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东
长笛在我国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而真正的发展历史则应始于19世纪中期。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教育有了大幅度提升,对外社交不断深入,国内的长笛艺术以及长笛教育才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与发展。在整个长笛艺术发展环节,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不辞辛苦、不断反思,对原有艺术形态进行创新与优化,为长笛教育赢得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早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就曾下旨组建西洋管弦乐队,长笛也就此引入到了我国,该乐队共有14名乐手,都是由太监担任,乐器种类包含:双簧管、长笛、吉他、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以及曼陀林,该乐队在宫廷活动共计10年之久,得到了许多上位者的支持与肯定,但是西方音乐与文化并没有得到北方文人学者的认可,因此也没有产生巨大的反响。虽然长笛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之路并不顺畅,但是却在小部分地区以旋风式的发展速度席卷而来,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通了上海商贸,在此30余年后,我国的第一支管乐队在上海租界内成立,由雷姆萨担任指挥者,乐团成员主要由菲律宾人构成,为了感谢这位文化的引领者,上海工商局特地请专业的匠人打造了一只纯金长笛作为表示。不仅彰显了该乐团的贡献,同时也表明长笛在整个乐团当中处于不凡的地位。于1919年,这一乐团聘请帕奇作为总指挥,三年后帕奇带着从欧洲精心选拔而来的乐手,以及更多种类的西洋乐器进入到上海,这些乐手当中有两名出色的长笛演奏家,但这两名演奏家,并不作为乐团的长笛演奏者,而是作为长笛教育人员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特长学生,这批优秀的音乐特长学生就包含叶怀德以及李学全等著名音乐演奏家。在整个长笛艺术发展环节,著名长笛演奏家宝莱克对中国长笛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于1959年,宝莱克应邀出席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讲座,并且担任音乐教师,在任教环节宝莱克积极推广长笛这项艺术,并且组建长笛特长班,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整个特长班的日常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出了大批长笛教育者,如沈志良、刘克明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除上海外,在北方也有一个有着类似经历的传奇城市,那就是有着冰城美誉的哈尔滨,哈尔滨作为与俄罗斯的通商口岸开展,欧洲部分音乐专家以及俄罗斯专家不远万里来到哈尔滨,希望以哈尔滨这座城市作为西方艺术、西方文化的教育中心,从而辐射全国,这在很大程度促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音乐教育以及长笛艺术发展。在俄罗斯皇家音乐学院的助力下,哈尔滨于192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专业院校,时隔四年,格拉祖诺夫音乐院校在哈尔滨成立。20世纪50年代国内的音乐教学以及音乐演奏方面,受东欧学派以及前苏联学派的影响极为深刻。为了向苏联看齐,借鉴大量的音乐学院办学经验,大力开展专业院校与专科学校,这也为长笛演奏教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助力[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笛教学以及长笛演奏不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而且也使得长笛艺术的形态有了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世界各国的长笛演奏者不但为国内长笛演奏带来了最新的演奏技术,而且带来了大量的优秀演奏作品,由于各方的支持与助力,国内长笛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上海音乐学院就为长笛演奏以及长笛艺术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文革”期间前苏联学派的长笛艺术又吸取了德奥学派的演奏技艺与演奏风格,对于长笛的选择主要围绕德国音乐作品,在风格上崇尚古典严谨的审美标准,追求统一性。而在改革开放后,在长笛艺术得到发展的同时,钢琴小提琴也成为热门领域,我国长笛也进入了长期稳固发展状态。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加剧,各国长笛演奏专家纷纷被邀请到中国进行讲学,与此同时,国内的教育学家与长笛演奏家也纷纷被邀请到国外展开音乐活动交流,我国著名的演奏家何声奇就曾应邀参加美国阿肯什州中央大学音乐讲座,而上海青年教师周佳音也曾远赴欧洲进行文化交流,其长笛演奏技术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2]。
国内长笛教育由20世纪就已经逐步展现,但是由于前期教育物资匮乏且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经过曲折又漫长地发展后,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音乐学科。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回暖,对外交流也明显提升,频繁的交流使西方音乐逐渐引入到国内,促进了西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的交流与繁荣。就乐器而言,目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众已不再局限于钢琴与小提琴,而社会提倡素质教育更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力,呼吁高校学生将音乐教学融入到生活化教学范围内,学生的乐器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以广州为例,管乐队就多达上百个,放眼全国,国内学习管乐演奏的学生数量显而易见。由于教育部门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大众对素质教育认知明显提升。但是,由于音乐教学发展过快,导致音乐教学质量以及演奏水平还具有极大的欠缺,部分乐手在气息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训练方式,未来的音乐发展道路极为坎坷。单就长笛教学而言,学生数量远超教师数量,形成一定的矛盾,导致长笛教育人员良莠不齐,使大部分学生难以得到专业且有效地指导,大多数学生只是将长笛学习作为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不对自身有过高的要求导致长笛教育的重视程度始终达不到预期标准,这也是目前国内长笛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长笛教育人员加强学生对长笛学习的重视程度[3]。
21世纪以来,我国长笛教育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抓住长笛教育发展契机,是每位长笛教育者以及长笛演奏者需要面临的问题。为此,只有教育人员充分意识到长笛教育的目的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育反思。对现有的教育方式加以优化调整,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可以使国内的成立教育事业稳定发展。近些年,世界各国的音乐交流愈发普遍,逐渐形成交流常态化,各国优秀学者纷纷来到我国进行宣传最新的作品以及艺术知识,促进了国内长笛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国内的长笛教育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为长笛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助力。
近些年,国内长笛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定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多次举办长笛艺术节以及长笛学术研究研讨会,大连首届长笛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就是一个最佳的案例。这项活动,将全国的长笛学习者以及长笛爱好者、长笛教育者聚集到一起,尤其是部分青年教育者以及长笛演奏家的融入,使整个学术研讨大会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大连首届长笛学术研讨会与国际对接,邀请了世界著名长笛教育家尼克莱进行讲解,并且向所有在场人员进行演奏经验传授。除此之外,长笛教育事业离不开国内各个音乐团体、音乐院校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与努力,各个音乐院校以及长笛教育从业者积极开展长笛教学与演奏方面的交流,长此以往,所有长笛演奏者的关系会变得愈发亲密,形成一个良好地沟通与交流平台。这个平台的构建可以使长笛演奏者将日常演奏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放到平台中展开交流与互动,有助于长笛艺术发展[4]。
尼克莱长笛竞赛是国内举办影响力最大、规模最大的长笛类比赛,尼克莱国际长笛赛事,以增进国际交流、推进长笛教育事业发展为目标,这项比赛的开展同样意味着我国青少年演奏水平有所提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中选优,找出最为优质的长笛演奏者。与此同时,该比赛还通过加设作品演奏奖,在推动环节,促进了国内长笛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提升我国长笛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起到了宣传国内音乐的效用。通过交流会议的开展,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内演奏水平与国际发展的差距,为国内长笛教育带来正确的引导,使教育者更加深刻、清楚地认识到国家长笛发展的道路重心,中国长笛发展不但可以促进国际性比赛的召开,而且可以鼓励国内学员以及演奏教育者到世界各地参加长笛比赛,在比赛中不断磨炼自身技术、拓展艺术眼界,通过交流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国际长笛发展动向。尤其是在长笛比赛曲目的选择上,可以通过本国曲目与其他国家曲目融合的方式来开展,这样不但提升了长笛教育范围,而且可以积极引进外国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可以使长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更加突出人才培养重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推陈出新,使长笛教育更加多元化、更加多样化,以便于国际开展交流与接轨[5]。
目前国内的长笛教育材料,已经由东欧学派逐渐转变为国际通用的法国长笛学派教材,相较与以往的长笛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技术训练,在作品选择环节更为多样化,以古典音乐作品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实际能力来进行不断地纵向延伸以及横向延伸,为基础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开展长笛教学,虽然仍然以法国的长笛音乐作品为教学主导,但是欧美等地区的音乐作品以及国内现代化音乐作品也逐渐被引入到长笛教学当中。由于整个教学材料辐射了各个区域、各个时期以及各个国家的内容融入日常长笛教学环节,使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学习了解到社会观念、时代观念以及审美观念之间的差别,因此构成不同的艺术审美观以及音乐赏析能力,可以对不同的音乐创作、不同音乐处理以及不同的风格体现展开正确的审视与学习,甚至同时期的作品,都可以分析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更加多样化、更加多元化,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西方音乐作品的发展脉络,掌握其中的音乐核心内容,发现音乐教学的魅力所在。在进行材料过程环节,上海教授何声奇曾作出杰出贡献,将20余年的长笛教学心得、体验,编制成一套独特教材,并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不同难度的训练曲目,以此提升长笛教学效率,是国内长笛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一代音乐前辈的坚守,成就了国内长笛艺术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也为长笛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与挑战。为此,长笛教育者应该学会顺应时代发展,但是不能局限于对技术的训练。长笛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分支,因此,在教育环节应该展示出音乐的立体化与宏观化,体现出长笛教学的逻辑性与针对性,这就要包含乐器的发展史、社会形态以及民族特点等综合元素进行考量。这些好似与长笛演奏不完全相关,但是很多细枝末节的内容与长笛教学环环相扣,只有将其融会贯通,才可以使一个乐器的出现、发展以及创新融为一体。长笛本身就属于舶来品,因此国内教育人员应该对长笛艺术进行创新与优化,技术训练只是开展长笛教育的基础环节。
中国长笛教育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对艺术类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展的重要契机,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长笛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力开展长笛教学活动、频繁举办长笛交流会、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等方式开展长笛教育工作,为国内长笛艺术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注释:
[1]余广涵.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郑州大学音乐学院专业发展特色研究——以舞台实践教学“长笛家族”音乐会为例[J].艺术评鉴,2019(16):294—296.
[2]庞婷婷.高校音乐教育中《器乐辅修》课程的教改研究——以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器乐辅修》长笛演奏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116—117.
[3]宋正东.试析古典主义时期的均衡与理性——以库劳《三首宏大的长笛独奏曲》op57no1为例[J].乐器,2020(28):242—245.
[4]郝思嘉.长笛重奏中的演奏实践浅析——以《费加罗婚礼》序曲的长笛重奏版为例[J].北方音乐,2020(15):294—295.
[5]周丽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分析策略研究——以人音版《黄河大合唱》为例[J].卷宗,2021(09):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