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2022-11-28 06:47黄巧红邱艳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2期
关键词:导丝成功率导管

黄巧红 涂 晶 邱艳容

福建省立医院血液康复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目前临床已经广泛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为PICC置管时首选穿刺部位,但部分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者(SVCS)[1],因病情影响,患者上腔静脉系统输液存在局限性,为满足患者长时间输液需求,PICC穿刺置管部位需选用下腔静脉系统,穿刺部位多选用大隐静脉或股静脉,而相比于股静脉,大隐静脉具有易异位、管腔小、分叉多、入路长等缺陷,不作用首选下腔静脉PICC穿刺部位[2]。下肢静脉瓣膜多,受活动、重力等因素干扰,置管后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堵管、静脉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相关研究报告显示[3-4],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可降低并发症,且一次性穿刺率和置管成功率均较高。但目前医学界暂未形成规范性定论,因此本文特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46例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分组重点论述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46例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血管内导管长度45.25~50.65cm,平均导管长度(48.25±1.26)cm;化疗方案:8例GP,9例DP,3例CHOP,3例PP;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61.28±1.25)岁;女10例,男13例。观察组:血管内导管长度45.21~50.69cm,平均导管长度(48.29±1.23)cm;化疗方案:7例GP,9例DP,4例CHOP,3例PP;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61.32±1.21)岁;女11例,男1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入选标准:①卡氏评分(KPS)≥70分;②预估生存时间≥6个月;③满足股静脉置管指征;④病历记录完整。(2)排除标准:①中途未到院维护者;②存在血管外科手术史、外伤史、静脉血栓形成史、穿刺侧下肢放射治疗史;③中途脱离研究者;④肝、肾、心功能异常;⑤血小板指标<20×109/L或凝血功能异常。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半卧位,可根据病情状况降低卧位角度,外展穿刺侧下肢,用超声评估腹股沟下1~2cm部位动静脉关系和部位,确定并标记股静脉穿刺点,测量预置管长度,即剑突—脐部—腹股沟中点—股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另需在股静脉穿刺点至外下10cm部位做标记线,隧道走向,穿刺点为标记线终点,常规消毒,建立无菌部位,超声协助下穿刺股静脉,置入导丝,顺着标记线,从穿刺点至股静脉穿刺点部位进行局麻,顺着导丝用扩皮刀在穿刺点部位开纵切口(2mm长),置入血管鞘,取出引导导丝和扩张器,置入导管至预置管长度,将支撑导丝和鞘管撤除,取皮下隧道穿刺针(17cm)从穿刺点切口置入,顺着标记线穿至股静脉穿刺点,连接皮下隧道穿刺针前端与导管开口,再从穿刺点部位缓慢拉出导管,接入输液接头和连接器,封管,将皮肤黏合剂涂抹在股静脉穿刺点部位,做好固定。对照组接受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半卧位,外展穿刺侧下肢,腹股沟下15cm左右用超声评估血管,明确穿刺点,并做好标记,依据观察组方式确定预置管长度、常规消毒、穿刺股静脉、置入导丝,局麻股静脉穿刺点,扩皮,置入血管鞘,将引导导丝和扩张器,置入导管,满足预置管长度则可,将支撑导丝、鞘管撤出,连接输液接头、连接器,封管,贴敷料,并做好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操作质量: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评估血管至导管完成固定的时间)、操作出血评分(0分:出血渗湿纱布数量>3块;1分:出血渗湿纱布数量为3块:2分:出血渗湿纱布数量为2块;3分:出血量渗湿纱布数量1块;4分:无出血)、操作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判定,0~5分,即无痛至疼痛难忍]。(2)并发症:记录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等。穿刺点感染判定标准:穿刺点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硬结红肿。(3)其他:记录非计划性拔管率、维护导管次数(1周内)、穿刺点渗血率。穿刺点渗血判定标准:穿刺点出口部位肉眼可见渗出血液。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操作质量比较 两组操作出血量评分、操作疼痛评分、操作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操作质量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52.17%(χ2=12.974 4,P=0.000 3<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维护导管次数(1周内)、穿刺点渗血率比较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维护导管次数、穿刺点渗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维护导管次数(1周内)、穿刺点渗血率比较

3 讨论

PICC为血管条件差和肿瘤患者提供了安全且新型的静脉途径,其优点为降低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且导管柔软,避免受化疗药物渗出等刺激性损伤[6-7]。长时间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者,接受PICC输液安全、快捷、方便,体内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非常适合需长期输液患者。常规穿刺多采用超声协助塞丁格穿刺方式,但多并发症[8]。一旦发生PICC置管并发症,会加大患者经济、心理、身体负担。临床实践证实[9-10],相比于治疗PICC并发症,预防PICC并发症的效果更理想,所以对穿刺方式可作出相应改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并发症。本文观察组患者接受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方式,两组操作出血量评分、操作疼痛评分、操作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维护导管次数、穿刺点渗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可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穿刺点渗血率、导管维护次数、并发症总发生率。隧道式PICC置管属于新型置管方式,手术危险性低[11]。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方式其穿刺点在血管上,皮肤和血管穿刺点在同一位置,针刃可机械性损伤皮肤和血管,退出穿刺针后,血液可从穿刺点附近渗出[12-13]。隧道式PICC置管术为皮下隧道,有效错开导管出口和血管穿刺针眼,具有安全距离,皮肤自行具备收缩功能,会压迫到血管穿刺部位,因隧道式置管所具备的优势,压迫到针眼,进而控制渗血状况,降低渗血率[14]。隧道式PICC置管在穿刺位置与导管出口部位间会增加一段皮下隧道,加大了出口位置和穿刺点的选择范围,不仅可为常规置管提供治疗方式,且隧道PICC穿刺点可选用更大直径的静脉,加大置管成功率。临床部分患者静脉直径小,穿刺时探找理想外周静脉存在较大难度,加大皮下隧道出口位置和穿刺点位置选择范围,进而提供更多穿刺机会,满足PICC适用领域。

综上所述,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在接受PICC治疗时,采用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可在确保一次性穿刺和置管成功率的基础上,降低导管维护次数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导丝成功率导管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绕行钙化斑块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开通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 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