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实现“双减”的重要途径,而生活化教学是地理教学提质增效的助力。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双减”政策实施的有利时机,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梳理生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生活化活动,设计生活化作业,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地理学习效果。鉴于此,文章以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活动为重点,详细介绍“双减”政策引导下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双减政策;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3-0067-03
引 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教育理念,如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生活化教学是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表现。所谓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解读教材,挖掘校内外生活化教育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组织系列生活化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经验,积极探究生活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建构地理认知,顺其自然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当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轨时,学生地理学习效果不佳[1]。立足传统教学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双减”政策,倡导改进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增效减负。生活化教学是实现“双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把握“双减”时机,应用生活化教学法实施初中地理教学,实现地理教学提质增效,具体策略如下。
一、梳理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支撑。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化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活动。教材是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承载。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研读教材内容,梳理生活化教学内容,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以“交通运输”为例,本节课介绍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展现了其各自特点,以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就。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早已接触了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其建构了初步认知。所以,该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在确定生活化教学内容后,可以本地交通运输方式为中心,搜集相关内容,使学生产生熟悉感,自觉迁移生活经验,着力探究本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建构良好的地理认知,同时储备生活经验,为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主,以生成教学为途径,以达成多元结果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具有生活性,便于学生体验真实生活,迁移生活经验,建构良好认知[2]。所以,在地理生活化课堂上,教师应着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一)利用口头语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口头语言是教师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高质量的口头语言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应用口头语言,轻松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思考,初步建构地理认知。
以“民族”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课题。接着,围绕课题,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民族这一内容。提到民族,老师的脑海中浮现出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此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在学生歌唱后,教师可提出问题:“提到民族,你们会想到什么?”此问题提出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描述,如“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等。教师要及时肯定學生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究民族构成、民族文化、民族风土人情等,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教师有效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走进地理课堂,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教学内容,便于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化情境,会初步形成区域认知观,有利于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利用电子白板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电子白板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助力。电子白板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能助力教师创设直观、动态的情境。所以,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应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电子白板展现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媒体资源,顺其自然地创设生活化情境。
以“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旅游情境。该情境包括办理出行证件、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行李等内容。比如,针对办理出行证件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到香港和澳门旅行,需要办理什么证件?为什么到港澳旅游还要办理证件?”受到此问题的驱动,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迁移自己已有的经验,从历史角度作答。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在电子白板上呈现视频,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以及办理港澳通行证的原因。在学生建构认知后,教师继续发问:“香港和澳门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在祖国的什么方位?你能否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提出问题后,教师可顺势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地图,鼓励学生观察地图,描述港澳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学生迁移自己的地理认知,应用地理的语言解读、描述地图;教师则可以学生的描述内容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使其完善认知。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打算在暑假期间去香港和澳门旅行。旅行期间我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同样,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港澳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辅助学生分析。实践证明,贴近现实的生活化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在体验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迁移已有认知和经验,积极思维,借助地图探寻相关知识,对港澳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建构认知,提高听课效率。
三、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
(一)合作探究,掌握知识
探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实践表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实际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早已依据学生学情,建构合作学习小组。在生活化课堂上,教师要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集思广益地掌握地理知识,锻炼多样能力。
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模仿中央电视台综艺《是真的吗?》呈现与塔里木盆地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合作判断真伪。比如,教师可对一种树进行描述:“在塔里木盆地生长着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判断真伪。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纷纷给出个性化的观点。大部分小组中的学优生提到了胡杨树,并对其进行了介绍。在合作探究结束后,各小组可派代表毛遂自荐。其中一个小组代表的解释如下:“一千年不死,是因为胡杨树有顽强的生命力;一千年不倒,是因为胡杨树有旺盛的根系;一千年不腐,是因为胡杨树抗干旱。”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解释,用课件呈现相关内容,证实学生的解释,帮助学生增强认知。接着,教师可结合解释内容,提出任务:“塔里木盆地干旱,所以胡杨树千年不腐。请和小组成员合作,总结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走进地理教材中,或阅读文字内容,或分析地图,应用多样方式探寻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并主动与小组成员共享。学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原因,逐步总结出真实原因。在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小组毛遂自荐,到讲台上根据地图,介绍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立足于学生介绍的原因,教师可及时总结:“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如此教学,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合作学习机会,还使学生积极思维,着力探究,切实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读图能力等。
(二)实验操作,掌握知识
《课程标准》指明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实验操作是地理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做中学”的实践体现。在生活化课堂上,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动手、动脑,归纳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有效建构地理认知,发展相关能力。
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立足于此,教师可组织实验操作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四个实验方案(见表1),引导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实验方案,实现分工合作。
在实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性高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互动,如泥土、喷壶等,自然而然地生成实验现象。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学生认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之后,小组成员交流实验结论,碰撞思维,强化认知。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描述本组的实验过程、实验現象和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听后可自由发言,或提出问题,或集体讨论。教师则把握时机,顺势进行点拨和总结。如此,不但使学生做到了手脑结合,掌握了地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能力等。
四、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
地理作业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复习、巩固、提升的作用。作业改革是“双减”政策的要求之一。生活化作业是地理作业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地理解决问题的助力。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把握地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设计生活化的地理作业,使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以“自然灾害”为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多样活动,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分布和危害,防灾减灾的方法,本地自然灾害的特点,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或亲身经历了某种自然灾害,或借助多样途径了解了本地的自然灾害。立足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所得,教师可这样设计生活化作业:“通过学习这节课,相信大家了解了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内容。那么,本地有哪些自然灾害呢?这些自然灾害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要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本地的自然灾害内容,并利用适宜的方式进行展示。”此作业内容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展现自我,应用多样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迁移课堂所学,分析自然灾害,增强认知,积极探寻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共享作业,合作交流,完善作业内容,并在校园中宣传,帮助他人增强认知。由此可见,通过完成生活化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还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同时,大部分学生还因此锻炼了地理实践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地理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内容,发展核心素养,切实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生活教育”理念,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梳理生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王梅.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反思[J].智力,2021(32):154-156.
潘凤玲.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31):18-19.
作者简介:倪娉婷(1989.4-),女,福建武夷山人,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福建省中小学省级优质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南平市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南平市片段教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