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鸡种群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2022-11-27 21:52:13朱万新
养殖与饲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原种品系种群

朱万新

宁夏彭阳县白阳镇畜牧兽医站,宁夏彭阳 756500

朝那鸡原名静原鸡,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品种优良特性的选育提高,品系间的杂交导致朝那鸡羽色混杂、雏鸡诱发性疾病多发、长势减弱、体型变小、群体生长整齐度差和产蛋、产肉等生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发生,给养殖户及朝那鸡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危害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朝那鸡发展的现状

2010年之前,宁夏彭阳县朝那鸡种群达到了30 万只,由于受饲养中死亡、性状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保种量只有15 万~20 万只,量是制约朝那鸡种群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农户对一些饲养管理细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一些疾病没有进行很好地预防,导致朝那鸡种群质量下降,影响了经济效益;加之受经济条件限制,普通饲养户没有育雏室、采暖设施、饮水器、料桶等,而大多饲养户改用牛棚饲养,牛棚温度升降比较快,时高时低,不能保持恒温,导致呼吸道和肠道类疾病增多,造成朝那鸡种群死亡率居高不下。

2011年以来,彭阳县政府提出了鸡苗供应、饲养标准、疫病防疫、订单收购、屠宰加工、品牌销售等系列管理理念,采取了“企业引领、政府扶持、业务部门监管”的生产模式,按照朝那鸡健康养殖与产业开发两不误、两促进的发展思路,从朝那鸡种群保护、养殖户鸡苗投放、圈舍建设、企业产品宣传推介等方面予以补贴,积极支持朝那鸡产业发展,朝那鸡种群数量开始恢复,但是企业引领、政府扶持促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朝那鸡种群质量提升不明显;政府扶持的宁夏万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制定了统一标准,加强生产基地、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销售环节建设,探索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但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突出、成效不明显,带动产业发展作用不强,效果不明显;后期完成的农业农村部产地标志地理认证、国家质检总局朝那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朝那鸡产品、“朝那”牌商标分别被评为宁夏名牌产品、宁夏著名商标,但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殊荣并未很好地促进朝那鸡种群质量的提升。

2 朝那鸡种群质量下降的原因

2.1 鸡群品质差

养殖户将速生、效益高的肉杂鸡与朝那鸡混养,导致品种不纯、品牌效益差;长期混养,近交普遍,品质退化、发育缓慢、产出率低、体貌差别大、躯干偏小、抗病能力下降[1]。

2.2 疫病免疫欠规范

免疫接种工作是养鸡场疫病防控,尤其是烈性、病毒性疾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个别养殖场(户)只重养,防疫消毒措施不到位,尤其对鸡新城疫、高致病新禽流感、禽衣原体病等必须牢固掌握的鸡群疫病种类、疫苗使用知识和免疫接种方法掌握得不够明确,防疫流程不够规范。

2.3 投资回报不高

利用废弃院落散养,卫生差,雏鸡因感冒、白痢等疾病导致死亡率较高;因精深加工缺乏,只卖初级禽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商品鸡的收购价虽从2016年(活重)的24 元/kg 提高到2017年的25.8元/kg,但农户的养殖效益仍然不高,影响养殖户科学饲喂的积极性,导致种群品质下降[2]。

2.4 产业链条不完整

鸡苗繁育,防疫服务、产品销售均以户为单位,繁育与防疫脱节,产品与市场脱钩,品质与品牌脱离,饲养的朝那鸡品质良莠不齐,影响了整个群体质量。

3 提升朝那鸡种群质量的对策

3.1 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存优去劣,提升种群品质

1)部门高度重视,明确目标任务。朝那鸡具有耐粗饲宜放牧,抗逆性强,肉、蛋鲜美,风味独特等特点,深受彭阳县养殖户的喜爱。为保护地方畜禽种质资源,选育提高品种生产性能,保持原有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农业部门、养殖场(户)高度重视,把发展家禽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关联,充分认识朝那鸡提纯繁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全力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申请区、市业务部门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宝贵的支持,为朝那鸡提纯复壮及繁育工作提供基础保障[3]。

2)成立技术小组,制定提纯方案。为了确保朝那鸡提纯繁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期实施,成立畜牧领域教授带头、专家及畜牧和兽医技术人员参与的朝那鸡提纯复壮繁育技术小组,针对种群质量下降的实际问题,制定《朝那鸡提纯复保种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地点、规模、步骤及朝那鸡及肉、蛋产品最终达到的各项理化、性状指标,对提纯技术、饲养管理、疫病控制净化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和科学程序,使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3)严格技术操作,精心提纯选育。按朝那鸡品种原种主要的3 个品系,即公鸡为红色、白色,母鸡为麻羽、白羽和黑羽,组建3 个相应群体作为基础代,开始对各世代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生化指标等进行记录测定和世代间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品系内择优,淘汰不良遗传性状,纯化品系遗传基因信息。充分利用宁夏大学技术和设备优势,同步开展朝那鸡分子育种研究,即对各品系在产蛋、产肉、肉质品质及抗病力方面进行主效基因多态性及与生产性状关联性测定分析,以确定各品系的生产方向及品系间杂种优势的预测。建立健全各世代核心种群技术档案和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力争经过5年连续性地提纯选育,朝那鸡及其肉、蛋产品最终达到方案设计的各项理化、性状指标,生长发育良好,抗病能力增强。

4)落实管理制度,保障选育扩繁。为了确保朝那鸡提纯复壮各世代核心群的健康安全,技术小组制定并落实世代选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资金使用等各项管理制度,把朝那鸡的提纯复壮与基地饲养、发展产业有机结合,既确保了保种核心群世代选育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够及时完成每世代扩繁商品朝那鸡养殖需要,每年向社会提供商品朝那鸡苗20 万只以上,呈现逐年递增态势,突显了提纯复壮扩繁效果。

5)科学设计保种提纯项目内容。经过5年6 个世代反复选育,在保持该品种优良特征特性的基础上,以国家《畜禽品种志》有关静原鸡各项性状指标为标准,提高其性状遗传稳定性。第一年,进场开展调研,掌握现状,制定提纯技术方案。一是科学组建保种提纯核心群。以原场种鸡群为基础,按外观毛色(麻羽系、白羽系、黑羽系)组建3 个品系群体,始终把提纯选育与饲养成本、基地养殖所需进行科学论证,合理选留3 个品系核心群3 000 只,按双世代循环饲养法,即:上世代养至下世代进入成年产蛋并完成孵化育雏后淘汰,始终保证核心群有足够的数量和世代结构。二是开展对各种性能的观测与疾病净化。对不同世代的同日龄鸡对其孵化及生长发育性能(孵化率、初生重、增重、体尺)、生产性能(开产日龄、年产蛋量)及所产肉蛋营养成分、屠宰率、平均蛋重等进行详细的观测、测定、记录。对朝那鸡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血液生理指标)等相关的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定量测定分析对比,为下一世代提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制定落实鸡新城疫、禽流感等各种疫病免疫防治程序和防疫工作制度,并采用以中药制剂对每个世代提纯核心群进行保健和疾病净化。

6)完成保种提纯目标任务。通过技术小组落实各项技术措施,朝那鸡主要生产性能、发育体尺基本达到原种记载标准,提纯核心群及商品代鸡群中表现出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效果明显,雏鸡成活率(85%提高到95%)、生长增重大幅度提高,群体整齐度良好,达到了提纯复壮的预期目标。外观毛色(麻羽系、白羽系、黑羽系)等性状恢复良好,品系外观形状一致,与原种描述相吻合。主要生产性能开产日龄150~160日龄,比原种记载180~270日龄至少提前20 d 以上;年平均产蛋量151 枚,比原种124 枚,增加26 枚,提高了21.0%,平均蛋重57.0 g;成年公、母体重分别为2.39 kg、1.77 kg,比原种2.25 kg、1.67 kg,提高了6.2%和6.0%;公、母鸡屠宰半净膛率分别为78.9%、76.7%,比原种73.4%、73.6%提高了5.5%和3.1%,公、母鸡全净膛率分别为68.3%、65.9%,基本与原种描述相吻合。

3.2 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加强科学防治

鸡的常见致病菌是条件性疾病,所以必须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消除引起病菌的各种诱因,在鸡场选址、布局、排污等方面要科学合理,按照标准规划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并推广乳头饮水器,鸡舍要安装换气扇、暖风炉等。同时开展检疫净化、抗菌药治疗、微生态制剂防治、中草药治疗、环境控制、疫苗接种等朝那鸡疫病防治工作,尤其是对烈性、病毒性疾病的防治采取了重要措施,使朝那鸡常见疫病的防治和种群质量提升有很好的效果。

3.3 打造朝那鸡全产业链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按照统一模式,突出基地建设、订单养殖收购、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包装打造、市场开拓营销等关键环节,促成合作社、养殖户及现代物流载体在一二三产业中有效衔接,加快朝那鸡生产网络销售体系的形成,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朝那鸡全产业链,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降低养殖支出,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提升销量,增加收入,提高企业和养殖户管理积极性,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促进朝那鸡种群质量提升。

1)品牌推介。教育引导广大养殖企业(户)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发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绿色认证作用,诚信经营,以优质的产品抢占市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密切配合,经常性地对朝那鸡饲养场兽药、饲料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杜绝违禁药品、添加剂的使用,确保肉蛋品质;企业通过召开朝那鸡品牌推介会、互联网拓展市场销售网络,强化宣传效应,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生态、绿色、无污染朝那鸡”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为朝那鸡走出宁夏市场打开“绿色通道”,实现农企养鸡效益最大化[4]。

2)通过纯种提质、科学防控、龙头引领、全产业链打造等一些列措施,促进朝那鸡种群健康繁殖,肉蛋品质风味得以进一步提高,不但为当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奠定了品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国家珍贵种质遗传资源,对保证我国家禽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原种品系种群
贵州黑山羊新品系选育
10个团豆新品系在绥阳县的田间性状及产量表现
农技服务(2023年2期)2023-03-15 00:43:08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10:24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09:52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46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园林科技(2020年2期)2020-01-18 03:28:18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38
湖北省白肋烟新品系比较研究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03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