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新蛔虫病的诊疗与防治

2022-11-27 21:52:13高文光
养殖与饲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蛔虫病左旋虫体

高文光

山东省博兴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东博兴 256500

犊牛新蛔虫病主要感染6月龄以下的犊牛,感染该病的犊牛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肠炎、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其生长缓慢。犊牛新蛔虫病具有低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但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

牛新蛔虫是导致犊牛新蛔虫病的寄生虫体,该虫体为半透明的黄白色、体表光滑、体长为150~300 mm、直径约为5 mm。新蛔虫的虫卵对光照和高温敏感,阳光直射和高温可快速将其杀死。另外,该虫卵对药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福尔马林和来苏尔溶液中长时间生存。随着虫体的不断发育和移动,幼虫会进入犊牛的肝脏、肺脏和肠道,导致其出现病变,引起肝细胞变性、肺水肿以及肠道炎症。另外,虫体可产生大量的毒素,导致犊牛出现慢性中毒现象[1]。蛔虫雌虫在犊牛的肠道内产下大量虫卵,虫卵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经过1 周左右的时间便可生长发育为幼虫。经2 周左右卵壳进行蜕化,此时幼虫具有感染性。健康母牛吞食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后,幼虫在母牛肠道内运动,通过肠壁移动到母牛的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内进行第2 次蜕化,并长时间停留在母牛器官内。待母牛处于妊娠后期,幼虫便可通过子宫进入胎盘中。在胎盘中的幼虫会经过再一次的退化成为第4 期幼虫。随着胎盘的蠕动,幼虫会进入胎儿的肠道内发育。待胎儿出生后,幼虫在犊牛肠道内进一步退化,经1 个月左右即可生长为成虫。

2 临床症状

犊牛新蛔虫病更易出现于3月龄以下的犊牛中,出现该病的犊牛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下痢、机体消瘦、不愿行走、站立不稳、贫血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还可出现死亡现象。患病牛多排灰白色糊状粪便,严重的还会排出带有血丝的粪便,且粪便异味严重,粪便表面有油状物,粪便中携带大量的虫卵。另外,患病牛还伴随严重的腹痛、腹胀、水肿、被毛粗硬、排酸味气体。对于病情严重的犊牛还可出现肠梗阻或肠穿孔的问题。

3 诊 疗

3.1 临床诊断

临床上可通过观察病牛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主要症状为食欲不佳、腹泻等。另外,对肠道炎症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可发现肠内容物为黄色黏稠质地,黏膜大面积溃疡,肠管、胆管堵塞,且存在大量虫体。幼虫通过肠壁进入肝脏、肺脏,造成肝脏、肺脏组织严重破坏。肺部有明显的出血点和炎症[2]。另外,犊牛新蛔虫病还可造成胃穿孔。

3.2 实验室诊断

取患病牛粪便进行实验室检查,取适量粪便加入水后进行过滤,将滤液放入离心管中,随后进行离心处理。取下层沉淀物加入蔗糖液,充分震荡均匀,再次进行离心处理。取离心后液体于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淡黄色、圆形虫卵存在。另外,也可通过漂浮集卵法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粪便样品加入饱和食盐水中进行混匀,过筛后静置30~60 min,虫卵则会上浮。

3.3 治疗措施

1)犊牛新蛔虫病的治疗原则以驱除体内虫体为主[3]。驱虫药的选择应遵循低毒、高效、广谱、使用方便等原则。临床上多联合使用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药物,驱虫效果较好。根据犊牛体重使用适宜的药物剂量,每千克体重使用0.2 mg/kg 伊维菌素,每天使用1 次,连续使用2 d,可有效驱除体内虫体。驱虫后可服用人工盐进行润肠,从而促进虫体排出。另外,也可使用盐酸左旋咪唑对病牛进行治疗。研究发现,对病牛使用不同形态的盐酸左旋咪唑治疗效果不同。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片的病牛,在服药5 h 后粪便中出现大量成年蛔虫和未成熟的虫体;注射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的病牛在使用药物9~24 h 后,排便内才可发现蛔虫虫体。其次,对伊维菌素和左旋咪唑2 种药物驱虫效果的研究发现:使用伊维菌素的病牛在24 h 内排出的蛔虫虫体数量明显多于使用左旋咪唑的病牛。这主要是由于左旋咪唑采用口服给药,因此需经过消化吸收后才可发挥药效,所以药效发挥作用的速度较伊维菌素慢。伊维菌素通过皮下注射,起效快,可快速排出肠道内的蛔虫虫体,对于病情较严重的病牛更适用。但是通过对用药后不同时期粪便中虫卵的检测发现,使用左旋咪唑的病牛虫卵检出率低,驱虫效果更快[4]。

2)对于体内有炎症的病牛,可通过注射黄藤素注射液或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抗菌消炎治疗。对于下痢严重的病牛可以补充葡萄糖注射液、安钠咖注射液和维生素C 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病情严重的犊牛还可通过静脉注射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中毒治疗,中和体内酸中毒。因此,治疗患新蛔虫病的犊牛时,治疗人员应注意控制脱水,防止酸中毒,否则将会造成犊牛代谢障碍。药物治疗犊牛新蛔虫病时,不建议将药物混入饲料,避免因采食量不均而造成的药物摄入剂量不足[5]。

3)在对病牛进行治疗时,应将毒牛隔离饲养。对于病牛日常产生的粪便和使用过的垫料等都需要进行堆积发酵,经过无公害化处理,杀灭虫体和虫卵才可有效避免健康牛群的感染[6]。

4)对于新蛔虫病造成的犊牛胃穿孔现象,需对犊牛进行手术治疗。通过选用0.5%的二甲苯胺噻唑进行肌肉注射麻醉,麻醉前1 d 病牛不可进食。另外,麻醉前还应对病牛注射阿托品药物,从而减少消化道和支气管内分泌液的产生。手术时需将病牛进行左侧横卧保定以及静脉输送维生素和抗生素。手术时先切开腹膜和肌肉层,露出腹腔。通过使用腹腔镜检查具体胃穿孔的部位及是否具有坏死现象。若穿孔部位出现坏死现象,首先应切除坏死部位,随后进行全程的连续缝合。缝合结束后冲洗胃壁并涂抹青霉素,避免感染。随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清洗,最后缝合腹膜和肌肉[7]。患病犊牛在进行手术治疗后24 h 内不可进食,手术后需进行定期检查,手术后3 d 内需连续注射抗生素、维生素、葡萄糖等,避免出现感染和营养不良。手术1 周后观察恢复情况,若恢复良好则可拆线。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环境管理

保持养殖场内环境干净卫生,可有效降低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生。妊娠母牛的牛舍内需保持干净卫生,每天定时进行打扫清洁,及时更换垫料,清除室内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确保虫卵完全杀灭[8]。另外,牛舍内需保持良好的通风,保证牛舍内空气质量良好,注意饮水卫生,保证水源清洁、充足,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于进出牛舍和养殖场的人员、车辆和设备应严格进行杀菌消毒,避免携带寄生虫造成感染。另外,牛舍内的净道和脏道需分开使用。对于病死牛尸体、流产胎儿、胎衣及其他污染物可采取深埋等无公害化处理,防止感染其他健康犊牛。采取圈养模式,从而降低犊牛采食感染蛔虫卵的饲草和饮水的概率,切断传播途径[9]。对于新出生的犊牛应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期间产生的粪便和垫草应进行无公害化堆肥发酵处理,从而有效地杀灭虫卵,降低健康牛群的感染率。其次,放牧时应注意不要在低洼、潮湿的地方进行放牧,低洼潮湿地区寄生虫较多。对多个放牧地点可进行轮换放牧。最后,由于犊牛新蛔虫病早期症状极易被误诊为肠炎或流行性腹泻。因此,饲养人员应加强对犊牛新蛔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等饲养知识的了解。通过定期培训从而提高饲养人员的饲养水平,增强防疫意识。日常加强对犊牛的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异常现象,一旦确诊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对患病犊牛立即采取隔离和治疗,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避免大规模感染的发生[10]。

4.2 定期驱虫

犊牛新蛔虫病可通过母体胎盘进行垂直感染,减少母牛感染概率是预防犊牛新蛔虫病的重要环节。犊牛出生1 个月后即可发病、死亡,因此预防性的早期驱虫可降低感染概率,通常在犊牛20日龄和60日龄分别进行1 次驱虫,可有效控制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生,减少养殖业经济损失。对于预防性驱虫,可选择敌百虫片或盐酸左旋咪唑片等药物[11];成年母牛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各驱虫1 次,驱虫药物可以选择硫化二苯胺、敌百虫等。对于新蛔虫病高发地区的妊娠期母牛,可在妊娠期8 个月时通过皮下注射多拉菌素注射液进行驱虫。首次驱虫1 个月后需再次注射1 次,从而将体内幼虫杀灭,降低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预防胚胎感染。

猜你喜欢
蛔虫病左旋虫体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鸡蛔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非杓性高血压宜选用左旋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左旋”是否更好
左旋的柳
布达拉(2019年3期)2019-06-11 05:34:00
猪蛔虫病继发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2
秋季养猪谨防猪蛔虫病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猪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