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 陈 蒙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临沂 273400;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所有精神形态有机融合、交汇的源点。作为跨越特定历史时空和带有鲜明地域特征,形成于革命年代、发展于建设时期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一员,也是党和国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2]因而,伟大建党精神与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两种精神形态内蕴着深厚的逻辑关联、内在的历史继承、鲜明的现实诉求,探究二者关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铸就的实践基础是伟大建党活动。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先进分子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王尽美等都在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出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苏维埃政府,这让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北京,李大钊于1920年3月创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后于10月,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底,成立了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为书记。在上海,陈独秀于1920年5月发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在上海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是国内国外进行共产主义活动的联络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先驱,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一定能行,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奋力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敢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英勇顽强斗争、不怕流血牺牲,恪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共同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兴业路76号召开,嘉兴南湖游船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设立了中共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23日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进一步健全了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中共一大和二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成功,在形式上建立了党的组织机构,在精神上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多个时代背景下不断实践概括、发展升华形成的。革命战争时期,八路军就在这里播撒了红色进步火种。1927年4月,中共山东区执委批准建立了沂蒙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自此,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实践着“党爱民、军爱民,为了人民”的宗旨和情怀,沂蒙人民真心实意呈现出“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深情和信念,在革命大旗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沂蒙人民风雨同舟、披荆斩棘共同铸就了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核心特质的沂蒙精神。
由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的沂蒙精神,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社会变迁,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从历史中出场的沂蒙精神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实践检验与理论概括和表达。
1989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临沂地区宣传部部长李祥栋《发扬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在《临沂大众报》刊发报道,着重强调继承发扬“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等革命精神。这是第一次提出“沂蒙精神”概念。
1990年4月10日,以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为主的5位沂蒙基层党支部书记组成“沂蒙精神”报告团在济南作了首场报告,并连续作了7场沂蒙精神宣讲报告,这使沂蒙精神正式走进了齐鲁人民的心中。
1990年2月2日,时任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姜春云来临沂视察,在莒南县将沂蒙精神第一次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体现了省委领导对沂蒙精神的肯定和重视。
1992年7月份,时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来临沂视察,28日为临沂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江泽民的题词使沂蒙精神从此在全国各地传扬。
2004年7月份,时任中共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在征询姜春云、迟浩田等中央老同志意见后,进一步将沂蒙精神总结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2005 年8月16-25日,“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宋平、李长春、刘云山、迟浩田、姜春云、王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光临展览现场。这次展览取得了轰动性效果,实现了“沂蒙精神”叫响全国的夙愿,成为“沂蒙精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临沂时指出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沂蒙精神升华到新的历史高度,为新时期弘扬传承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给临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2017年9月17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和光明日报社在临沂联合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弘扬传承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内涵元素。[3]
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前提是党爱民、军爱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性质决定了首先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以熔铸于血脉的初心与使命激励、教育、引导沂蒙人民自觉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书写了沂蒙人民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英雄史诗。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最深沉的群体意识、最鲜明的精神风貌,更是党和国家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水流万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走向伟大复兴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与沂蒙精神之间都是“源泉”与“涌流”、“根杆”与“枝叶”的内在逻辑关系。[5]沂蒙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传承,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沂蒙热土的生动实践和集中呈现。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行。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特别是要坚持在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理。[6]真理性的理论所昭示的历史必然集中呈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抱负上,即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框定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风云变幻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不动摇,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偏航,铸就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共同的灵魂支柱。
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党组织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具体限制,组织虽然已经建立,力量较为薄弱,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毅然坚持引导沂蒙人民清除落后观念、树立求真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头脑,坚守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引道路。在中国革命这面大旗下,紧紧为了沂蒙人民、依靠沂蒙人民,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宁死不屈。沂蒙早期党员刘晓浦、刘一梦叔侄是当地名门望族“燕翼堂”的后代,主动接受先进文化影响,决然放弃荣华富贵和“正路功名”,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地宣传马列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抨击反动当局黑暗统治。
正是有伟大建党精神的无穷泉涌,有共产党员“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有力实践,才会有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要做军粮、最后一块布要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父送子、妻送郎,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具体呈现。生动展现了沂蒙人民把朴素的理想追求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所唤起的革命实践中,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追求真理与理想的交织互构中生发 “党群同心,水乳交融;军民一家,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具体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建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确立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共产党人的使命。百年风雨征程中,不论形势如何险峻、任务如何复杂,共产党人始终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使命,始终扭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个中心任务,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7]
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实行了我党制定的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豆选”的民主政治实践,开启了为老百姓谋求政治幸福的历程。[8]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旧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开启了为老百姓谋取经济幸福的历程。以举办识字班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群众教育运动,扫除文盲、提高技能,强化男女平等意识,为老百姓谋取文化上的幸福。
原沈泉庄村党委书记、华盛江泉集团董事长——“沂蒙汉子”王廷江,就是为民谋福、为民担当普通而又典型的沂蒙代表。1989年9月,他将发家致富的个体企业(价值600万)捐献成为民谋福的村集体企业,他又带领村民开拓奋进成立了村集体占股83%的华盛江泉集团。王廷江朴实地说“我托党的福,就要报党的恩,我当家就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2008年9月,华盛江泉集团在全国500强企业排名342位,并连续多年跨入全国500强企业之列,沈泉庄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人民羡慕的幸福名村。后来王廷江又坚定立场,弘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不能祸害老百姓!”的担当精神,虽然上了热电、钢铁、焦炭、电解铝等易污染项目,但环保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炼钢项目投入7亿多,环保除尘设备就占1亿多”“经国家有色金属协会评定,电解铝项目在全国同行业中耗电量最低、产生氧化铝粉最低!”
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根本动力支撑下,沂蒙人民才能弘扬“立场坚定、开拓奋进”沂蒙精神的具体内涵。[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百年斗争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继承和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意志,在斗争中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伟业,在斗争中追求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不怕牺牲”深刻阐明创业之艰难,翻开历史史册,从革命到建设,“不怕牺牲”精神都贯穿其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英勇斗争”昭明守业之艰辛,从改革开放到全民深化改革,每一次的重大历史变革关头,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牺牲”与“斗争”在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集中体现了党的主张和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和品格。[10]
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跟日本侵略者斗争、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先后发生大小战斗4000多场,21.4万沂蒙人民参军参战,10.5万名沂蒙烈士血洒疆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沂蒙人民跟恶劣生存条件斗争,战天斗地、整山治水,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沂蒙人民刘永良先后将三个儿子送上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1940年,他送长子刘福林去抗日;1942年,他又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地方抗日武装;1946年,他再将小儿子刘洪林走到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最终三个儿子都血洒疆场、壮烈牺牲。
平邑县九间棚村,坐落在海拔640米秃山顶上。铁骨铮铮的沂蒙汉子刘嘉坤,为了改变山高无路、缺水无电、贫穷恶劣的生存条件,自1984年秋起,带领全村9名共产党员和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架电筑路、建库引水,种植金银花、发展乡村游,秃山顶变成了生态村,形成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九间棚精神也是沂蒙精神的形成基础。九间棚村也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幸福村”等荣誉称号,还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确立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沂蒙人民弘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毅力既来源于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高度契合与内在统一。对党忠诚,就是要做到对党的组织忠诚、制度忠诚、道路忠诚、文化忠诚、理论忠诚等。不负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
八路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946年初,中共临沂地下县委委员、临沂交通站负责人刘瑞霞和儿媳刘媛媛,地下交通员张建红,因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抓捕。土匪出身的国民党临沂专员王洪九生性残忍,为了获取我党的情报,对刘瑞霞三位女人用尽灭绝人性的酷刑。虽然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惨不忍睹,但她们却对党忠诚、宁死不屈。
1941年11月,八路军115师留田胜利突围后,部队首长坚定“不能置中心区老百姓于不顾!”,毅然率军返回开展反“扫荡”斗争。1947—1949年,沂蒙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华东局号召“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口人!”,挤出救济粮4500万公斤,给沂蒙人民送来了“救命粮”。这都是伟大建党精神“不负人民”在沂蒙热土最有力的弘扬。
沂蒙人民舍己为人奏响“爱党爱军、对党忠诚”沂蒙精神赞歌。1939年夏,“沂蒙母亲”王换于为免除部队的后顾之忧,主动建立战地托儿所,主动挑起了抚养和照顾抗战将士子女的重担。王换于的4个孙子由于缺衣少食、营养不足,先后夭折,而革命烈士的子女却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从1959年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勒紧裤腰带,累计向国家上缴粮食超过12亿公斤,比正常年份缴得还多,“最好的粮食缴公粮”成为沂蒙人民的普遍共识,用大义践行了沂蒙精神“无私奉献”的具体内涵。
沂蒙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人民军队是自己的子弟兵,沂蒙人民也真心实意听党话、跟党走,用“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1]
在新时代,沂蒙人民要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以继承发展伟大建党精神,践行沂蒙精神,凝聚沂蒙力量,贡献沂蒙智慧,努力把临沂打造成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行区、践行沂蒙精神的示范区,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加快推荐临沂“由大到富、由美到强、由新到精”战略转变和开创新时代临沂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