐的三拍子韵律美,同时还要使用轻巧欢快的声音色彩、流畅跳跃的气息和灵活的吐字咬字,使得演唱声色可以变得更加美妙。再比如说演唱云南民歌风格作品《小河淌水》的时候,演唱者就应该维持恬静和优美的音色,提高自身控制气息的稳定性与均匀性,使得整个歌曲的情感要素可以得到较好的展现。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演唱者应该重点控制音乐本体,通过强弱不通过的气息来调整音色。这主要是因为在气流冲击声带的时候,力度变化也会直接引发音色变化[4]。通常来说,加大气息力度并且使用硬起音方式,就可以产生强有力的音色。反之,则会产生优美柔和的音色。比如在演唱《洪湖水浪打浪》的时候,演唱者就应该调整自身的呼吸,使其处于柔和与平稳的状态,并使用中度气息演唱歌曲。通过这种气息控制方式,就可以使得整部声乐作品在演唱的时候表现出柔和甜美的音色特点,更有利于传达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涵。
在声乐艺术作品演唱过程中,共鸣腔体主要可以分为头腔、咽腔和胸腔。不同的共鸣腔体也有差异化的音色特征。其中头腔共鸣能够表达出高昂明亮的音色特点,咽腔共鸣表达出来的声音会显得非常亲切但比较单薄,胸腔共鸣则可以表现出低沉宽厚与雄浑澎湃的音色。对于演唱者来说,应该能够结合民族声乐作品科学发挥不同共鸣腔体的作用,使得演唱声音可以自由转换,表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5]。比如在演唱《梅兰芳》的时候,前半段有很多京剧唱腔,应该积极使用头腔共鸣,使得演唱音色更加高昂明亮。后半段则需要展现梅兰芳的英雄气概,单单使用头腔共鸣很难取得相应的演唱效果。此时演唱者应该调整全身共鸣腔体,适当降低气息的质点,提高冲击声带的力度,使得声乐作品可以跟人物情感具有较好的契合性。
演唱者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应该注意控制好音乐色彩,立足于调式调性色彩实现音色调控。事实上,不同调式调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可以表现出差异化的色彩感,演唱者依托于这些色彩感进行气息控制和声音调整,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演唱效果。这也要求演唱者应该在演唱活动开始之前,针对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探索,明确作品的色彩效应[6]。通常来说,大调具有暖色调的特点,可以使用明亮的音色方式。小调则具有冷色调的特点,可以使用忧郁悲伤的音色方式。演唱者在具体演唱的时候,应该加强自身对于音乐调式调性的研究,同时还要深入到作品的情感情境中,结合自身的情感认知来剖析音乐色彩性变化规律,可以更好进行音色的调控与变换。
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音色变化与调控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了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为了更好明确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音色调控的技巧与方式,这里也结合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木兰从军》的演唱活动展开全面的论述。《木兰从军》的戏剧性非常强,同时也具有极为突出的戏曲特点(主要为豫剧风格)。在演唱这部作品的时候,演唱者应该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演唱方式,同时还要通过调控音色变化展现人物的复杂心理,使得声乐演唱的艺术特点可以得到较好的展现。
作品第一段主要讲述了军部催爹爹出征的场景,演唱者可以使用平缓清澈的音色用以交代整个故事的背景,以及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成因。但在唱到“催我爹爹出征”的时候,第二个重复语句应该加重演唱语气,使得气息可以在声音发出之前出来,较好展现花木兰忧愁和无奈的情绪。
作品第二段则讲述了爹爹年迈,身体不符合出征条件,但家中又没有可以出征的兄长的困难景象。在这一段中,花木兰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演唱者也应该调整自身音色,从以前平缓忧愁转变为焦虑焦急。特别是在演唱“怎么办”的时候,需要演唱者在第一个“怎么办”中使用轻声的语气,凸显出忧虑的情感。在演唱第二个“怎么办”中,则应该适当提高演唱语气,通过音色变化将花木兰内心焦急忧愁的情绪表达出来。
作品第三段讲述了花木兰决定替父亲从军。在这一段第一个字“忽”的演唱中,演唱者就应该凸显音色的结实和有力,展现出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在演唱第二句的时候,演唱者应该顺延第一句的情感,使得声音更有张力和气势,进一步凸显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在演唱第三句的时候,演唱者应该保持一定的声音回落,跟前两句的音色形成对比,表达出花木兰跨骑战马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则应该使用短促和弹性的声音收起,最终实现花木兰人物形象从忧虑焦急向着英雄无畏的方向转变。
作品第四段讲述了花木兰前往战场行军打仗的过程。这一段在音乐音调方面跟第一段比较类似,同时也引入了京剧摇板的“紧打慢唱”模式。在前两句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表达出花木兰奔赴战场的过程中,自身对于家乡与父母的不舍之情。在后两句的演唱中,则应该使用强有力的吐字咬字方式和较大的演唱力度,表现出花木兰驰骋战场的场面。特别是在演唱“光”的时候,应该维持音色处于从弱变强的态势,但咬字还要维持清晰的状态,体现出花木兰作为边关战士的艰苦生活状态。
作品第五段描绘了激烈的战场斗争。这一段音乐使用了戏曲艺术的垛板模式和二拍子节奏,使得这个乐段变得非常紧张。演唱者在演唱这个乐段的时候,应该使用大气辉煌的音色,同时还要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不断加强音色,体现出音乐情绪的激动与浓烈,最终较好展现出战场的斗争景象。
作品第六段则讲述了战争结束和花木兰凯旋回乡的场景。这一段中战争已经胜利,经过战争洗礼的花木兰感慨万千,自身内心情感也比较复杂。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的时候应该使用软起软收的咬字吐字方式,同时还要提高呼吸的平稳性和均匀性,最终能够使用平和的音色展现出了花木兰对战争的厌恶和自身的思乡之情。
作品第七段讲述了花木兰回到家中换上女装的情况。这个时候,花木兰的心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演唱的时候,应该使用温柔甜美的音色表达出花木兰重新变回女儿身的喜悦与羞涩。特别是在演唱到“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慌”的时候,应该维持吐字轻巧的特点,同时还要在每一句的结尾使用顿音,更好凸显“伙伴”的惊讶与疑惑神情。
作品的第八段为最后一段,同时也是抒情升华的段落。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应该转变之前的第一人称唱法,使用第三人称唱法,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进行评价。在具体演唱中,演唱者应该调动全身的共鸣腔体,表现出华丽辉煌的音色效果,使得花木兰的经典艺术形象可以得到升华。
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通过对音色进行相应调整,并做好演唱中的音色区别分析和音色调控工作,就可以较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演唱的表现力。这也要求民族声乐演唱者可以在开展演唱活动的时候,做好自身的气息调整、吐字控制、音量协调等多项内容,使得音色输出可以结合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行灵活变换。通过这种方式,民族声乐演唱活动就可以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情感感染力,更容易取得民族声乐演唱的成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注释:
[1]王飞宇.浅谈音色审美观在民族声乐演唱情感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02):65.
[2]廖星麟.论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音色运用[J].黄河之声,2017(04):85—86.
[3]丁倩文.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探究[J].当代音乐,2018(05):73—74,81.
[4]赵雨晴.试议民族声乐演唱中对音色调控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9(10):56,58.
[5]李 艳.民族声乐教学中音色调控的方式及技巧[J].北方音乐,2019(12):122—123.
[6]吴柳静.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调控探讨[J].北方音乐,2020(0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