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

2022-11-27 01:15:09严锡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佛系亚文化价值观

□严锡秋

近年来,源于日本的“佛系”青年亚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现象新动向,对我国青年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系”取自于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佛”字并以“系”为后缀来合成词语,加之其同日常社会行为相搭配,由此衍生出了如“佛系青年”“佛系少女”等系列“佛系+X”话语,但其语意与佛教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佛系青年”是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他们所标榜的是一种“有无均可”“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佛系青年”借助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引发了青年群体广泛的情感共鸣,从而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亚文化。

一、“佛系”的现有研究与表征解读

“佛系”一词虽然只是网络流行语,却是中国现代社会心态的晴雨表,是特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佛系”现象进行研究解读。有学者认为,“佛系”现象是“丧文化”的延续性发展,是近年来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1],“佛系”集中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和痛点,并经由这些而产生种种情绪低落、麻木不仁、缺乏归属、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等精神状态和处世态度[2],是一种颓丧的消极抵抗。有学者则从“佛系”青年群体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转型变革中面临的境遇,认为“佛系”是青年人社交网络上的符号表演,“佛系”这一符号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现实和理想之间充当了“安全阀”的作用。同时,“佛系”也是青年实现自我排解和自我减压,情绪宣泄与思想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3]。再者,从青年群体自我心理调适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佛系”的“有无均可,随遇而安”“不过于追求,不过分执着”的心态,可能是一种宽容达观的正能量[4],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与焦虑的积极应对方式。

“佛系”作为一种以表现青年身心躁动不安、宣泄个人情绪为特征的青年亚文化,其形成是一个社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风笑天教授认为“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分化加剧、多元的现代价值观、人口结构变迁”[5]是影响当代青年观念与现象的重要原因。迈克尔·布雷克则认为:“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6]”。因此,“佛系”青年亚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人面对社会转型与变革所带来“工作竞争加剧、生活成本提高、低阶层向上跨越与流动的范围逐渐变小”等社会压力时所采取的自我调节方式,表现了“佛系青年”特殊的社会心态。

“佛系”青年亚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传播、扩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佛系”青年大学生。虽然“佛系”是少数青年大学生的状态,“他们不盲从,但也没有责任感。我们很难抽象地说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颠覆官方文化的作用,但是可以肯定,它一旦流行起来,在客观上就使得任何文化权威的建构变得几乎不可能。”[7]“佛系”青年大学生奉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有无均可”的“佛系”主张,这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实则是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异化的一种表现,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微抵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聚焦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走出“佛系”的价值引领策略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受当今社会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冲击,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由单一性逐渐向复杂性转变,也容易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得模糊。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的出现,表明部分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消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辅导员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的出现,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深入到“佛系青年”的心灵并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9]。高校辅导员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当下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要学会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学会思考,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网上颓废的“佛系”亚文化的侵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系列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正确人生价值目标[10]。

(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各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青年大学生特点,以他们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的树人教育。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2]。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心智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在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的同时,也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坚持用主流价值目标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在多元的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主题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现实和精神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上好思政第一课。例如,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当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之际,推出“战疫英雄,青春榜样”“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勇担历史使命”特别思政课,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感。

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对其理解,而且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贫困山区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走访慰问贫困户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或调研活动,激发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纪念馆、领袖故居、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遗址等,使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组织“青春告白祖国”思政实践队伍奔赴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真切体验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摒弃不思进取的“佛系”思想,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感。

(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辅导员要坚守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氛围,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一方面运用网络媒体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当下的“佛系”现象进行引导与解释,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佛系”青年亚文化,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消解自身焦虑、颓丧的“佛系”心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易班”平台、数字化校园、校园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度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杰出获奖代表的励志成才、弘扬正能量的宣传教育,提升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影响“佛系”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成为有“理想、本领、担当”的时代青年。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佛系”青年亚文化迎合了当代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精神慰藉的需要,成为了他们应对工作、学习与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辅导员应当聚焦当下高校“佛系”青年大学生群体,对其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其树立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明确理想信念,争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佛系亚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佛系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06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28
佛系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公民与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