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群
新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新版语文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收录散文的单元,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挂钩。这一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学生“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写了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一些富有特点的景物,展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留恋与热爱,也体现了自己的审美和性格。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整篇文章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追述了“我”的一段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园对“我”的意义,展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景物的描写与对往事的追忆穿插在一起,使整篇文章充满了哲思美。本单元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教师仅仅引导学生读、赏、析、品,尚不足以充分发挥出这些文本的作用。对此,笔者尝试将“微写作”引入课堂教学,在散文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微写作”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提醒学生:看书时要随时圈点勾画、写批注。这其实就是批注式阅读。但是,在平时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不会提特殊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下批注。这样做往往不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写作。
例如,《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必修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面这段文字描摹的是动态的景物,如微距镜头般呈现出灵动的细节。请任意选择一句,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写批注。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请看下面几名学生的微作文:
“滚动”“聚集”“压弯”“轰然坠地”“摔开”,一系列的动词给予了露水以生命,突出了原本纤细、微弱的事物的重量,更显出这些事物的生机勃勃,实在是妙极了。(胡添)
“滚动”“聚集”“压弯”“坠地”“摔”等动词给人一种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物的生命力之强。(沈渝洁)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而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蚂蚁的神态写活了,同时也暗示作者自己恍然大悟,参透了生命的本质。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自己与蚂蚁联系在了一起。(孟泽缘)
这几名学生能联系整篇文章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具体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特别之处,非常难得。胡添抓住了露水由少积多的状态变化,沈渝洁抓住了这一变化中的具体画面,孟泽缘则把蚂蚁的情态、动作变化与作者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他们都获得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我们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交流,并进行“批注式微写作”,能很好地丰富其阅读体验与情感体验,培养其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写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式微写作”
在散文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式微写作”,有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例如,《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必修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史铁生先生双腿瘫痪,接着患肾病,后来发展为尿毒症,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命运不断捉弄他,但他不愿听任命运摆布,最终成就了自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200字以内。
结合题目中的提示和课文的内容,学生确实很容易得出:史铁生经历了很多磨难。这些磨难磨练了他,让他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并成就了自己。由此自然而然地会得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但是,这道题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下面请看几名学生的微作文:
我赞同这种观点。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这使他深陷迷茫和痛苦之中。地坛成了他的精神家园。在地坛中,史铁生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出生”和“怎样活”的问题。他知道“母亲”希望他能找到一条独立自强的路,明白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这些苦难,史铁生才拿起了笔,成为了作家,在文坛上闯出了一条路。虽然苦难会给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但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苦难,就能将其变为人生的财富。(顾财芳)
我赞同这种观点。“苦难是一种财富”,换一种说法,即苦难是鼓励人们奋斗的另一种力量。只不过这种力量相比较其他力量来说更为残酷。意志不太坚定的人往往会步入更糟糕的境地。意志坚定的人则会在苦难中越挫越勇,创造出生命的价值。史铁生不断被命运捉弄,却在苦难中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写下了很多感人的作品。他战胜了苦难,苦难便成就了他的一切。(陈怡宁)
我赞同这种观点。史铁生双腿瘫痪,一度陷入忧郁,但幸运的是他最终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在瘫痪后,他总是到地坛去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正所谓“命运给人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他打开一扇窗”。或许正是因为双腿瘫痪,他才能长时间地与地坛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才能在地坛中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为他日后进行文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没有这段难忘而痛苦的经历,他就不会对生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赵豪泽)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苦难或许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其带来的痛苦也是巨大的。史铁生虽在苦难中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最后成为一代大家,但他因为双腿瘫痪,忽视了“母亲”对他的爱,忽视了“母亲”的痛苦,最后只能留下无尽的悔恨与遗憾。苦难或许并不那么可贵。因为我们在苦难中成就自己的同时或许也会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单晓婷)
持赞同观点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原因。第一名学生重点分析了史铁生能从苦难中站起来的原因。第二名学生重点分析了苦难能否转化成财富的关键在于人的意志力是否坚定。第三名学生着重分析了苦难为史铁生打开了生命的另一扇窗。这几名学生都赞同苦难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肯定了苦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又强调了苦难成为财富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持不赞同观点的学生看到了苦难的双重性。苦难在磨砺人的意志的同时,也让人们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一个人是很容易被苦难打倒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史铁生一样重新振作起来。即使在苦难中获得重生,也可能会失去另外一些重要的东西。
这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赞成或反对,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是用一种反思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式微写作”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让学生仿写课文中一些借景抒情的片段,能帮助他们在仿写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余党绪在谈及整本书阅读时曾说:“要善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资源、文化资源,当然也包括表达资源。要善于将阅读成果迁移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与表达中……”本单元的这些经典篇目就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范本。
请看下面几名学生的仿写:
江南的雨总是来得慢,来得静,来得柔。也许你在庭前信步之时,雨便悄然无声地落下来了。江南的雨多是绵绵细雨,在空中落下之时宛如一条轻薄的细纱,大片的水汽织成了一张透明的网,将平时沸沸扬扬的人声都掩盖住了,只留下一方宁静的天地。雨滴落下来是轻松、欢快的,有的在屋顶的瓦片上蹦着跳着,演奏着空灵的乐曲;有的在叶片上肆意地滚动,掉在地面时激起一阵涟漪。在家休息的都市闲人此时也可听着这不大不小的碎玉之声,赏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让纷乱复杂的思绪随风而去,感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马颖璐)
老房子前的树叶又落了满地,遮住了原本土地的颜色。同往年一样,又是个金秋。唯一不同的是,院子中再也没了他清扫落叶的声音。老屋前种的是几棵不知道名字的树,但他却十分喜爱它们。一年四季,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他每天下午都会坐在树下,时而假寐,时而赏景。在秋天,落叶铺满了整个院子,踩上去吱吱作响。儿时,我最喜欢的便是在满地落叶上瞎跑,而他总是在一旁注视着。落日的余晖洒在那些将落不落的叶子上,给叶子染上了一圈金黄的光晕。地上、墙上、屋檐上,都染上了夕陽的色彩。踩累了,我就会一屁股坐在台阶上。这时,他会拿着一把大扫帚过来,将落叶扫成一堆。有时还会说我调皮,耽误事儿。扫完了,天也黑了,他会拉着我坐在树下,看着满天星光,给我讲故事。星光透过稀落落的树叶照在他的身上,冷极了。伴着秋风,我常会害怕地抓着他的手,生怕他下一秒就不见了。他总是让我抬头看远处的星星。点点繁星,如同一粒粒明珠,又好似大海中的灯塔。他说每个人最终都会消失,他也会,不过他会成为天边最亮的那颗星星,一直陪着我。春去秋来,我独自看星星升起又落下,独自在一个又一个午后躺在树下看那些和他一起看过的景。不再幼稚的我,明白他是真正走了,消失在了我的世界里。唯一能够让我感到慰藉的只有院子里的落叶和秋夜的点点繁星了。(鲁佳滨)
外婆家门口有一棵挺拔、高大的花树,我也叫不出树的名字。夜晚,外婆会在大树下抱着我,哄我入睡。最喜欢的就是树将要开花的季节,每个枝丫下都挂满了花苞。星星点点的几个已经等不及绽出粉嫩的花瓣,就像打探敌情的先头部队一样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然后告诉其他花苞:春天到了,可以出来啦!于是一夜之间,每个花苞都绽放出美丽的花。碧绿的树一夜之间就换了装,满树都是粉嘟嘟的花朵。这时候我常常会让外婆给我摘花。外婆伸出一只手,握住一截枝丫,轻轻一拉,花瓣就全落下来了,淋了我一身。然而树上似乎并没有少任何一朵花,仍是浓密的粉。我就会大喊:“下花雨咯!下花雨咯!”过了两年,不知什么原因,树被挖走了,仅剩下一个大花坛……(汤仕国)
第一名学生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江南的雨既柔又静的特点。第二名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借助地上的落叶和时间的变换,给文中的景铺上了一层温馨而又落寞的底色。第三名学生也是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昔日祖孙的欢乐场景。三名学生都能结合所学的经典文章,运用其中的技法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还有许多。如何把教材用好,确实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