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园的保护修缮与文化传承

2022-11-27 03:39孙佳SUNJiaCUIYing
住宅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翔屋面建筑

孙佳 SUN Jia 崔 莹 CUI Ying

0 引言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沪宜公路218 号,建成至今已有490余年历史。自2009 年改扩建工程结束后,园内未有大型修建工程。随着时间推移,园内建筑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构件破损、设施老化等现象,急需进行整体修缮。2018 年,园方启动古猗园老区整体修缮工程,历时4年,于2021 年竣工。本文记录了这次修缮的过程、具体施工内容及技术路线选用等,可为今后的保护修缮工作累积经验并提供借鉴。

1 古猗园背景介绍

1.1 历史沿革

公元505 年,南翔寺因白鹤祥瑞而建,逐依寺成镇,取名南翔。古猗园位于南翔寺东南(图1)[1],明代建园,490 余年史载7 任古代园主,先后名借园、猗园、古猗园、古漪园等,历史源远流长、人物传承有序,经历了私家园林、地方公园、市属公园3 个时期。

图1 1806 年南翔镇图

明代嘉靖初期,古猗园由徽籍闵姓始建,名“借园”。万历年间,汝州知州闵士籍改建后更名为“猗园”,取自《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猗猗形容竹子美盛的样子。崇祯初年,此园转让给书画家李流芳,随即又转给贡生李宜之,后为陆、李两姓所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洞庭山人叶锦购得此园并修葺后,易名为“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地方人士捐购古猗园为州城隍庙灵苑之用。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成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场所。民国时期,古猗园历经战火,“八一三”事变期间(1937 年)曾遭受日机轰炸,建筑几近损毁;后虽有捐修,但仍处于失管、荒芜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经过多次修缮和改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与风貌[2]。

1.2 价值评估

1.2.1 历史价值

南翔古镇在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曾有20 余处私家园林,而古猗园却是南翔古镇唯一的一座留存至今的园林。20 世纪30 年代,建筑学家童雋考察古猗园,测绘的《猗园平面图》反映了1937 年前的古猗园面貌,并收入在他的《江南园林志》中,颇具研究价值。古猗园经历近500 年的变迁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城市与地方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3-4]。

1.2.2 人文价值

古猗园的历代园主均为文人,有较高的审美品味与创造力,营造出的园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青浦“曲水园”、嘉定“秋霞圃”、黄浦“豫园”、松江“醉白池”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古猗园作为南翔的一处重要地方园林,深受市民爱护,承载着南翔人民乃至上海人民大量的集体记忆,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

1.2.3 艺术价值

从早期地方乡绅集资整修,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镇人民委员会集资修缮,再到上海市园林管理处管辖后规划实施整体修缮扩建方案,古猗园历经多轮修缮和改扩建,根据史料典籍、历史影像的考证,以文人造园的节奏一步步地对园区进行微更新,逐渐恢复原有的亭台楼阁和四季景观,较为忠实地再现造园之本意,营造出古朴、素雅的园林氛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5]。

1.2.4 科学价值

古猗园的营造运用传统工艺,结合本土技艺。1980 年,建筑大师杨廷宝在园中设计重建逸野堂,这是他留在上海的唯一作品。在逸野堂中,尝试运用当时新的结构形式、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建造古建筑,具有较突出的科学技术价值[6]。

2 古猗园修缮项目概况

2.1 工程背景

2018 年,古猗园整体修缮工程获得上海市文物局的立项申请批复,2019 年又获得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批复,并通过设计方案专家评审。项目于2020 年10 月开工,老园区内10 栋文物保护建筑于2021 年10 月完成修缮,并通过竣工验收。

2.2 工程概况

古猗园现划分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4 个景区。根据《上海南翔古猗园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古猗园老园区的保护范围包括:位于古猗园西北角的北门门亭、孕青亭廊道,往东南至逸野堂;白鹤亭位于戏鹅池西堤;鸢飞鱼跃轩临水而建,位于逸野堂南面;南厅位于古猗园枝山西南脚下,独立成苑、猗竹傍水;微音阁位于缺角亭东北方,紧邻绘月连廊;不系舟为三面临水的石舫,位于白鹤亭东侧、戏鹅池北;浮筠阁位于戏鹅池南,半浮于水面,与不系舟遥呼相应;补阙亭位于古猗园竹枝山顶,一览园北戏鹅池、园南鸳鸯湖;梅花厅位于浮筠阁东侧、鹤寿轩西侧,鹤寿轩则位于荷花池东岸[7]。

本次修缮工程包括猗园区的逸野堂、白鹤亭、鸢飞鱼跃轩、南厅、微音阁、绘月、不系舟、浮筠阁、补阙亭、梅花厅10 栋文物保护建筑(表1、图2)。

图2 古猗园总平面图及修缮范围

表1 10 栋文物保护建筑列表

2.3 待修缮建筑现状

经过检测和设计单位现场踏勘,发现上述待修缮建筑存在屋面漏水、墙体酥碱开裂、木构件虫蛀糟朽、门窗损坏开裂、油漆粉刷起壳脱落、电气线路老化等问题。

施工单位进场后,根据房屋检测报告及设计方案,再次对10 栋建筑进行全面查勘,核实修缮内容:①屋面存在瓦件残损、缺失、褪色,望砖局部脱落、破损、漏水,屋脊飞檐存在裂缝、破损,屋顶泥塑存在裂缝、粉刷脱落;②墙面存在大面积污损,局部墙角开裂;③天花出现污损,局部彩绘剥落;④地面方砖存在破损、开裂;⑤木门窗存在局部糟朽、虫蛀、裂缝,且油漆开裂脱落;⑥木构件如美人靠、挂落、隔断等出现局部破损;⑦园区内缺少防雷设施,电线老化,且线路敷设存在消防隐患。

总体而言,园内待修缮建筑虽有一定残损,但形制完整,且有较为详实的文字、图像资料可供参考;园内其他现存建筑也可做为参照,修复依据相对充足。

3 古猗园修缮工程

本次工程主要针对房屋存在的病害进行修缮,旨在消除建筑的安全隐患,恢复建筑的原有风貌,改善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游览效果,提升园区的整体环境氛围与接待品质。由于古猗园修缮周期较长,修缮期间仍需对外界开放,加上科学防疫的要求,因此合理安排施工分区、分步实施,做好计划与维护隔离,保证施工安全和游客安全,显得格外重要。

3.1 修缮重点与难点

3.1.1 逸野堂修缮

逸野堂于1980 年开始重建,并于1982 年竣工。该建筑为混凝土结构,屋面为预制构件,上铺小瓦。修缮前,逸野堂屋面漏雨情况严重,瓦工上房揭瓦后发现:盖瓦大量破损,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局部浸水,部分椽子钢筋铁胀、面层开裂脱落。

本次修缮的原则是保护修缮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屋面构造,将老一辈建筑大师对仿古建筑形制的创新运用、对新型材料与传统材料结合使用的探索等重要信息完整保留下来。清理屋面后,卸下屋面瓦片及望板砖,检查每根钢筋混凝土椽子并做好记录,再对部分开裂、铁胀露筋的椽子进行修缮。首先,凿除酥松的混凝土保护层,清理干净后,用钢刷刷除钢筋锈蚀部分的铁锈,涂刷二度船用防锈漆(图3);然后支模,用灌浆料浇筑修复钢筋混凝土椽子(图4);待灌浆料凝固后,将望砖恢复原位,上铺瓦片,其中破损缺失的望砖、瓦片均按原有规格的瓦件替换(图5)。

图3 清理屋面

图4 支模浇筑混凝土

图5 望砖铺设

3.1.2 浮筠阁修缮

浮筠阁自1932 年遭日寇损毁后,于1933 年修复并于1958 年重建为竹结构,1977 年又翻建为混合结构;2005 年,在重建屋脊的同时,加设混凝土结构平台。

本次修缮通过拆除混凝土平台,恢复浮筠阁1977 年的样貌。又提前制定拆除专项方案,评审通过后予以施工;拆除前,做好各项安全保护措施,对混凝土平台、外沿混凝土护栏实施拆除,并确保非拆除本体不受破坏;护栏拆除后,对断面进行及时修复。加建的护栏拆除后,荷载降低,有效消除了浮筠阁向湖面倾斜的趋势(图6、7)。

图6 浮筠阁修缮前

3.1.3 设备设施更新

(1)优化电气线路设计,增大线路容量;使用铜芯电线更换年代久远的老化电线;在木结构阴角位置敷设管线,并涂刷同木质相似的颜色,在保障建筑用电安全的同时,做好隐蔽工作。

(3)与文献[24]中的三步加权最小二乘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增加了对目标位置粗估计值的利用,因此定位精度更高.

(2)增设手提式灭火器等简易消防措施,适当提升建筑消防水平。

(3)在望鹤楼、微音阁的二层屋面上安装避雷装置,利用侧墙及立柱设置支撑卡子和测试卡子,搭建引下线,其上部与接闪器焊接,下部与人工接地极焊接,确保核心范围内文保建筑的防雷安全。

(4)梳理室外疏散广场,增设无障碍设施;弱化室外高差,完善导向设施;改善公共厕所,满足园方的使用需求。以此提升园林的游览品质,彰显建筑有温度、园林宜漫步的人文关怀。

3.2 传统修缮技术的传承

3.2.1 广漆工艺

10 栋建筑中,木构件的油漆均采用传统的广漆工艺。广漆经过严格的数次过滤与桐油调和而成,具有耐久、耐热、耐水、耐腐蚀等性能,是我国运用生漆的一种古老方法。

广漆的传统做法为:①砂纸打磨木构件并清理干净;②刮涂广漆底漆批灰修补并打磨;③再次批灰并打磨平整;④用广漆底漆和石膏粉调和批灰并贴上麻布,待底灰布干后打磨;⑤再次以广漆和石膏粉批灰,待干后打磨光滑;⑥涂刷生漆,待干透后打磨;⑦再次涂刷生漆,且干透后打磨光滑;⑧刷涂第1 遍广漆并干燥;⑨刷涂第2 遍广漆并干燥。由于工序较多,广漆施工时间较长,对气候、洁净度有较高要求,施工期间需格外注意。此外,传统广漆刚做完后颜色较深,随着逐渐干燥,颜色会慢慢变浅,使外观更具观赏性(图8、9)。

图7 浮筠阁修缮后

图8 逸野堂刚做完广漆的效果

3.2.2 彩绘工艺

补阙亭又名缺角亭,位于竹枝山上。1933 年,陈少芸捐建方亭,亭缺东北角飞檐(图10),象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以志国耻;另三方飞檐各为一只攥紧的拳头(图11),充满了革命感染力。亭内为覆斗顶,斗底为飞龙在天、四方双龙戏珠的浅浮雕,运用苏式彩绘,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勾勒。其中,龙口、龙鼻及火焰珠上的火焰为浅红色,龙身为黑色,云彩为灰色,龙齿及水花为白色。九龙盘旋于屋顶,掩映在云朵中,色彩朴素、造型灵动,栩栩如生。

图9 逸野堂广漆干燥后的效果

图10 缺角亭东北角修缮后

图11 缺角亭东南角修缮后

施工单位专门聘请操作经验丰富、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工匠进行施工。彩绘天花修缮工序为:①铲除起壳、开裂、脱落的表皮;②批灰修补裂缝至平整;③待晾干后,采用天然矿物颜料进行涂刷并干燥。随着涂料干燥的过程,颜色也越发显得稳重(图12)。

图12 缺角亭覆斗顶上九龙彩绘修缮后

3.3 改良修复技术的尝试

3.3.1 泥塑工艺

泥灰堆塑是一种堆叠的雕刻方法,首先需做好骨架并用铁钉连接固定好根部,然后堆纸筋灰塑成所需形态,再雕凿图案。这是苏州传统建筑中由来已久的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

抗战时期,梅花亭毁于战火。1946 年,白鹤亭在其仅存的基座上进行重建,又于1974 年翻建—五角飞檐泥塑如意飘带,亭顶泥塑五角宝石花篮,上立白鹤向南昂首振翅欲飞,白鹤亭也因此得名。白鹤立于亭顶,遭受日晒雨淋侵袭,粉刷出现裂缝、内部钢筋锈蚀铁胀、部分面层脱落,损毁较为严重,亟待修缮(图13)。

图13 白鹤亭泥塑修缮前

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对建筑饰面耐久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泥灰堆塑中采用纸筋灰兑水的材料已无法满足当代的耐久要求,且业内对室外装饰使用纸筋灰也有限制。因此,工匠对泥塑修缮中采用的材料配比进行改良,将黏结剂与黄沙调和,加入适量801 胶水与水拌合成料,增加其耐酸性、耐候性、耐久性。在继承传统泥塑修复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使泥塑的修复更持久,同时保留泥塑的艺术美感(图14)。

图14 白鹤亭修缮后

此外,浮筠阁屋面修缮也采用了泥塑工艺(图15)。

图15 浮筠阁屋面泥塑修缮后

3.3.2 屋面防水

传统古建筑屋面构造是在望板砖上直接铺设瓦片防水,若瓦片、望板砖碎裂,极易出现渗漏情况。本工程按照设计图纸,在所有屋面望板砖上增设一层防水布,用水泥砂浆粘结做铺瓦垫层以防止瓦片下滑,并上铺小青瓦,有效增强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3.4 恢复建筑原有风貌

古猗园南厅在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寇摧毁,于1933 年原址复建;在1937 年“八一三”事变中再次被毁;后于1946 年进行整修,1958 年、1974 年又经历了两次大修,最终于1992 年翻修成砖混结构。

南厅结构损毁较为严重,木构件存在大面积腐朽。本次修缮工程对原有木构件进行彻底检查,采用原规格、原材质木料修缮。修正过往修缮时遗留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屋面瓦片,因历经多轮修缮,且受修缮资金的约束,瓦片规格大小不一,统计下来有10 余种之多。修缮过程中清理出质量较好、存量较多的尺寸,补配老瓦片,统一铺设屋面;更正与原始设计不匹配的材料,铲除水泥地面,恢复铺设地面方砖(图16)。

图16 南厅修缮后

4 结语

对古猗园老园区的保护修缮,是对古猗园历史文化的延续。建筑是古猗园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更是古猗园的历史记忆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纽带。

本次修缮工程以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为宗旨,根据设计方案的指导,仔细全面地勘察现状,运用传统的施工工艺、恰当的改良技术,针对损坏部位进行适度修缮(图17~20);通过施工日志等传统方式及图片音像等现代手段的辅助,记录下这座园林建筑修缮的全过程,整理总结修缮经验,为后世留下一份详尽的档案资料。把文物建筑保护好,把园林文化传承好,为古猗园开启新纪年而添砖加瓦。

图17 不系舟修缮后

图18 微音阁、绘月修缮后

图19 鸢飞鱼跃轩修缮后

图20 缺角亭修缮后

猜你喜欢
南翔屋面建筑
探讨老旧小区屋面防水修缮工程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住宅屋面及相关设施修缮改造关键技术
父亲后来的日子(散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研究
南翔小笼包和陈年香醋
南翔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