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高 星 王金勇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 1 CT室 2 心内科 458030
肺动脉栓塞(Embolism of pulmonary artery,PE)是以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等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由于症状不具备特异性,易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混淆,临床出现误诊率较大。同时该疾病致死率仅次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2],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于患者意义重大。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是由外周浅静脉快速注入碘造影剂,造影剂经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以首次通过的方式使肺动脉显影,通过CT扫描而成像的一种微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已成为临床确诊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并且进行该项检查中电压为120kV,造影剂剂量为50ml的设置,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以及灵敏度成为临床常用参数值。但是患者进行该项检查由于高管电压值的影响,易出现对比剂肾病等严重并发症,增加其痛苦[3]。因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检查的安全性成为临床影像医师的关注点,而降低管电压可能会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有效。基于此,我院进行不同电压联合小剂量造影剂应用于CTPA检查价值的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51例高度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6)。纳入标准:(1)高度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4];(2)年龄45~65岁;(3)体质量<80kg;(4)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碘过敏者;(2)进行扫描区域有金属植入体;(3)伴有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以及严重甲状腺功能异常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已行血管造影术者。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0~60岁,平均年龄(54.36±3.01)岁;BMI 19~21,平均BMI 20.14±0.54;扫描长度23~27cm,平均扫描长度(24.74±1.28)cm。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0~60岁,平均年龄(53.96±2.98)岁;BMI 19~21,平均BMI 19.98±0.62;扫描长度23~27cm,平均扫描长度(24.81±1.34)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影像医生采用西门子炫速双源CT仪器进行CTPA检查。两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以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为基础设置管电流。进行扫描前两组患者均以电压为120kV、30mA、间隔1s为条件用10ml造影剂+20ml 0.9%氯化钠溶液进行团注实验,其中感兴趣区为肺动脉主干,并且获得时间—密度曲线(扫描时间以峰值为基础)。造影剂采用递减法,即造影剂剂量随电压的减小而减小。参数设置:螺距为1.2,单圈转速为0.5s,探测器准直位128mm×0.6mm。进行扫描时,扫描区域:自胸廓入口至肋膈角以下,方向:足侧到头侧。造影剂为碘普罗胺(Bayer Schering Pharma AG,注册证号H20090533,规格100ml∶76.89g)经右上肢肘静脉注射。结束后传图像至Syngo vi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相应处理。对照组电压为120kV,造影剂的剂量为50ml,追加20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电压为80kV,造影剂的剂量为30ml,追加40ml 0.9%氯化钠溶液。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运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评价,以五分法为标准,即如果图像能够完全清晰地将第6、5、4级肺动脉分支显现,则分别记5分、4分和3分,此时则认为符合诊断的要求;如果仅仅能够显示第3级肺动脉分支、干或者是叶动脉则分别记2分和1分,此时则认为不能满足诊断需求。(2)图像质量客观评分:CT值(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干及其上下叶以及右肺中叶动脉;所有CT值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信噪比(SNR)以及噪声比(CNR)。SNR=肺动脉平均CT值/背景噪声,CNR=(肺动脉平均CT-脊柱旁肌)/背景噪声之比,背景噪声由感兴趣区图像标准差测量结果表示。(3)辐射剂量:扫描后记录实际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与剂量长度之积(DLP),并用DLP统计有效剂量(ED),ED=0.017×DLP。
2.1 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n(%)]
2.2 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分对比 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以及肺段动脉CT值高于对照组,信噪比(SNR)、噪声比(CNR)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图1。
表2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客观评分对比
a b
2.3 两组辐射剂量对比 观察组CTDIvol、DLP以及ED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对比
PE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以及肺血栓性栓子栓塞为病因的类型(如脂肪栓塞等),近年来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较高的特点[5]。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生命体征、常规血液、心电图、胸片以及超声等检查鉴别PE,最终可根据CTPA以及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方式确诊,相比于其他检查方式,CTPA因其具备准确度、灵敏度高等优势成为临床常用检查方式。但由于该类患者的特殊性往往需多次进行CTPA检查,因此近年来由该检查方式所引起的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对患者肾功能造成严重影响[6-7],故笔者推测可通过降低管电压来减轻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本文中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肺段动脉CT值高于对照组,SNR和CNR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低管电压联合小剂量造影剂用于CTPA检查中不会影响主观图像质量,而且客观图像质量更好。可能的原因是在本文中降低管电压的同时亦将造影剂剂量降低,尹晓霞等[8]研究中表明如果单独使得管电压或者管电流降低,虽然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但是容易出现造影剂硬化伪影状况或者X线光子数量减少,进而增加图像噪声的产生,而图像噪声是指存在于图像数据中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干扰信息,由于图像噪声的存在严重影响图像的质量,因此该结果为衡量图像质量的核心因素,并且可以直接对CT图像密度分辨率造成影响。基于此状况全冠民等[9]在其管电压80kVp时不同浓度对比剂CTPA图像质量的自身对照实验研究中提出,在降低管电流的同时通过降低造影剂剂量可以达到降低造影剂硬化伪影状况,进而减轻图像噪声对结果的影响,以此达到提高客观图像质量的目的。同时管电压及造影剂剂量降低,图像质量同高电压、大剂量造影剂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在主观上不影响诊断结果,即均可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这与曾凡学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辐射剂量的大小同管电流的大小有关联[11]。本文中观察组CTDIvol、DLP以及ED均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低管电压联合小剂量造影剂用于CTPA检查中可以降低辐射剂量,这与戴丽娟等[12]提出的降低辐射方法多样,如降低管电流、管电压以及缩短扫描时间等途径均可实现降低辐射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本文为避免造影剂硬化伪造影的出现还借助降低造影剂剂量的方式,以此得到更为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低管电压联合小剂量造影剂应用于CTPA检查中,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辐射。本研究不足之处为对患者肾功能未进行研究,本研究所纳入样本量小,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倚性,因此可在日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进而为临床提供更具有价值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