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报刊对党的形象构建研究*

2022-11-27 23:19王晓园
关键词:报刊马克思主义红色

王晓园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湘潭 411105)

1.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内涵

政党形象是人民对一个政党的整体印象,被政党的纲领及其执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所影响,它是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对政党的外在吸引力和内部战斗力有着重要的影响。[1]142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得以构建和丰富的。汪如磊指出中国共产党形象是党在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进程中,党自身的建设、党的执政机制、实践和政绩效等在人民当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整体评价和认识,是人民对党的内心情感,是党的吸引力,也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和软实力。[2]48-51李忠杰认为党的形象是党的内在本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主观反映,人民群众心中党的形象好坏直接反映了党的建设和事业是否进步、是否成功。[2]48-51还有研究者认为党的形象是党的活动积累的结果,是党的思想政治水平、组织程度、组织作风在人民群众头脑中的反映。[3]这些研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党的形象是外界对党的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包括了党的政治纲领和执政过程中体现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

政党形象的构建不仅取决于政党内部的潜能开发,也取决于与社会成员互动沟通的外部拓展。换言之,政党形象不但取决于政党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能力和表现等客观基础,而且还依赖于整个社会成员对政党的主观评价,它是通过公众的感觉认知而形成一种印象、评价。[4]72公众对政党的主观评价又受控于他们从媒体上获得的资讯,因此,媒体是一种重要在资源,无论任何时代,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就掌握了在媒体中进行形象构建的高地。[5]在形象构建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宣传媒介的综合运用,毛泽东在《晋绥日报》上刊文强调:报纸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快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

在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围绕“构建什么政党形象”“如何构建政党形象”基本问题不断探索,党的形象构建的具体内容和实践形式呈现出与时代主题发展同步的演变脉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红色报刊体系,形成了报刊组合、主副结合、上下配合、内外联合的宣传格局,发挥了传播思想、组织动员、瓦解敌人的重要作用,成了“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6]422红色报刊通过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登中共领袖经典文本,报道中共领导人活动等内容,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形象;通过展现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程,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通过报道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形象。本研究聚焦原报原刊,全面考察1915—1949年期间中共中央及其各级机构、组织、团体主办的以党报党刊为核心的进步刊物。(1)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进步期刊的历史源头,《新青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红色报刊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因此本文刊物起讫时间上起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下讫1949年10月。本文以作者参与编辑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为基础,来探讨红色报刊对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这一主题。该丛书全书共428册,3亿余字,收录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早期(1915年—1949年)直接或间接领导创办、出版的进步期刊150余种,其中76种刊物是1949年以来首次公开出版,内容涉及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全面掌握和分析红色报刊文本的基础上,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以上三个维度对红色报刊构建党的形象的有效方式和内容进行历史考察。

2.红色报刊对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实践

2.1 红色报刊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形象

组织与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生命力所在,理论建构在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38-44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团结大家的思想,指导党的工作,引领党员的奋斗方向。党的理论形象构建主要体现在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纲领、政策主张。

2.1.1利用红色报刊对广大群众宣传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李大钊于1919年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此文发表之后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新青年》刊登了130余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等的文章。在《新青年》的带动下,1919年中国创办了400余种进步报刊,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创办了大量的红色报刊如《劳动界》《向导》等,专门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介绍马列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联系起来。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报刊刊发了大量的文章,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并邀请名家进行解读和评论。这些红色报刊发挥了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树立起党的先进形象发挥了关键作用。

2.1.2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方向目标和主要架构

作为党的传声筒,红色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8]40-46

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已经意识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必须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共产党》在其创刊词中就开篇明义,指出自己的三条宣传方针:一是要宣传党的建设;二是要研究中国革命的路线问题;三是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这些方针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条理论路线。瞿秋白在《〈新青年〉之新宣言》中提出,要以马列主义为武器,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为改造社会而求真理”。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文章,开创性地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重大问题。此后,《民主》《学习》《上海周报》《展望》《时与文》《群众》《新闻类编》《自由丛刊》《中国青年》等刊物发表了大量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文章(《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鲁迅思想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等),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明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路线、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理论与现实丛刊》还特别推出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特刊,刊发了一系列学术文章,总结了党的理论创新。包括翻译自国外马克思理论思想家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等,和国内研究者如胡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概观》、侯外庐的《新民主主义底历史认识》、沈志远的《论新民主主义经济诸问题》等。

2.2红色报刊构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善于革命的政党形象,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此过程中,红色报刊运用媒介的传播力,忠实地宣传党的观点、捍卫党的观点,组织讨论、论证党的观点的正确性,[9]600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营造舆论氛围。

2.2.1驳斥国民党反动派的造谣抹黑,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和影响力

国民党控制的大众媒体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污名化、片面化的报道。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被国民党反动派诬称为“共匪、赤匪、强盗、暴徒”,[10]164红军被比作农民暴动、红军领袖被塑造为残暴的独裁者。红军所经之地,尤其是瑶族、苗族、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的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抱有偏见、持有敌对情绪。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刻意抹杀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的抗日贡献,称“共产党没有和日本人打过一次仗”,经常污蔑抗日根据地“人民如何苦惨,生活如何穷困,稍有资产则剥榨净尽,活埋生命极无人道,男女混杂人伦不讲”。[11]177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肆意造谣、抹黑和攻击,红色报刊肩负起解释和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以及对敌开展思想斗争的特殊使命。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指出党的报刊要立足事实,去击破敌人的谎言,“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他强调“《政治周报》的内容,90%是用来描述事实,只有10%是对于敌人谣言的辩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在抗日根据地,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大后方公开发行进步报刊,利用这一难得机会,中共不仅倡导创办了各种类型的报刊,而且在全国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报刊发行体系,[12]75-81外界通过这些红色报刊客观而全面的报道,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据统计,党在1937年至1945年短短8年间出版了6000多种红色报刊。[13]3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在延安创办的《解放》周刊,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人民日报》《共产党人》《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报刊,[14]这些报刊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进行积极报道,严厉批驳关于中共“游而不击”的不实言论。同时,广泛报道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反驳了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种种污蔑。如《解放》刊登了《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当前各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的基本方向》《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晋察冀边区视察记:华北一个抗日根据地的情形》等文。这些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使外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国统区,中共中央长江局通过创办《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报刊,积极组织和参与外事活动,向外界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主张,并与国民党中央党报《大公报》《扫荡报》等代表中右势力的媒体开展公开辩论。[15]498通过报刊的出版传播,中国共产党批驳了各种悲观失望情绪,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界对中共的各种猜疑和误解,为中共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2.2全面报道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情况,宣传中共坚持抗战的正面形象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旗帜,在与日寇血与火的斗争中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取得了广受赞誉的良好形象,[16]111-116是其能够在抗战期间获得壮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共的这个形象是具体的、真实的,在此过程中红色报刊充分发挥了“抗日舆论工具和号角”的作用。

首先是大量揭露了日军暴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坚定的全面抗战,除了坚决的军事斗争,首先就运用报刊揭露了日军暴行, 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战斗决心。“七七”事变后,《新中华报》刊发《卢沟桥事件》一文,报道了卢沟桥事件的经过,指出该事件绝非偶然,“而是日寇一贯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寇有计划地行动”,告诫国民“只有迅速抗战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之境”,并发表了《红军将领请缨杀敌》和《保卫华北抗战到底》通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的重庆大轰炸期间,《新华日报》周刊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大量通讯、特写、评论和时评,对日军轰炸造成我们军民重大损失的事实进行了及时报道,并在评论中写道:“魔鬼给我们播下了愤怒和复仇的种子,没有看见人哭泣,只看见人咬牙切齿。一个亲眼看着火烧自己的房子的父亲,张大了血红的眼睛嘱咐他的孩子:去教娘勿哭,哭没有用,明天总有办法!”[17]14《群众》周刊则通过揭露日军的文化愚民政策,指出日本侵略者想用文化侵略让中华民族断根灭种。[18]使外界清楚地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让全国人民认识了日本侵华的本质。

其次是通过宣传党领导抗日的具体事实和详细数据,树立起党的形象。张闻天于1937年11月27日在《解放》周刊撰文《把山西成为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强调共产党员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在失败主义的悲观情绪蔓延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要用中国人民一定会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去感染广大群众,带领大家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19]为了让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忠贞不渝、抗日到底的形象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红色报刊在还统计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所付出的牺牲。在八路军中,中国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但在伤亡的八路军战士中,党员却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些数字不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最坚决保卫者,而且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共产党员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形象的基石。[20]

2.3 红色报刊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形象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把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作为形象构建的一个重要方式,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发挥群众的历史作用为抓手,来构建其形象。[21]1-10红色报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回应,而且反映了社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2.3.1为群众利益鼓与呼,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们指出,进步报刊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宣传革命、为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恽代英说:“宣传一切民众,使之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组织一切民众,使之能为自己利益奋斗。”从而指出红色报刊的任务和作用。在《政治周报》发刊词《〈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 毛泽东开宗明义:红色报刊“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这是他在党成立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明确强调党的最高目标就是维护人民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顺应了国内民族情绪高涨的形势,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团结了一切能团结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奋斗。抗战胜利后,党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要建立一个真正和平民主的国家,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舆论争夺。最经典的案例是中国共产党借助报刊这一平台发表了很多文章,如《评〈中国之命运〉》,《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叶青的假三民主义就是取消三民主义》等,对张君劢、叶青、陶希圣等人发表的诋毁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的文章予以针锋相对的批判和反击,使我党的正确路线和革命信念深入人心,聚拢了民心,鼓舞了革命士气,也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支持党的话语,夯实了党的形象构建的群众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色报刊成功突破了以往国内报刊以知识阶层、官僚阶层和资产阶级为主要受众的狭小局面,立足于将整个无产阶级作为受众。[22]14-21《工人周刊》《劳动周刊》等刊物,接连发表多篇调查报告,反映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传播全国不同行业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的消息。这些刊物都是以工人为阅读对象的通俗报刊,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工人运动。由于中国工人与农民天然的同盟者的关系,红色报刊的传播对象并不局限于工人阶级,农民也是红色报刊的传播对象。例如1926年创办的《犁头周报》,就十分注重语言表达的“农民化”,关注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压迫下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深入总结农民运动经验和教训,发展农民斗争策略。红色报刊还把妇女解放运动看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21年创刊的《劳动与妇女》《妇女声》等杂志都号召被压迫妇女广泛联合工人阶级以寻求自身解放。《妇女声》的开篇宣言指出:“女子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有应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走到社会中来,完成我们的使命。”为中国妇女运动树起一面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旗帜。除了这种有专门对象的报刊,更多的红色报刊还开辟了面对不同对象的专栏,比如“妇女之路”“青年生活”“劳动人民生活”,为工人、农民、妇女等发出呐喊,搭建与各阶层群众沟通的桥梁,促进他们的民族觉醒。

2.3.2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让群众主动参与到党的形象宣传中去

首先,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办报主体上,除了专业的作者、编辑,还把人民群众吸收进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办报刊。《新华日报》发刊后即注重培养普通民众担任报刊通讯员,1938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会议制定的省委工作计划中,就专门列出《新华日报》要在建立代销处、培养群众通讯员和工人推销员、组织读者会等方面的具体目标。[23]83随后《新华日报》通过发表《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批评》等社论邀请读者指正缺点,并根据读者意见和建议,进行大规模改版工作。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从首发刊开始就设立了“读者之声”专栏,专门用来刊登读者来信。在具体的文章组织上,强调文章的通俗化、群众性的特色,以“容易为群众所了解,而非专为少数人所阅览”[24]71-72为原则,“号召报刊工作者放下架子,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时刻不可忘记无产阶级报刊是给广大的工人、农民看的。”[25]153考虑到当时工农阶层识字率低、理论水平低的情况,为把普通大众纳入读报的人群,红色报刊力求文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把各项深浅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语讲出来,使群众喜欢看,看得懂。色彩、文本也尽量适应民众的认知特点,经常采用漫画、连环画、标语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报道内容上,以反映群众切身利益为着力点,对大量涉及民生百态和群众呼声的事实展开报道,积极报道如选举、征粮、生产、学文识字等老百姓比较关心的内容,比如《解放日报》在改版后第一个月之内,国内新闻就有20多条,占据了头版的主要篇幅, 其中不仅有宣传解放区农业生产的特稿, 比如《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别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植棉英雄郭秉仁》等,还有对“改造二流子”运动、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等群众关心的社会政治问题的专门报道,宣传了党的政策,缓解了广大群众的疑惑,得到了群众的配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发声的良好形象。

其次,邀请党内外著名的理论家或进步人士担任主编、编委或编辑,刊载来自民主党派、文化界、教育界、医药卫生界等名家的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开放的政党形象。《理论与现实》杂志在1939年创刊时,主编是党员沈志远,编委则有千家驹、艾思奇、李达、侯外庐等;杂志于1946年复刊时,编委则是郭沫若、郑振铎、马寅初、马叙伦、翦伯赞、周建人、胡绳、张东荪等。进步作家茅盾、陶行知、叶圣陶、老舍、臧克家、艾青、丁玲、侯外庐、邓初民、徐迟、何其芳、夏衍等都是《新华副刊》的固定撰稿人。红色报刊还借助纪念活动宣传民主和言论自由,以此来团结民主文化人士,包括文艺界、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左派,专栏通过约稿、来信或聘任专栏作家等方式极大丰富了稿源,还拓展了诗歌、短评等展现形式。红色期刊丰富了中共与民主文化人士交流的途径,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兼容并包的先进形象。1941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生日,《新华日报》特别增刊四版专题,专门刊载了周恩来《我要说的话》、潘梓年《诗才·史学·书征气度》、沈尹默《沈尹默先生赠郭先生诗》、绿川英子《一个暴风雨时代的诗人》以及苏联大使潘友新等共计十多篇文章和诗词。[26]117-120这对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分化右派、动员各界广大代表人物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红色报刊对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启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27]那么“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8]这为新时代党的形象构建指明了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报刊作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在党的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时期,党要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目标,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宣传媒介,不断提升宣传能力和水平,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变幻、推动社会的公平进步,提升媒介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

新闻舆论工作要做好党的形象的宣传。红色报刊在构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过程中,从立场到观点、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方法,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新时期,党已从领导革命斗争的政党转变为长期执政并致力于发展国家的政党,党的形象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变化。当前新闻媒体要当好党的形象的宣传家,必须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这就需要新闻媒体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报道,从现实的角度为相关理论发展打好实践基础。

新闻舆论工作要当好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引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形象面临来自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和伪政权的污蔑,红色报刊与之展开舆论争夺,党的形象在回应质疑的事实中一步步夯实。当前,随着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实现全球传播,给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的形象塑造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面临各种非主导意识形态的攻讦,价值观领域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当好党的形象的引导者,要求中国共产党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宣传规律,有效推进宣传实践,以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新技术不断提升政党宣传的能力和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理论角度探索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方式方法,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

猜你喜欢
报刊马克思主义红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追忆红色浪漫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