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纵横向系统分析

2022-11-29 01:00吕南樵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钢琴曲钢琴

吕南樵

一、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的纵向系统分析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历史纵向系统的分析,是从艺术实践过程着手,以此明晰中国钢琴创作中民族化道路的成功过程。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纵向历史,是漫长且多变的。从时间角度,为了更好梳理我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形成,从纵向角度分析,分为下面几个层次。

(一)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形成时期

中国“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史新篇章,同时也促使我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产生,更多音乐家开始探究被称作“乐器之王”的钢琴,并从中国民族角度,对其进行创新。1915年在美国杂志《科学》中刊登第一首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1]。此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人民仍追求艺术、崇尚科学的民族情感,民族风格因素突出。随后,赵元任又创作了《偶成》钢琴曲,对中国民族风格与艺术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1923年,萧友梅向世界呈现了我国第一部以民族历史为题材的钢琴曲,名为《新霓裳羽衣舞》,此源于古代同名诗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风格。

与此同时,很多作曲家在钢琴伴奏曲的创作中,也产生了民族风格,钢琴曲伴奏往往与歌曲自身民族风格同步,借此艺术歌曲是由声乐演唱的民族风格、钢琴伴奏的民族风格相符组成,相得益彰。例如1920年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曲,就是依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谱写的;再如中国著名作曲家黄自根据古代诗词创作很多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形成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

事实上,自中国钢琴作品产生之时起,就是以中华民族风格呈现的,形成鲜明的风格,虽然与外国历史悠久的钢琴作品相比,稍显稚嫩,但是前景却是不可估量。

(二)中国钢琴民族风格初步发展时期

自“九一八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人民经历了众多历史锤炼,如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同时也创建了很多中华民族历史新的奇迹。在这一阶段,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也得到初步发展,与之前相比,已经慢慢走向成熟,在技巧上更是有所进步。我国音乐学家在探索钢琴的民族风格时,往往会借鉴西洋成熟作曲法,有目的地创作并表演,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取得丰富的艺术成果。1934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与钢琴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在游历中国的时候,被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民族艺术所感染,特别是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所打动。为了更好探索这种艺术,亚历山大拜中国京剧大师齐如山为师,并在上海举办钢琴比赛。收集并整理更多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两首优秀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后期被亚历山大·车列浦宁带到日本出版,很快获得大众喜欢,好评如潮,发扬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1945年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先后创作多曲钢琴曲,通过音乐形象,艺术地呈现中国风景画中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色,更好传达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与特色。1946年丁善德创作的大型钢琴套曲《E大调奏鸣曲》举世闻名,在国共两党谈判背景下,呈现作者前途未卜、喜忧交织的艺术情感,充分呈现当时的时代特色。同年,作曲家桑桐创作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无调性写法,被誉为中国钢琴史上的第一首先锋派作品。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赵晓生评价该曲,与当时世界音乐发展最新潮流所差不多。《在那遥远的地方》已经是中国钢琴音乐在技术上充分领先的作品。此处的“领先”是以鲜明民族风格为基础的。

由此可知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在此阶段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

(三)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全新发展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此阶段的文艺发展在党的“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指引下,呈现一幅空前繁荣的喜人景象,此也是我国文艺史中的“十七年现象”。此阶段的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发展突飞猛进,其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前所未有。更多作曲家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整理民间民族音乐。这种“采风”形式的活动获得显著效果。所以此阶段的钢琴作品创作开始以民族风格为主流。

此时期,最先获得创作成就的就是丁善德作曲家。新中国成立后,丁善德作曲家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作曲系主任,借此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上,其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如1950年创作的钢琴曲《第一新疆舞曲》,借鉴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其主题饱含民族音乐特色。此曲目一出,便在音乐界掀起巨浪,产生“新疆热”。紧随其后,有更多作曲家创作出具有“新疆风”的钢琴作品。1953年,丁善德又创作钢琴儿童组曲,从不同层次反映新中国青少年新生活与新面貌,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2]。

另外此阶段,蒋祖馨以民进音乐活动为题材,创作钢琴组曲《庙会》,其中包括五首乐曲,各自表现民族风情场景,极具地域与民族特色。庙会乃是一重要民族风俗,佛教、道教、儒教中都有神灵之庙。庙会自身包含浓浓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庙会》组曲则以写意性艺术手法为主,其风格也极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钢琴艺术特点。另外《火把节之夜》为1954年廖胜京创作,围绕当时云南白族火把节欢庆的场面为主题,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由此可知,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在此阶段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四)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转折发展期

此阶段从1966年开始,在“十年浩劫”下中国文艺呈一片凋零状态。钢琴艺术被当做崇洋媚外的艺术,被大力打击与排斥。但是当时的钢琴艺术并没有完全消亡,仍然突破重重阻力发展,也获得了一定成就。

先是由“样板戏”音乐改编钢琴曲,如《家住安源》《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都是由京剧和现代舞剧等改编,传承原戏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钢琴民族风格也传承了本身美学特征。随后,更多钢琴作曲家又对传统民族乐器的使用进行改编,丰富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如钢琴曲《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等。这些钢琴曲不但秉承原民曲,还增加了强烈的民族风格。最后,部分作曲家还根据民歌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浏阳河》《南海小哨兵》《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经过改编后的钢琴作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影射出我国艺术领域不朽的光辉。此阶段值得一提的是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黄河》,于1969年创作,1970年在北京首演,此作品的钢琴协奏曲为《黄河大合唱》,体现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赞颂,以豪迈的钢琴伴奏,体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突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黄河》风格鲜明,已经成为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由此可知,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在此阶段虽然经受挫折,但是仍然曲折发展。

(五)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全面发展时期

此为1976年到现在,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到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精神意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在此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也得到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钢琴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都令人刮目相看。汪立三钢琴作品彰显民族风格,如1982年发表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话画意》,融合日本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中国民族风格的开阔性,扩展创作思维、扩展创作视角。并获得成功。基于此组曲的多元化民族风格获得很大的成功。另外汪立三创作钢琴曲《天问》以中国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同名楚辞作品为题材,彰显了古音乐的古风,民族风格十分抢眼。

另外在1979年刘敦南创作钢琴协奏曲《山林》,取材于少数民族;谭盾创作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有四首曲目是依据湖南民谣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阳关三叠》《山泉》《云南民歌五首》《长短组合》《三六》《江西民歌五首》等,都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其各显千秋,发光异彩。

纵观整个中国钢琴发展纵向历史,都是以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以此也组成了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智力支撑。经过对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纵向系统分析,可知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密切相关。由此可知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同步,与时共进,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此类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结合,促使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快速发展,至今已经获得成功的艺术经验。

二、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的横向系统分析

此与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的纵向系统相对对立,从空间角度入手,对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的深度探究。据此从横向系统的分析。

(一)中国钢琴作品艺术形式的民族风格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同时反作用于内容。由此可知,形式与内容互相作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所以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互相并进与依存[4]。具体分析钢琴艺术的民族风格形式,可分为下面几点:

第一,体裁上的民族风格分析,是对钢琴作品的形式类型与样式探究。钢琴本来就为西洋乐器,站在外国乐器角度分析,钢琴作品的体裁,包括协奏曲、夜曲、幻想曲、叙事曲、随想曲等。中国钢琴作品体裁的民族化借鉴外国音乐,主要体现在乐种上。例如钢琴曲《三六》和《平湖秋月》就是借鉴地域性中独特的体裁样式呈现作品,更加凸显民族风格。

第二,结构上的民族风格分析。音乐作品的内部构造与组织形式,包括思维结构、组织结构、形式结构、情节结构等。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组织结构,包括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中国钢琴作品结构的民族风格,则是利用民族化的形式。例如钢琴曲《黄河》中,除了借鉴西洋乐曲结构形式,还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中的起承转合模式。第一乐章——序曲,以《黄河船夫曲》音乐为主旋律。突出祖国儿女勤劳朴实的性格,体现中华儿女的必胜信念。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颂》音乐为主旋律,其结构呈现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河怨》与《黄水谣》为主旋律,体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与中国人民的痛苦之情。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体现中华人民奋起抗日,誓死取得胜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第三,手法的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对比、变奏、加花等。通过艺术手法的民族风格体现钢琴作品整体风格的实例也有很多,如《牧童短笛》就运用了多种民族化的艺术形式,体现民族风格的精妙绝伦。整首曲目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与欧洲曲目中的和声、复调等结合,充分体现中国化音乐之美。全曲为4/4拍,极具中国特色,曲目运用对比并置的自由式二部对位的艺术手法。具有民族化的五声调式交替,营造出明朗、和谐、清新的民族风格,充满中国乡土气息。全曲有三段式,以第一段为例,从第1到第24小节,使用的是自由对位二声部复调手法,音乐主题在五声音节上。另外增加了加花艺术手法,促使整首音乐运用力度与音色等多种对比艺术手法,增强乐曲民族风格特色。

(二)中国钢琴作品演奏艺术的民族风格

钢琴作品的演奏艺术,任何民族风格与艺术形式的表现都会依靠精妙的演奏艺术体现出来,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在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的时期,演奏风格就产生了。换言之,中国钢琴演奏艺术演奏风格促使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第一,旋律。旋律是钢琴作品民族风格演奏艺术体现的核心,在此钢琴作品的旋律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在演奏艺术上强调对中华传统音乐旋律线条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彩云追月》钢琴曲的旋律则是运用中国民族化五声音阶,充分体现彩云永不停留的奋进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详细写照[5]。

第二,情感。中国钢琴作品演奏艺术的民族化,情感则是重中之重。钢琴作品民族化的演奏一定要有情感倾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将民族情感充分传递给受众,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以情动情的演奏效果。例如我国钢琴家郎朗在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集自身情感与作品情感于一体,两者水乳交融,促使此作品成为表达中国民族情感的典范。从本质分析,中国钢琴演奏艺术中,民族情感的表达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与艺术思想精神,强调美与善的统一,理论价值更强。

结 论

综上,本文对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回顾(纵向系统)与具体分析(横向系统)角度进行详细探究,充分论证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为其他学者研究提供理论思考价值。

注释:

[1]李岱平.继承优秀传统音乐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以中国钢琴曲《浏阳河》为例[J].戏剧之家,2019(20):43—44.

[2]郝建平,郝建军.中国钢琴独奏作品创作百年回顾与启示[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05):27—31.

[3]陈新宇.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以《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为例子分析[J].戏剧之家,2017(22):68.

[4]伍钰佳.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风格的表现——以孙以强钢琴曲《春舞》为例[J].黄河之声,2017(01):89—90.

[5]谢 丁.中国民族风格四手联弹作品演绎——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J].艺术教育,2016(01):114.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钢琴曲钢琴
夜的钢琴曲(六)
纸钢琴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谈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曲折发展期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浅析我国影视动画音乐中的民族风格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