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1-28 06:56裴佩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人才

裴佩

(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成都 610011)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知识经济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先进技术对知识传播和传统出版行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1]。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发展数字出版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2-3]。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智能设备为主的阅读载体不断被读者接受,数字出版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的发展趋势[4]。《2020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到351.6亿元,增长率为21.8%;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人,增长率为5.56%。《2020—2021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 781.67 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11 倍,数字化阅读质量逐步提升[5]。

然而,不同地区的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速度和传统出版行业转型的速度不同[6]。数字出版产业目前的法律规定、版权管理方法和政府政策主要依据传统出版行业而制定。此外,目前国内外专家对数字出版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发展模式研究体系,对我国数字出版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战略也并未明确。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对新时代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是新时代背景下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包括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其将传统的出版元素和文化传播元素相结合,对传统出版行业进行升级和改造[7]。数字出版通过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存储技术进行内容管理,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和获取,极大地拓宽了出版物的宣传渠道[8]。数字出版物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期刊、书籍等形式,而是拓展到游戏、音像、教育和影视等领域。同时,基于目前广泛使用的移动通信网络,数字化出版物还包括数据库出版物和移动终端出版物,如彩铃、手机报纸等。数字出版的主要特点是从内容到形式均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管理和呈现,这也直接决定了整个产品的数字化形态。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出版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产品包括图书、报纸、音像制品和期刊等,指的是对出版物进行编辑、生产和发行的活动,是以产品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由此构建了整个出版产业链条。数字出版产业则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的出版行业内容、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行变革,以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科技化水平,这不仅拓展了出版物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加大与提高了知识传播的力度和成效。

2 新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发展问题

2.1 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与实际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储备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人才,但依然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目前,国内在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人才结构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高端人才资源数量不足等问题。

我国数字出版高端智库作为整个出版行业的“外脑”,在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根据2021 年数字出版高端智库专家库专家数据统计结果可知,我国2021 年的数字出版高端智库专家库专家总量为74 人,其中实务专家占比57%,人数为42人,理论专家占比16%,人数为12 人,管理型专家占比27%,人数为20 人(见图1)。

图1 2021 年数字出版高端智库专家库专家类型和占比

从以上数据的分布情况可知,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相关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少,不论是在数字出版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方面,均能看出各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具有传统出版知识和新兴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相对匮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专家数量相对较少。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数字出版产业具体应用的核心技术,其对人才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国家需要在政策和培养机制方面加强对数字出版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虽然从事数字化出版工作的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多是以技术学习和应用为主的新人,对传统出版行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才数量相对匮乏。另外,目前从事数字出版工作的人员薪资待遇也相对较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版企业无法真正实现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化出版转型,难以迎来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稳固机制,导致短时期内无法聚集到优秀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无法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

2.2 科技支撑不足,新技术赋能力量薄弱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数字出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科技的创新也必然会带来创新性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以推动整个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发展。例如,以智能终端和AR 技术为主的新兴技术给阅读体验和图书知识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数字化转型时期的AR 出版可通过智能终端对图书进行扫描,从而形成供用户观看的内容,即将传统的二维图书向三维甚至四维进行转换,由此可以提升图书知识的表现丰富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读者的交互体验。但从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科技对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支撑力度还不足,其仅作为一种图书传播手段,并没有给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为产业发展赋能的力度不足。

2.3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数字出版产业是在传统出版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且在短时期内有可能无法获得较明显的成效。一些规模较小的出版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实现转型,一旦资金短缺,必然会影响产业转型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在国家层面和政策层面上,虽然国家面向数字出版产业推出了“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的形式为传统出版行业进行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但其属于涉及性政策,覆盖面相对较小,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出版企业无法获得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资助和扶持。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也仅仅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展部分数字出版业务,缺乏主动性,这也限制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3 新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对策

3.1 引进高端人才,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和出版渠道的不断变革,以及读者的阅读品位和体验要求日益提升,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需要投入更多的脑力、精力和资源,这对从事数字出版工作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切需要政府及出版企业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企业要通过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提升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管理、运营管理、技术研发以及资本运作等水平。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技术型人才是推动数字化变革的根本要素,因此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要传统出版知识掌握者和技术型人才同时参与。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版企业可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学习激励等方式展开。

3.2 坚持融合创新,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不同城市要根据不同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在国家的支持下,对数字出版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应用。科技支撑、技术应用以及融合创新是各行各业进行“互联网+”的要求和目的,这也应该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得到体现。在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国际空间不断挤压以及外部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数字出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坚持以科技支撑为基础,大力促进出版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努力适应新的产业生态。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清晰。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数字视听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文化创意技术等均与数字出版密切相关。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应用各类先进的科技实现出版内容、出版输出方式和出版体验的升级,颠覆传统出版行业的运作方式和服务方式。国家发布的有关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政策文件指出,要突破行业和区域壁垒,通过调动各类资源并培育相关人才,对不同产业间的优势进行整合,加快出版行业数字内容管理、数字版权管理的改革速度。

3.3 给予政策倾斜,打造良好的数字出版环境

政府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需要给予数字出版产业相应的政策倾斜,加大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给予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相应资源扶持和政策扶持,以促使数字出版产业更好地发展。我国相应出版企业应该在政策的扶持下不断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牢固树立数字出版管理意识,对政府的各项政策积极落实,在政府的协调支持下调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的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快发展速度,奋起直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同时,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样重要,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出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资金扶持和转型资金扶持,使其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基于国家整体步调,有效解决数字出版管理问题和发展问题,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效率。

4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互联网+出版”不但加快了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而且给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主要对新时代数字出版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从人才、技术和政府等角度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人才
人才云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