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 朱翔 殷实
李阿姨快八十岁了,身体一向不错,但最近一年多来出现腰背痛,翻身、起坐时疼痛明显,有时候走路时间长了这种疼痛也会加重。刚开始李阿姨也没注意,总想着人老了,身体总会这里那里不舒服,如果去医院看病,医生八成会让吃药,是药三分毒,于是就没去管它。直到有一天,腰痛得越来越剧烈,甚至吃不香睡不好,去医院一查,原来是腰椎压缩性骨折!医生告诉李阿姨,前面出现慢性疼痛时就是身体敲响了警钟,但由于没有及时治疗,才进一步发展成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李阿姨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一直在坚持补钙啊,也没有摔跤或者被撞到,怎么会骨折呢?
持续3 个月以上的疼痛称为慢性疼痛,这种疼痛可以表现为持续发作,也可以间歇性发作,在老年人中常见,易被老年人忽视,因此这种老年慢性疼痛经常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老年患者常认为年纪大了身体疼痛在所难免,认为疼痛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而疏于应对。
引起老年慢性疼痛的病因很多,其中以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最为多见。虽然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也可以表现为肌肉骨骼的疼痛,但目前临床上老年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范畴里不包括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上文提到的老年骨质疏松,可以表现为腰背痛或全身骨痛,由于骨质量下降、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后突,所以很多老年人在年纪增长后会发现自己身高变矮了,对于那些发现自己比年轻时矮了3 厘米以上的老年人需要特别警惕。
除此以外,老年慢性骨骼肌肉疼痛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骨关节疾病,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或是韧带疾病,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关节扭伤;或是脊柱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还可以是肌肉疼痛综合征,比如肌筋膜炎。从老年慢性疼痛的好发部位来说,最常见的是腰背部,其次是膝关节、颈部和髋关节部位。一般而言,老年女性的慢性疼痛发生率较男性更高,受教育程度低、经济状况差、肥胖、抽烟、既往从事重体力劳动、合并其他疾病,尤其是本身有焦虑、抑郁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慢性疼痛。
为什么强调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要及时就医呢?及时就医的目的除了根据病情需要予以合理的镇痛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之外,还为了查找病因,针对病因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预后。
老年慢性疼痛的治疗,一方面是对疼痛本身进行控制,好比我们说的治标,另一方面就是对引起疼痛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也就是我们说的治本。但在老年慢性疼痛这里,治标和治本不分高低,同样重要。
先说疼痛管理,在开始治疗之前,需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面评估,因为疼痛涉及了患者的方方面面,比如生理、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过程中需要患者参与疼痛的自我管理,因此患者如能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决策,将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康复理疗、心理干预治疗等。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小剂量起步,逐渐加量,过程中反复评估。老年人共病多,同时服用多种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选择药物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镇痛药物的适应证、老年人本身脏器功能储备问题以及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总之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再说病因治疗,就是针对引起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李阿姨,就需要针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骨质疏松进行治疗。
这是很多老年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前最担心的问题。的确,有些止痛药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但我们临床使用的很多止痛药物,尤其是在药房可以自行购买的非处方药类止痛药物都是没有成瘾性的,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的止痛药物只在医院有售,且受到处方监管。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般不会成瘾。
对于老年慢性疼痛尤其是肌肉骨骼疼痛的治疗,外用止痛药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与口服止痛药物相比,它在疼痛部位的浓度更高,而且起效快,全身不良反应更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止痛贴剂时,不要贴在受损的皮肤或黏膜表面,也不要贴过长时间。一片止痛贴剂药效一般只能维持8~12 小时,贴更久时间并不会有更好的止痛效果。相反,还会影响皮肤透气,增加局部皮肤炎症的风险。老年人皮肤质量差,长时间在一个部位使用止痛贴剂风险更大,如必须使用,应在疼痛部位局部经常变换位置。
不少人认为国外的止痛药效果更好,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同止痛药物的镇痛机理、止痛强度已研究得非常清楚,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升阶梯选择药物。而海淘的一些止痛药物,安全很难保障。比如某平台推荐的日本止痛药物,主要成分除了布洛芬,还有羟丙基异丙基乙酰脲,而后面这一成分因为可能会增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已在很多国家被禁用。
有疼痛不治疗是不合理的,但止痛就是为了完全不痛这种理解也不合理。老年慢性疼痛的治疗疗程相对较长,药物使用更要权衡利弊。用镇痛效果稍弱,但更安全的止痛药物将患者疼痛控制到不太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相比选择镇痛效果更强但不良反应更大(比如具有一定成瘾性)的止痛药物而言,对于老年人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