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东
山东省海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海阳 265100
山东海阳市是畜牧业生产大市,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现代、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加大龙头企业培育,以此带动形成海阳市优势畜禽产业。
海阳市以鼎立种鸡、大地牧业两大龙头企业为代表,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企业促动等形式,促进海阳市肉鸡产业实现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传统饲养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的转变。其中鼎立种鸡是一家集肉种鸡孵化、饲料生产、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于一体的省级重点父母代种鸡场和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向社会每年供应优质雏鸡6 000 万只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100 余户规模养殖场,解决600 余人就业。目前正在辛安镇茂梓集村投资1.5 亿元新建标准化鸡舍28 栋,配建饲料厂、有机肥加工厂、污水处理中心各1 处。大地牧业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肉种鸡孵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白羽肉鸡的生产和孵化。现存栏父母代肉种鸡150 万套,年生产销售白羽肉鸡苗1 亿多只。产品远销江苏、河北、东北三省等地。龙头企业的壮大示范带动了海阳市其他养殖场户的发展,目前全市年出栏肉鸡1 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户有285 家。第一季度末,肉鸡存栏366 万只,出栏611 万只,禽肉产量9 800 t。
海阳市先后培育出海波尔种猪、华能牧业、和兴牧业为代表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并有双城、坤宇2 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全市基本形成了生产、屠宰、销售完整的生猪产业链条。其中海波尔种猪存栏7 500 余头母猪,向社会每年供应大白、长白、杜洛克等优秀种猪2 万余头。华能牧业、和兴牧业年出栏生猪均达到5 000 头以上。龙头企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养猪场健康发展,目前海阳市共有规模养猪场267 家,年出栏生猪80 多万头,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今年围绕稳产保供工作,全市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猪场61 家,已投产养殖生猪4.29 万头,预计全部投产后,全年可增加生猪养殖约18 万头。第一季度末,全市生猪存栏36.1 万头,生猪出栏17.89 万头,猪肉产量1.6 万t。
近年来,海阳市充分发挥以利鲁肉牛养殖场为代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积极开展“利鲁牛”新品种审定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养牛场户86 家。第一季度末,全市肉牛存栏3.10 万头,出栏1.67 万头,牛肉产量2 700 t。全市建立乡镇固定肉牛冷配站16 处、村级肉牛冷配点40 处,基本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肉牛冷配改良网络,冻精、液氮等冷配物资的采购、贮存、供应和技术指导实行“一条龙”服务,全市肉牛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同时,海阳市连续3年承担实施了山东省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大大加快了全市肉牛的改良、选育步伐,提高了全市肉牛整体质量。被评为“国家肉牛出口生产基地”和“山东农科院肉牛选育项目的科研生产基地”。
我市的养蜂业主要分布在山区,以定地饲养为主,基本遍布海阳市全境,小部分以转地方式饲养。到目前为止,全市蜂群饲养量为5 597 群,其中,中华蜜蜂602 群、西方蜜蜂4 995 群。从统计数据显示,中蜂30 群以上的蜂群数为556 群,意蜂50 群以上的蜂群数为4 922 群。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优秀蜂王补贴项目,对存栏80 箱以上的养蜂场户,从省内具有一级以上《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蜂场购买优秀蜂王,每只补贴150 元。通过项目的实施,调动了养殖场户使用优良品种、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海阳市蜂业协会成立于2015年8月,现有会员140 余人,协会自成立以来,为蜂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考察、技术交流平台,为海阳市蜂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
海阳市是全省特色畜牧养殖示范县,而毛皮动物养殖又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毛皮动物养殖是海阳一项重要的富民途径,海阳市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现代畜牧业,并以提高农牧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强化服务,使海阳市的毛皮动物养殖行业日趋繁荣。海阳市毛皮动物养殖主要以水貂、狐狸为主,目前有水貂原种场1 家(海阳福泰水貂养殖有限公司)、父母代场1家(海阳市金鼎特种养殖场),存栏种貂12 万只,向社会每年供应良种水貂40 万只。结合近几年环保要求,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利用海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开展生态环保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建立特种经济动物商品生产基地,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从总体上看,海阳市畜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畜牧养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契约化生产模式仍需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二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养殖管理不规范。在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方面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全市畜牧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1]。三是专业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近几年,海阳市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出现青黄不接断层现象。畜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48~58 岁,在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上和畜牧新业态、新模式的认识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龙头畜牧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较少,缺乏与畜牧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畜牧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仍处于巩固提升阶段。海阳市规模养殖场虽然已全部配建粪污处理设施,但大部分为“三防”化粪池,有机肥加工、种养结合等粪污处理模式应用较少。部分散养户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困难,粪污处理设施破旧,存在污染环境的风险。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
近年来,国内外疫情呈多样化、多发性的复杂态势,特别是非洲猪瘟和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给海阳市畜禽养殖带来严峻挑战。海阳市作为畜牧养殖大市,畜禽及其产品流通频繁,动物疫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同时,随着人民健康饮食理念的深入,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新的要求。海阳市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数量少,年龄偏大,监管责任重,要求高[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畜牧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众的日常消费越来越看重品牌产品。目前,海阳市畜牧企业对农业产业宣传投入资金相对偏少,宣传体系不够健全,全市没有建立上下信息联动机制。网络宣传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目前全市仅成功申报2 个电商小镇。畜牧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好多名优产品不被消费者所了解,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较弱,产品价值未有效发挥。
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关系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和农民增收。
继续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作,提高建设标准,加强监管指导,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引导中小规模养殖场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饲养管理模式。鼓励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上下两端、开展产品深加工、创建知名品牌等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养殖企业与市场对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参加农业保险等手段减少养殖风险。采取项目引导、政策倾斜等措施,优先安排涉农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完善机械化生产、物联网、贮藏加工等设施建设。提高畜牧养殖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对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参与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注重新动能的培养,创新流通方式和“互联网+畜牧业”模式,加强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促进电商与实体融合[4]。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创建,鼓励和指导畜牧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创建市级知名、省级著名和国家驰名商标,打造一批属于海阳自己的畜牧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和国外销售市场。注重挖掘培育海阳本土电商网红,通过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等营销手段,推广海阳名优产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畜产品销售市场。
毫不松懈地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建立无缝对接的监管监测机制,健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壮大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力量。加大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力度,探索种养结合饲养模式,通过养殖场地和农田、果园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互补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就地消纳利用。坚持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海阳实际,科学制定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畜产品生产标准。与此同时,着力加强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与国内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招商引智”工作,切实加强畜牧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畜牧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为畜牧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引进畜牧养殖新技术。加大畜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培育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大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因地制宜,分类施教,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