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波,杨 莉,张金涛,蒋旭东
(云南中医药大学 a.信息学院; b.第二临床学院,昆明 650500)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发展备受瞩目。2020-2021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色,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其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中医药人才建设薄弱、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1]。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众对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深入,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2.39亿人使用在线医疗[2]。可见,中医药领域借力互联网快速创新发展已成为大趋势。作为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输送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场所,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肩负重任。但反观目前的中医药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如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文化自信、学校宣传激励不足、“双创”氛围不浓厚[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均不足、与专业结合不够等问题[4]。本研究从专创融合视角出发,以Y中医药大学为例,对中医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与专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设计《中医药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研》前、后问卷,首先在Y中医药大学的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发放前问卷,收回问卷81份,有效问卷79份,其中大一、大二学生比例为82.28%、17.72%,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药学、制药工程、护理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也包含了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医学专业。在79人中选取21位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作为志愿者,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康复学、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1位志愿者分别组成4个团队,对各团队进行相对传统的为期半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结束后请志愿者填写后问卷,收回问卷21份,均为有效问卷。
收集问卷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中涉及的排序题以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为分析参考依据,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其计算方法为:某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频数为该选项被排为某一位置时的次数,权值由选项个数及被排列位置决定,如有N个选项参与排序则被排为第一时赋予权值为N,被选位置靠后则权值依次递减1,直至减为1。最后,综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从专创融合视角剖析中医药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及提升对策。
在中医院校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前问卷中认为很有必要、一般、没有必要、不清楚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8.23%、31.64%、1.27%、8.86%;后问卷中认为很有必要、一般的学生占比分别为90.48%、9.52%。可见,学生在接触过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后,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可度有所提升。
在是否愿意加入“互联网+”中医药方向创新创业探索的问题上,前问卷中表示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6.58%、51.90%、20.25%、1.27%;后问卷中同上顺序的学生占比依次为28.57%、57.14%、4.76%、9.53%。在参与态度方面,前问卷中11.39%的学生表示会将其当做一项自己的事业,全力以赴认真参与,41.77%的学生愿花大部分课余时间长期、全程参与,45.57%的学生只想阶段性偶尔参与,1.27%的学生不愿参与;后问卷中按上述态度排序的学生比分别为19.05%、47.62%、23.81%、9.52%。前后对比可知,在经过相对传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后,学生继续参与的意愿和态度并未有明显提升和改善。结合与学生访谈,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偏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缺乏足够的创新性、趣味性,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重视程度;其次,大多数学生起初抱着好奇心理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实践后,发现创新创业与自身性格、未来规划、家人期许等不相符;最后,有部分大一学生已渐渐融入丰富的校园文娱生活中,兴趣领域发生变化,想多方兼顾却力不从心。
在提及对“互联网+”中医药或智慧医疗在现实社会的运用举例方面,前问卷中24.05%的学生无法举例,58.23%的学生仅能举出1~2例,13.92%的学生能举出3~4例,仅3.80%的学生能举出5~6例。而本研究在对志愿者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时,引入了中医药与互联网融合的案例,在经过教育培养后,21位志愿者中42.85%的学生至少能举出3~4例,38.1%的学生可举出5~6例,19.05%的学生可举出7例及以上。且在访谈中也发现,学生的认识不局限于教师讲解过的例子,还有学生因听讲后感兴趣去自行搜索了解到的案例。访谈中还了解到,现实案例的讲解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也能从案例中感受到“互联网+”中医药并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而是可贯穿于行医施药的很多常规细节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能。
在“互联网+”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促进方面,前问卷中持有可充分促进、较大促进、部分促进、不可促进、不清楚等观点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3.92%、49.37%、27.85%、1.27%、7.59%,后问卷中持以上观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3.81%、42.86%、33.33%、0%、0%。可见,“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医药时,带入“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
对谁有责任在“互联网+”与中医药融合创新方面做出努力的问题,前问卷中79位学生认为责任人依次应为从事中医药的人、国家和政府、中医药圈内名医大师、互联网企业及工作人员、中医药院校在校及毕业生、每一位中国人,其平均综合得分依次是3.95、3.78、3.11、2.73、2.56、1.10,后问卷中按照以上排序的平均综合得分依次是4.24、2.33、2.81、2.52、3.95、1.33。对比可知,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后,大学生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中的责任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在访谈中也得知,学生不仅在推进中医药发展中有了主人翁意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意识到应该通过每个人的自身努力推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前问卷调研显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中感受到的困难依次为缺乏创新思路、缺乏中医药领域知识和技能、缺乏互联网领域知识和技能、缺乏资金支持、缺乏时间精力、太“高大上”普通学生无法企及、家人亲友不支持,其平均综合得分依次为5.09、4.91、4.56、2.39、2.21、1.34、0.77,后问卷中按照以上排序的平均综合得分依次为5.14、5.00、4.29、3.62、2.71、0.52、1.48。对比可知,缺乏资金支持、太“高大上”普通学生无法企及、家人亲友不支持等三项前后差异相对明显。
结合访谈,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为:其一,大学生对“互联网+”中医药发展的认识了解较少,无法拓展思考,导致创新思路缺乏;其二,大多数学生初步接触“互联网+”中医药时,仅将“互联网+”解读为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忽略了其更重要的指向是“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立足于互联网优势去促进、优化中医药发展的思考方式;其三,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培养后,破除了一部分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开启创业之旅,创建的项目也初具规模,这时资金缺乏及家人的反对便成为创业项目发展的主要阻力,而家人的反对主要源于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认为创业风险性大。
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学校园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特别注意打破中医药与互联网间的中西思维壁垒,重视二者创新融合[5]。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播和中医药科学发展两个视角与“互联网+”融合,如中医药学各领域智能辅助系统、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设备等方面的科学性创新,以及在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医哲学思想等文化领域的传输传播,让中医药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扬海内外。另外,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及价值观是各所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最好的课程素材之一,而高质量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又能推进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助推进。要打造将二者充分融合的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可从任课教师入手,加强任课教师对中医药文化及内涵的学习,以文化师、以文培元、以文助行[6]。还可通过在创新创业课堂中讲好中医药领域的创新创业故事及先进人物事迹典型来实现,如张伯礼院士在疫情期间做出的巨大贡献,又如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等药物在抗疫中发挥的突出作用。通过讲解与学生关联度较大、感受较深的真实案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创新创业课堂融入中医药发展案例及文化内涵可培养学生的中医药创新思维,但是,当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阶段性开展,课时少、考核要求低,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借助学生较为重视的专业课学习传播创新创业知识,通过专创融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杨冰月等人就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7]。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责主业,获重视程度高,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带入专业课堂,既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丰富传统专业教学的内容与模式,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点,耳濡目染之中培养学生将中医药与创新创业融合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消除创新创业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无用、遥不可及等错误认知。
创新创业类竞赛、科研项目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平台。在备赛及科研过程中,学生将不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问题导向的亲历式学习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教师需在备赛、科研中给予学生全程细致的指导,这有利于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加入“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壮大、丰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思维及知识技能优势。在竞赛与科研项目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竞赛获奖能反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创业激情,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能增强医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二者蓬勃发展还可营造中医药领域创新创业的热烈氛围,在中医药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中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中医药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可从“三全育人”视角进行思考与尝试。在全员育人方面,林秀丽提出“三导师制”创新创业师资体系,即由行政部门人员组成生活导师、专业教师组成学业导师、校外创新创业先锋组成创新创业导师,三者扬长避短,协同育人[8]。全过程育人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要避免阶段性、一过性开展,而应渗透学生整个大学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大一进行普适性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及专业启蒙教育,着重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及专业学习兴趣,大二开启实践训练,以竞赛、科研项目、训练立项、第二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大三、大四利用中医药相关领域的见习、实习机会,将创新思维与专业实践融合,提升综合素质,调整自我规划;大四、大五将创业融入就业,积极加入中医药各领域创业公司或以自主创业促就业。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应聚焦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元素的相互补充、促进[8]。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应在做好医药学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思维,并将创新创业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充分融合。本研究基于专创融合视角对中医药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以期引导医学生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成长为兼具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