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养老视角下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以上海周泾村为例

2022-11-27 03:39卓星宇ZHUOXingyuHUANGXin
住宅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宜居养老老年人

卓星宇 ZHUO Xingyu 黄 鑫 HUANG Xin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0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理念后,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进适老宜居城市建设,从宏观引导到中观实施,逐步明确了建设的大方向[1]。2021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打造老年宜居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在建设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目标上的推进方向。截至目前,在老年宜居环境研究方面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养老居住建筑、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户外环境和养老发展规划等4 个领域[2],养老问题集中体现在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突出、布局欠合理、服务质量差等方面[3],相关问题日趋严峻。

在乡村建设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 年5 月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养老保障政策、养老助残服务设施,培育区域性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发展农村互助型养老,支持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乡村在新一轮的社会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周泾村作为上海市西门户发展带上的乡村地带,后发潜力巨大,本文尝试从在地养老视角切入,结合村落实际条件和发展需求,契合乡村振兴发展重点,探索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乡村老年宜居环境。

1 相关概念

1.1 在地养老视角基本内容分析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在地老化”的解释为:一个人不管其年龄、收入或是能力高低,都有在其原有家庭和社区中安全、独立、舒适老去的能力。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多数国家应对老龄化的做法是鼓励“在地养老”(aging in place)。以社区邻里为载体的养老体系不会对城市的医疗体系造成很大负担,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4]。大部分老人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环境的突然变化会导致其严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5-6]。Smith[7]指出,老年人的在地感知和在地认同与其独立生活及自主能动性存在直接联系,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其陌生感增加,从而影响其生活品质。Galof[8]指出,老年人有免受贫困和社会排斥的权利,可以通过在地养老的方式实现代际融合。另外,居民的外迁与入住也会影响老年人的认同感,陌生感和对环境的消极感受降低了老年人出门的意愿;而户外体能活动的不足,也会对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造成影响[9]。由此可见,建成环境会对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对在地养老视角研究范围的扩大,国内外逐步将在地养老运用于城镇规划建设中,这对老年支持体系框架、老龄化地域空间格局、城镇空间易行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1)。

表1 国内外在地养老视角的研究

1.2 老年宜居环境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老年宜居环境的概念来源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健康城市和居住环境的讨论。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在相关方面的推广力度更大: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理念;2007 年,国际老年人日发布《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提出不仅要在建筑、交通、住所等硬性指标上下功夫,更要在社会参与、信息交流、老年人就业等软性指标上加强老年友好建设,要意识到老年人所具备的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灵活预测并响应与养老相关的需求和偏好,尊重老年人的决定及其所选择的生活方式[15]。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老年宜居环境试点工作。随着201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次修订)及2016年《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国家逐渐明确“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这一新理念,并大力支持引导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提出了适老居住、出行环境、健康支持、生活服务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任务[16]。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这些任务包含影响老年人日常健康生活的几个方面,是如今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迫切关注的内容;而乡村生活着大量留守老人,是未来加强建设的主要区域,作为目前层级最低的行政管辖单位,其范围内的聚居依然保有较强的社会学概念。村落作为长期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可以通过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形成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也可以消解从家庭分割出的养老需求。

1.3 在地养老视角下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框架

本文基于在地养老视角,从适老生产、适老生活、适老生态的思路出发,提出在地环境、在地居住、在地设施、在地服务的“在地养老式”乡村老年宜居环境改善策略,进而达到完善土地利用、融合产业功能、提升村落品质的目标。在实现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同时,引导乡村向动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在地养老视角下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框架,即:在关注老年人活动范围的前提下,综合多方考虑,合理规划村庄的用地开发边界和土地利用模式。在挖掘村庄养老康养产业、重构村庄核心产业、创新经济系统、打造村庄“产业+”循环的同时,提取地方特色基因,设计多元利用的活力空间,从而为我国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出策略性建议(图1)。

图1 规划构思图

2 案例概况

周泾村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西南部,与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嘉北郊野公园相邻。作为支撑城市绿肺的重地和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其产业主要以郊野旅游和特色农业生产为主。根据周泾村2019 年年鉴,村内常住人口4 185 人,其中,户籍人口1 681 人,外来常住人口2 435 人,60 岁以上人口占33%。村庄处于“嘉昆太” 城市化集中区域中部,交通优越、服务配套便利,结合周边万亩良田和市级生态村的环境优势,成为外冈郊野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村内维持着典型的冈西风貌格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风貌建筑保持良好,纵横的水网散布在田野之间,交相映衬形成绿色生态本底,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肌理。

图2 周泾村资源分析图

3 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发展问题

3.1 适老生产:发展受滞、联动不足

周泾村现状产业以一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仅在老街上有少量商业,产业经济效益薄弱、规模层次较低,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适老产业。

(1)村内存在闲置土地资源。一是由于农民工进城打工,仅有部分弱势人群在利用土地进行种植,造成耕地资源闲置;二是由于空间功能转移,工厂作坊或民居遭到破坏且无人修缮,造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

(2)整体产业缺乏统筹联动发展。村内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初级开发阶段,无论是农业观光游还是自然资源观光游,都布局分散,未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影响了周泾村的旅游提档升级与深层次开发。村内目前还有少量农民自营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小、加工形式单一,缺少对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未能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根据上位规划,周泾村所在片区主要承担的功能有康养、休闲、创新农业发展等职能,重点挖掘乡村旅游、农旅创意等方面的资源潜力,从原来单一的功能衍生发展为复合的功能类型。

3.2 适老生活:活动单一、文化缺乏

周泾村原住民流失,大量青壮年进入城市工作而仅在节假日回乡,村内活动十分有限,缺乏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现场走访发现,大多数老年人每日活动单一,主要的休闲活动是同邻居闲聊、棋牌、跳广场舞;有些老人空巢在家,老伴过世已久,子女在城市工作鲜有回家机会,日常活动范围仅在家附近,仅在家务活忙完时和邻户老人有一些交流时间。此外,周泾村对当地文化历史故事挖掘不足,对当地典型“泾田园居”的粉墙黛瓦民居特色开发力度也不够,地域文化特色未能融入乡村建设中,农旅发展缺少文化底蕴。

3.3 适老生态:生境受损、保护淡漠

周泾村所在的嘉定北部地区以生态涵养为主,周边有数座在建的郊野公园;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承接生态保护的要求,积极融入嘉北绿肺计划之中。目前,周泾村自然环境及自然肌理遭受破坏、农田被侵占;加之部分建筑老化严重、年久失修,村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原有街巷风貌、空间肌理被破坏(图3)。

图3 村庄现状分析图

4 在地养老视角下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策略

周泾村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产业待兴,针对周泾村存在的文化衰败、产业低级、人居破旧等问题,结合当前乡村振兴、老年宜居、绿色发展的背景,对周泾村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理念,落实为健康养生区、生态休憩区、大地景观区。其中,横向包括社会经济生态所对应的文化产业自然发展;纵向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园、田、泾3 个层次。通过这些功能置入,使周泾村的发展形成合理循环,最终达到文化、产业、人居的和谐发展(图4)。

图4 周泾村休闲农旅用地总平面图

4.1 在地环境:多种措施并用,完善康养生态

健康的老年宜居环境需要匹配良性的、环境友好的乡村产业类型,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发展“三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在稻田间种植茭白、水芹等水生植物,在田中养鱼,可增加土壤活力及营养物质,还可作为沼气的资源,从而形成一个“稻、鱼、菜”三位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从种植阶段开始,进行稻田、稻鸭、稻蟹养殖,建设示范种植基地:在研发层面,积极投入新品种的培育及肥料开发;在对外展示层面,积极建设技术展示和成品展览馆;在加工层面,增加小作坊体验馆及流水线展示环节。循环阶段中,考虑生态优化、生态清洁等多个方面,达到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良性的产业循环中,还可以增加老年人再就业,丰富其生产生活。

针对老年人出行不便、活动范围小的特点,在环境上进行适老化改造。从自然环境入手与生态修复结合,通过“蓄、除、景”3 个步骤,降低现状河流的径流速度,贮存降水径流,实现循环利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并进行降解处理,改善流域水环境;引入水生动植物,营造平原水乡景色及人工湿地景观,打造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水渠、水塘和湿地也是周泾村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水塘系统在拦截、去除农业景观输出的营养物质,提升农村乡野景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田园中设置平坦的步行走廊以便于老年人休憩,并搭盖观景点及休息座椅,建设观鸟廊、观景亭、滨水步道等游憩平台,增加老年人出行乐趣(图5)。

图5 休闲农旅用地鸟瞰图

4.2 在地居住:多方协同共建,绿色建筑设计

在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乡创团队听取老年居民、政府等多方的意见,在保证老年人使用便利前提下,对方案进行细化和分类分项的改造:从场地选址、色彩、材质、造价、装饰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利用天然能源,改良应用工艺,降低建造难度,最终形成方案落地。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永续性和经济性,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价值,使建房更加简单化;并大量使用当地材料、采用当地工艺,进行创新改良。

在康养小院建设中:①可通过在原有砖混房的基础上完善再生水利用系统,在住宅集中区域增加雨水花园设施,并使用可循环材料,对住宅周边环境优化;②考虑门窗、屋顶节能以及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需求,拆除老屋内存在安全风险的建筑设施以增加室内舒适度,在房屋门口增加缓坡以利于行走,并在屋内上下楼梯间增加软质扶手;③修缮完成后,需要统一管理维护,定期关照老年人生活状况,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修缮(图6)。

图6 康养小院建设模式图

4.3 在地设施:地方基因提取,多元空间改善

对周泾村进行空间提取,主要分为泾、田、园、居等4 类空间,在其主要的街巷空间进行空间营造和活力植入。

(1)在街巷空间营造上,对原有的老旧建筑进行修缮,保留历史记忆;并根据旅游发展空间需求,加入活动空间。如对原有的广场和街道进行梳理,形成集会空间;将集市空间整合,形成村庄流通空间;对村民住宅院落进行修正后形成联系空间,以增加村民之间的交流。

(2)在街巷活力植入中,对于新加入的活动空间,可针对不同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以激发街巷的活力。如种植特色树林,增设艺术馆、展览厅、健身房、小舞台,建设集会场、小夜市等,使街巷在不同时段都有相应的公共空间聚集,增加村民、游客的交流,提升村庄活力(图7)。

图7 建筑组团拆分

4.4 在地服务:适老人文关怀,丰富活动场景

提升乡村社区邻里养老服务能力,发展多样化养老服务。一方面,乡村政府应加强组织和监督工作,推动建立专业机构向家庭延伸的模式,引进助餐、助洁等服务;另一方面,社会要推动老年服务专业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发展,按照保本、薄利的原则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并加强对老年人主要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如口腔健康、营养调节、老年疾病预防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服务等。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鼓励村级邻里相互帮助,村民之间加强联系和交流,调动村民建设村庄的积极性,使本地村民成为带动乡村康养产业发展最稳定持久的力量。通过能人乡贤、返乡青年等积极带头进行村庄自治,形成村庄发展管理的内生力量,形成周泾村新型治理的人才队伍,并以乡村社区为基本单元进行管理;再加上各个层级的组织力量,帮助村民形成多方面力量治理并共同管理的工作环境。

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对老年居民及游客的旅游线路进行规划,以丰富老年人乡村生活的活动场景,营造健康生态的绿色景观(图8)。从郊野一日游目的地逐步发展到旅游双日及多日停驻目的地,形成周泾村独特的旅游品牌和产品推介,以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沿河布置多组康养小院,以推广周末双日放松游为主题,结合优美的景观,提供优质的游憩服务,带给游客异于城市景观的舒适感和放松感。依托现有的建筑,将部分改造为展览厅、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建筑,结合老年人喜爱的跳舞、棋牌等活动,打造集游憩、体验、参观、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沉浸式休闲康养项目。对村内的活动进行全季节策划,如春季的“春种开播推介会”“水乡民俗展览月”“特色美食尝鲜月”,夏季的“仲夏农创体验周”“盛夏清凉旅游节”,秋季的“初秋康养研讨会”“田园丰收体验月”等。每月的主题活动都与当地特色相结合,配备相应的主题旅游对象,并结合相应的场所设计,调整场地的景观节点,使之具备多种活动相适应的可能,从而使老年人能够随着季节更替的活动感受多样的体验。

图8 老年活动路线规划

5 结语

2021 年,我国人口净增长48万人,而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在广阔的乡村地域,大量留守老人的生活生产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老年人负责,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未来负责。未来,我们应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乡村,聚焦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今后将更多偏向于存量规划的更新建设,而乡村建设更是在我国新一轮的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极具前瞻性。周泾村作为以休旅康养为主导的乡村发展形式,在当前大背景下能更好地发挥乡村的优势和特色,应坚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推动乡村聚落的转型优化并进行适老化改造,充实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本案例获“泾田共营 故园同建”上海乡村振兴设计大赛——2020嘉定站三等奖。)

猜你喜欢
宜居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