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瑶
(中共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山东 济南 2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最经典的体现和阐释。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
建党之初,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把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思想火种从一大会场带到自己的家乡,播种在沂蒙大地。他坚信,这火种必定会在沂蒙大地生根开花。继王尽美之后,沂蒙山区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利用在外地求学、务工的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家乡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蒙阴县垛庄镇垛庄村大户“燕翼堂”的后代刘晓浦,1922年就由王尽美介绍入党,他的侄子刘一梦也紧随其后入党。叔侄二人在上海求学,假期回乡,积极宣传革命思想。1923年到1937年,沂蒙地方党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沂蒙人民的革命意识不断觉醒,革命活动风起云涌,“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等游击组织就是在那个时候组建的,充分显示了沂蒙人民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南特委、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先后在沂蒙地区创建,沂蒙地区一度成为有名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华东和山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比如刘少奇、罗荣恒、陈毅、徐向前、粟裕等都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在这样特殊的革命环境下,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沂蒙山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沂蒙人民淳朴的阶级感情被激发起来,并转化为一种砸碎旧中国、实现革命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力量和精神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2]
党为什么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根本答案是信仰的力量。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人民立场,把为老百姓谋出路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也是共产党人付诸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自觉担当。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沂蒙山区,改善民生,进行土地改革、民主建设、文化教育;把群众组织好、发动好、爱护好,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观在沂蒙地区得到很好的落实,形成了非常重要的革命经验。沂蒙人民从共产党这里看到,什么叫光明,什么叫正义,什么叫作希望,从共产党这里感觉到新型的、人人平等的关系,所以沂蒙人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都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中国共产党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一往情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 120万人拥军支前, 20多万人参军参战, 10多万人血染疆场;陈毅元帅曾深情告白:“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 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3]正是这一时期,在党和沂蒙人民的双向互动中丰富发展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脱贫致富,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敢闯新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沂蒙。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特色发展、谱写新篇,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老区人民始终高举沂蒙精神,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展现了昂扬奋进、斗志饱满、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面貌,谱写了革命老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新篇章。沂蒙山区从吃不饱穿不暖走向了不仅吃好穿暖而且追求文化生活的小康社会。这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始终映衬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核心。沂蒙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高度一致性表明,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解放、谋幸福,人民群众才会坚定跟着党走,这正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特质与精髓的生动概括,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形象阐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表面上看是一种状态,实质上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反应的就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4]沂蒙精神既具有人民性,又具有鲜明的党性,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实践的结晶,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沂蒙人民为什么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党为人民谋解放谋利益,人民才坚定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注重对群众的宣传、组织、发动、武装,以心换心,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让人民感受到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未来。在沂蒙,经历过抗战的人,几乎都会讲述一段八路军的故事,部队拴马的时候,都要把马嘴罩起来,怕战马啃了老百姓的树皮;住在村里,除了打扫街道和院子,还要把水缸挑满,这是满缸运动。正是这些细节,当时的沂蒙山区有一句顺口溜:日本鬼子趴窝,国民党吃喝,共产党唱歌。三支队伍中,只有共产党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主张和行动,赢得老百姓的支持,最终赢得了胜利,赢得了历史。[5]沂蒙老百姓正是在亲生感受中了解到共产党才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从此一心向党,铁了心地跟着共产党走,从此谱写了一幅幅动人心魄、感人心脾的光辉岁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四个自信,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砥砺前行,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用行动诠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国为民的本质。
爱党、信党,坚定信念跟党走,是沂蒙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沂蒙人民以对党的无比信赖和忠诚,投身到伟大事业中。在革命时期沂蒙山区出现了一个群体——红嫂,指的是沂蒙山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奉献的女性群体。在我们党的宣传教育下,随着妇女解放和觉悟的提高,她们把支援革命“动员参军、支援前线、救护伤员”看作是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她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她们所做的一切,奉献和牺牲,从小处说,是“为家,为亲人”;从大处讲是“为国,为民族”,爱党爱军其实就是一种高尚的家国情怀,使红嫂在关键时刻做出震撼人心的大爱壮举。“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这样的场景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沂蒙的老百姓“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村村都是游击队,山山皆有主力军”。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提出的口号是“破家支前,毁家支前”。这种奉献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如此,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响应党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和贫困的自然状况,沂蒙人民不等不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继承发扬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群众的创造精神,掀起农业生产热潮,涌现出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沂蒙人民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沂蒙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党和国家遇到什么困难,沂蒙人民都始终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坚定跟党走的政治信仰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沂蒙地区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不能忘记,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今天沂蒙精神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诞生地的范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沂蒙精神走出山东,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使沂蒙精神焕发出了无尽的生命力。沂蒙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我们要继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使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沂蒙精神,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利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巨大号召作用,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望,更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责任担当。
(一)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从建党、建军开始,就注重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用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用钢铁般的纪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号召群众、领导群众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光荣使命的中流砥柱。在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严格遵守党内纪律、杜绝贪污腐败,时时刻刻把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工作宗旨与价值理念放在首位。新时期,广大党员应传承沂蒙精神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到心行合一,保持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强党性修养,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和道德力量来推进社会健康风气的形成。各级党员干部都应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切实做到拒腐防蚀坚决抵制和消除“四风”问题,努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构建起风清气正的廉政气候,使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始终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二)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沂蒙精神的特质实际上就是反映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正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对美好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极大地感召着沂蒙人民去无私奋斗,极大地升华了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达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密切程度,从而使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革命战争年代,党在沂蒙地区始终深入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共产党人可以卖掉祖辈留下来的传家宝去救助乡亲,让许多群众为之感动:“古往今来,有谁能舍得祖传的家产为咱们穷人呢?”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共产党才能这样做,只有共产党才是我们的亲人。由此看出,视人民利益至上,并且扎根人民心中的党和军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那是必然的,人民群众也将成为党和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一直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任何时期,我们都要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让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密切联系得到保持,让人民群众在情感上得到最大的认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三)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的强力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沂蒙精神,可以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增强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形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沂蒙精神来自于实践又推动实践发展。[6]新中国成立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厉家寨精神、“龙顶山龙虎斗地,九间棚九龙擎天”的九间棚精神、“没有跑不了的路,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干不成的事”的兰田商城精神彰显的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新时期,王传喜、寻明胜、张玉兰、王永涛、赵志全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诠释的依然是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同样,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这样的精神也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源泉。沂蒙人民正是靠着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辉煌成就,现阶段,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更要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敢于冲破旧思想、旧体制观念的束缚,知难而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落地开花,让全社会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祉,走好复兴之路的每一步。当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锣鼓已经敲响,我们更要继续发展沂蒙精神中战天斗地、顽强拼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劲头,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的篇章。[7]
沂蒙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奔放的精神,它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具有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它是革命精神,也是建设精神、改革精神。它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时代发展、随时代前行的巨大原动力。无论是从历史的逻辑、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担当看,还是从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科学内涵、继承弘扬和时代价值看,沂蒙精神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绝不是某一阶段、某一场合的偶遇,而是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的深度契合。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凝聚磅礴伟力,继续奋斗,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