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丝温暖的底色

2022-11-28 12:05史鑫卉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站在课程育人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人方式的改革。文章试图从情境化教学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和过程性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线上课堂教学策略,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丝温暖的底色。

关键词:线上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3-0018-03

引  言

当前亟待改革的应试教学形式和线上课堂教学模式,使原本充满温度的课堂变得有点“冷”。陌生的教学方式、寂静的课堂氛围及升学的压力,让原本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语文课堂多了一点冷清,少了一点温情。随着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线上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尝试突破。笔者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探索线上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丝温暖的底色。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遇到的困境

线上网课的形式打破了学校日常的线下课堂模式,学生起初对线上课堂感到新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线上教学的弊端显现出来,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具有良好自觉性的学生能够主动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留言板、对话框等形式与教师积极沟通交流,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则容易受到电子产品的干扰,沉溺其中,导致班级学生的差距明显增大。随着网课的普及,学生对线上语文学习的热情在逐步消退,线上语文课堂多了一份冷清。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转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为语文的教与学增添一丝温暖,值得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落实核心素养,还语文课堂温情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结合近年来线上课程的不断调试和摸索,直到升级和建构,语文课堂呈现了工具使用和人文关怀兼备的特点,充分发挥了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一)情境化教学设计奠定温暖基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的四篇文章分别是《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孙权劝学》。本单元要求学生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文体形式上来看,《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人物传记,以小标题的形式串联多个片段,构成作者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回忆。由于时代背景距离较远,学生阅读起来普遍感到陌生。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结合线上信息技术,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于对象为七年级全体学生,教师教学这篇文章就需从创设情境入手,文章第五段中“我不能走”提到了“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这点启发了研究者运用摄制纪录片的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入邓稼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的内涵曾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1]为此,教师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创设日常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活动一以“看单元,赴导演之约”为背景,引导学生感悟杨振宁与邓稼先深厚的友谊,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全篇,知稼先之人”环节体会选取素材、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从诸多的片段中展现邓稼先无私奉献、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形象;从“看语段,感振宁之情”环节中品析评论性语言,领会人物传记的特色;从多件事迹和多处评价的组合,到“看文采,悟语言之灵”环节,体悟排比、修辞等手法的运用;最后,以“看结构,学拟题之法”环节学会理清文章结构,领会人物传记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希沃白板导入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师生互动氛围良好。教师通过希沃课件将答题板、选择题作答引入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相长,相辅相成。

教师运用PPT课件引领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和多种媒体素材时,要注意希沃白板云課堂可能出现的状况,如课堂进行中关于“两弹一星”的介绍视频未能播放,这是需要在课件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为此,教师可提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避免直播中出现技术问题。

总体而言,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设计为激发学生主体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温暖基调。

(二)实践性学习活动打造温暖课堂

线下课堂不是教学唯一的主阵地,而线上课堂将学习的场域从原来的校园教室拓展到了家庭室内。运用互联网上课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借助资源媒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线上授课。但线上教学带来了师生间时空隔离的障碍,冰冷的语文课堂考验着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信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习任务群可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种类型组织形式。基础型学习任务重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拓展型学习任务则侧重于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

以《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为例,部编版从面世以来,对名著《水浒传》的解读与研究不胜枚举,有以“酒”为主题贯穿整本书阅读的语文课堂,有《水浒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专题写作课,有介绍《智取生辰纲》等系列微课资源等。鉴于《水浒传》的拓展型组织形式,研究者从落实学生素养出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点;(2)了

解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学习本文通过使用兵器的动作和技巧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方式。同时,进一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了解、掌握物象在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难点是学习本文通过使用兵器的动作和技巧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方法,确定整本书主题为“物象类作文思辨性读写研究”,通过武器与物象之间的联系思考阅读与写作的关联。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入手,构思《水浒传》设置的六大教学任务,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学生阅读与写作技巧。教师围绕“物象类”作文主题,通过易加平台设置了课前学习任务单和课后任务检测单,打通了课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课前任务单设置了三大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活动。首先确定任务一“水浒英雄风云榜”:“天下水浒英雄,谁是第一高手?请你根据原著为心目中最高武力值的水浒英雄投票并说说理由。”本次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线上参与,学生们对“水浒英雄风云榜”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活动重温人物生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由此引出任务二。

其次,直指阅读写作的对象——《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使用的武器,设置任务二“七种武器展览馆”:“水浒英雄们拥有极高的武艺,离不开他们的武器。你最喜欢水浒英雄们使用的哪些武器,能否举例说一说?请同学们一起进入‘七种武器展览馆,试着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七种武器与其拥有者一一对应并说说理由。”继而通过任务三“草蛇灰线识英雄”使学生们认识到 《水浒传》不仅着眼于各类兵器的功能和技法,更强调使用兵器者武艺的高强和个性的独特。以“请问以上主人公使用兵器时是不是贯穿始终?”的提问引入《水浒传》与兵器相关的片段赏析,穿插“草蛇灰线”知识点的介绍,让学生真正参与名著阅读体验。

课后的检测单设置三大任务。任务一:“搭建支架辨物象”——“请同学们选出你最喜欢的水浒人物和武器绘制海报,并总结对你的作文启示。”任务二:“唇枪舌剑辩是非”——“1998版经典电视剧《水浒传》中,林冲最后离开山神庙时带着葫芦,而原著中提到‘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对这一细节的改动你怎么看?”在任务二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物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任务三:“毛遂自荐展风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常常运用以上物象和相关手法,请你任选一种完成‘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主题的征文。(要求:形象明确;感情真挚;300字以内。)”围绕主题的征文既是课堂学习的反馈,又是对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的检测。

综上所述,在线上课堂上,实践性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造了温暖的语文课堂。

(三)过程性教学评价定格温暖课堂

积极、主动的线上课堂建构除了情境化教学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外,还需要过程性教学评价。营造温暖的线上课堂氛围,有效地增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教师需要运用到过程性教学评价。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更加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学生之间的小组互评、学生自我的观察和反思。一系列线上课程中,语言运用层面上课堂对话的生成,构成了嵌入式的过程性教学评价[2]。

课堂对话展示的四种层次:一是无评价;二是顾左右而言他,学生说学生的,教师按照既定的安排做好;三是平对接,对学生的点评处于重复的状态;点拨式语言即积极肯定的语言;四是点化式语言,对学生的对话有提升式,而又了无痕迹,自然妥帖。四种层次按层级划分,最高层次为点化式语言,诗意盎然又灵动活泼的语言,可以抚慰学生的心灵,让课堂充满温暖。

此处围绕点拨式语言展开,线上课程中教師面向开启摄像头的学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态、有无积极参与课堂、是否具有创新型的思维等进行及时的观察和反馈,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初期,学生在留言框里纷纷回复教师的提问,值得鼓励和表扬,但学生毕竟处于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时期,学生之间的留言渐渐充满了攻击性,进而演变为辩论,语文课堂的文明温度随之下降。教师这时随机的点拨式语言“文明用语,智慧作答”,不仅平息了学生之间冲动的闹剧,还使课堂更加充满人文情怀,如沐春风。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教学中,教师教到重点篇章段落时,可以创设想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阿长买了书和鲁迅见面后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试着说一说。”学生纷纷发言。经过与原文对话的比较阅读,教师此时适时地点拨“要用符合人物身份的特点”作答,肯定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做到了语文知识点的输入,让学生明确精准的动词、个性化的语言和细微的神态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良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若经常给予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评价,巧妙地将其穿插其中,形成点化式语言,能够使课堂更富有审美创造力。

结  语

基于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教师结合对当前线上课程模式的不断摸索,从情境化教学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和过程性教学评价等策略出发,探索线上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能打破线上课堂上师生之间时空隔离的壁垒,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丝温暖的底色。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郭振军.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运用:探究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1(49):23-24.

作者简介:史鑫卉(1991.6-),女,江苏丹阳人,任教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一级教师,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