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镜人,葛 琪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0039)
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教育家,强调“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君子教育”。孔子和纽曼二人虽然跨越了二千多年的时间,生活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之下,但对教育的理解仍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相通之处,都呼吁培养德才兼备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的繁荣进步。国内有关西方绅士和中国君子的比较研究中,大多以洛克的绅士思想为蓝本,从背景、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比较中外异同。但鲜有人将纽曼的绅士教育思想和孔子的君子教育思想做比较研究。将纽曼的绅士教育思想与孔子的君子教育思想作比较研究,有益于在比较中发掘中西方教育思想传统中的精华之处,进而古为今用,启迪当今的教育改革。
纽曼在牛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绅士教育,而牛津大学作为英国绅士教育的重要阵地一直秉持着培养绅士的教育目标,纽曼相应地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绅士一词翻译自英文“gentleman”,在中世纪英国,“gentry”(绅士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身份较为高贵。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将绅士教育思想体系化,主张培养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有智慧、有才干的绅士,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形成了富有英国特色的绅士文化,绅士风度成了英国独有的文化形象。绅士一词从最初表示一种身份的尊贵慢慢演变成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即具有优雅的行为举止、文雅的风度和高贵的品格的青年男子。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绅士逐渐局限在外显的行为规范上,将礼仪当做生活中孜孜以求的目标。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博雅教育并不能造就基督徒,不能造就天主教徒,而只是造就绅士[1]”,但他的绅士有一点是不同于这种英国传统意义上的绅士,他反对培养那种思想狭隘、行为古怪的所谓的“绅士”。
他说:“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绅士礼仪及习惯——这些可以通过而且正在通过其他的各种渠道习得,例如良好的社会环境、域外旅行、天主教思想固有的德行及尊严等等——而是理智的力量。”[2]这样的人是一个集理性、智慧、勇敢、修养等品质于一身的绅士,他对绅士的道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认为提出绅士应该具备真挚、坦率、周到、宽容、淳朴等品质。“他深明大义,故不以受辱为意;他志行高洁,故不对毁谤置念;他尽有它事可做,故不暇对人怀抱敌意。他耐心隐忍,逆来顺受,而这样做又都以一定的哲理为根据……”[3]。纽曼还说道:“绅士是一个绝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人,他主要的责任就是排除障碍以便使其周围的人行动自由、不受羁绊”[1]182,而不是仅仅注重外在行为的肤浅的绅士,更注重培养道德上或智力上的某些习惯。纽曼的绅士教育以理智的培养为本质内涵,心智的卓越才是纽曼绅士之格的核心。理智的训练能够形成一个人对事物或是情况作出合乎逻辑的理解,养成独立的判断力;这种心智习惯是个体身上独特素养和智力的体现能够获益终身;对理智的把握能使人遇事冷静通情达理,更可以称之为哲学上的习惯;心智的卓越更能促使一个人克己自制,引导良心和品行,追求道德上的高尚。
据学者统计,《论语》曾107次提到君子一词,仅比孔子核心思想“仁”少出现2次[4],显而易见君子是孔子的教育核心理念。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君子一词贯穿古今,其最早出现在《尚书》《周易》等先秦的文献中,本义是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5]。例如《书·酒诰》中记载道:“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6]屈万里注:“君子,在官位者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君子的阶级含义转向为道德含义,君子被赋予了道德内涵,主要是指有德有才之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道德品质高尚,与德才卑下之小人相对。如“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60等等。孔子开始将君子视为儒家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有教无类地培养具有美好品德和外在修养及深厚文化知识底蕴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孔子的君子教育以“仁”与“礼”为本质内涵,以“仁”为本,以“礼”为道,用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来强调“仁”和“礼”在君子身上的凸显。“仁”即内在修养,是造道成德之门。要求君子拥有博爱仁爱之心,赋予了其强大的道德人格魅力;要求君子博学广知,勤奋好学,从而引导自身坚守仁义之道。“礼”即外在行为,指的是广义上的行为约束,包含了孝、义、信、行等。用礼仪与道德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践行仁道、追求真理、推己及人,从而保持端庄与矜重,形成独有的特色的儒家君子之气度和风范。
1.体现了时代特色,强调继承本土文化
无论是孔子的君子教育,还是纽曼的绅士教育,均起源于本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色,传承并发展了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孔子的君子教育发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孝悌”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封建社会的教育系统中传承着中华美德的教育思想。纽曼的绅士教育建立在19世纪英国的时代特征之上,吸收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教育思想,继承了英国自17世纪以来的绅士教育体系。在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纽曼提出的绅士教育思想不同于洛克、弥尔顿等人构建的传统的绅士教育思想。
2.注重理想人格的社会性教化作用
孔子和纽曼二位思想家均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展望,对理想人格的品质要求不谋而合。纽曼认为大学的目标是通过自由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文明社会的绅士。但培养绅士还不是纽曼所提到的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作用于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大学教育是一个通往伟大而平凡之目标的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的心智水平,培养公众的心智,提高国民的品位,为大众提供真正的原则,并为这个愿望制定明确的目标,宣传和把握时代的理念,促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使个人生活变得更高雅”[1]161,可见纽曼提倡的大学教育所培养的绅士是作用于社会的,最终是要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对其教育目的的概括,意思是指读书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学而优则仕”把读书、做官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寄希望于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继而入仕为国家服务重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3.重视启发诱导、指导自学的教育方法
无论是孔子的君子还是纽曼的绅士都极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孔子首创了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他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4]175,全面概括了君子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明确要求了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真正做到用一生的行为去践行君子之风。纽曼本人虽未针对教育方法做系统的论述,但他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不配称作知识。“那些人不得不把自己的脑子填满十几门科目去应付一门考试,那些人双手拿得太多,以至于无法享受思考和探究。”[7]他用这番话告诫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学习需要踏实,需要学会自我教育。
1.理想人格的实现路径不同
由于二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不同,孔子和纽曼在理想人格的实现路径上是大相径庭的。孔子所处的时代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提出以儒为教,创办私学,培养君子,孔子私学就是君子教育的主要培养途径,是君子教育的起源。通过系统的儒家私学教育,无论是对君子的学习方面还是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均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标准,形成了全面的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要求君子立志克己、行于道、约于礼、重于义等等。例如孔子主张君子在为人处世上都以中庸为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1]141而纽曼所在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绅士是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通过宗教的渗透和古典学科的熏陶塑造品行,是通过大学的自由教育来实现的,而非通过私立的教育系统来培养。纽曼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做到极致、师生要不断地追求真理、对真理抱着伟大而坚定的信念等要求,却并未如孔子般系统论述对绅士生活方面、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行为标准,这也是纽曼绅士教育思想的局限之处。
2.教育内容的开放化程度不同
孔子和纽曼二人文化观的差异以及英国和中国的文化渊源的差异,共同导致了教育内容的不同。“不列颠的文明都是外来的,外来的文明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最后积淀成一个岛国的文明,积淀成了不列颠民族的心态特征。”[8]纽曼所处的英国是经过了不断地融合和冲突,吸收了来自各方面的文化养料,才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文化传统[9]。纽曼信奉天主教,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要广设科目全面的学习,他同等地重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神学。他认为学生在大学中,获取的知识不能仅仅是来自于所学的几门学科,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洋溢着普遍知识的氛围。即使学生不学习每一个学科,但是他们生活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下,与学生、学者相互交流学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而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漫长历史的国家,自农耕时代开始发展了属于自己的原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源远流长、自成一派的儒家文化体系。孔子儒学逐渐将教育内容局限在古典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忽视了生产劳动和科学实践知识的学习,鼓励儒生一味地苦读书死读书,后期逐渐走向封闭化。可以说纽曼的教育内容相对于孔子更加开放和多元。
3.培养对象不同
纽曼在其代表作《大学的理念》中阐述的教育思想,是在牛津运动的背景之下对大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不同于他的前辈弥尔顿和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纽曼论述的只是大学的教育,未涉及大学之前的教育。他的教育对象更不同于孔子。孔子门下弟子多达三千人,他的君子教育对象中不乏从垂髫到黄发的学子。
纽曼和孔子所培养的学生,其阶级来源也是不同的。由于孔子本人的生平经历,他起初就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去思考教育问题的,主张有教无类,他的君子教育对象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贵族出身,也有小偷出身。换言之,孔子主张,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成为君子的机会。而纽曼作为牛津大学的学生,他自己接受的是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他担任校长之后代表的也是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利益,他的大学教育对象大都是贵族阶级或上层社会子弟。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走向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不断多元化,传统社会价值受到挑战,新的道德问题不断出现。教育的改革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君子教育和绅士教育虽是不同的教育理念,但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汲取君子文化中的精粹并与绅士文明中的精华相结合也许能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熠熠生辉。
正如孔子和纽曼将社会进步的责任寄托在理想人格身上一样,我们当今的教育正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而优则仕”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政治平台,推动君子参与国家治理和文化发展,从而实现国泰民安。纽曼的绅士也着眼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随之带动社会的齿轮向前转动。因此更应该强调教育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为社会担当的自觉意识,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成为有抱负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孔子的君子之风是指君子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如重义轻利、不畏强权等等,孔子将“德”摆在首位,更加肯定了道德教育在人生的决定性作用。纽曼心目中的绅士也是一个和谐的人,他的行为举止直接反映了他的心智和道德条件,是一个有修养的完人。当前我们的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更多着眼于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地位相对边缘化,因此更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用君子和绅士的人格形象,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走向过度专业化与功利化的风险,局限于追求专业技能的提升,传授狭隘的专业知识,忽视了人文通识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所起的强大作用,从而可能导致了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偏颇。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要求君子能博览群书,敏而好学,从书中增广见闻。纽曼认为专业教育应放在公民养成之后,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一视同仁。当今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更要用全面、整体、系统的知识去浸染学生的心灵,不断加强人文精神的塑造,培养人文情怀,教导青少年树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具有博大的情怀与高尚的情操,将君子之风真正注入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