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中职教育的启示

2022-11-28 09:13曾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曾伟

新时代,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高质量的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会越来越大,而作为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的职业教育作用同样越发重要。自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文件,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特别是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并于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学校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按照要求参加实习实训,掌握技术技能。”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做到自立自强、坚韧乐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体现了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是健康心理、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集中反映。

然而,在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存在心理服务体系、管理实施体系不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领域优秀教材与课程供给选择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不系统等问题。同时,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前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面临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即个体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和“我该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与意识),他们的自我意识正飞速发展,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自身能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日益复杂、成瘾行为、认知或情绪失调(如焦虑、抑郁)、外部行为失调(如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相互堆叠,不断对他们的精神与心理防线造成冲击。中职生还存在较突出的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低,问题行为泛化等表现。在学科学习上形成负面的思维定式,自我否定,自信心严重不足,出现“躺平”思想,普遍感觉学习生活无聊。中职学生中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等处境的学生比例较大,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少,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会简单的认为是学生不努力、懒惰,通常是采取反复进行说教或棍棒教育。

以上对中职学生的高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现实状况形成巨大冲突,问题反复被提出,又反复改进,却又反复发生。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仿佛进入了一个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无解循环。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人分为“有心理问题的”和“没有心理问题的”,是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致使采取的方法、措施均围绕“问题”来开展。

目前西方的心理学界在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引领下,出现了和传统心理健康相对的以积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美国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有几十种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欧美各地的被出版发售。在此影响下,国内于2000年以后,对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的理论科学也开始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寻找积极因素,培养积极品质,主要以预防和心理疾病的进行诊断治疗为主,即不只是治疗已发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一时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从另一个角度指明了我们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一是转变传统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目前针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多采用的传统心理学视角,更关注学生消极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消极的暗示和影响。因而有必要转变研究学生问题的视角,以积极视角出发探索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同时,积极心理学中提及的积极情绪对中职师生关系的改善有重要意义。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改变师生对中职生源固有的偏见,即教师和学生均认为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意者”,整体素质较低的观念。

二是积极心理学中强调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幸福和生命更有意义与目前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异曲同工。现有对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大学生、普高生、初中生等群体,而针对中职学生的研究较少,因而有必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中职生的素质要求相一致开展相关研究。

三是积极心理学与当前“三全”育人相吻合,有能够实施实践的巨大空间。建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丰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相关研究能提供经验。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的研究能一改以往的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积极心理品质标准为参照,分析学生现有的积极心理因子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再以此为目标导向,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指导,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该模式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该模式应围绕提升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就业指导、社会教育等方面出发,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最终使学生通过三年的职高学习生活,成长为能发现、运用、发展自己积极心理品质的人。

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整合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具體来讲:学生方面看,学生通主动过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因子水平,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意识、有方法、有目标地参与相应的学习、提升,最终成长为能进行自我分析、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发挥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中职学生。从教师方面看,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和提升,以班主任为核心,辐射到科任老师、寝室管理员以及学校的其他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形成能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来观察和评价学生、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彻底转换视角,营造积极、肯定、轻松的校园氛围。从家长方面看,家长要调整教育观念,要会肯定子女优点而非批评子女缺点;多鼓励子女发挥长处而非指责子女短处;帮助子女发挥优势而非一味修正子女劣势,家长摒弃陈旧迂腐的打压教育方式,学习和运用积极视角教育子女,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营造积极、肯定、轻松的家庭氛围。从社会方面看,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下,家庭教育的支持下,培养出人格健全、思想积极、心理健康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或继续进入更高一层的学校深造继而走入社会,或直接走入社会,最终都会成为社会的人。这些学生在社会层面发挥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又能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营造积极、肯定、轻松的社会氛围。

当然,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目前都只是停留在相关理论内容的借鉴上,将积极心理学更好地渗入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去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