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玮,赵绪永,连艳鲜,何金环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郑州 450046)
要加强思政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将不同学科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完善课程体系,真正发挥其效用。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统筹网络平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真正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保证三全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生物化学课程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有畏难情绪。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贯彻着“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的思想理念。要贯彻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就必须将各学科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入价值观的引导,传授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科学领域人才培养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及标准,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综合素养有着明确目标。然而,部分高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十分满意,职业责任心和自豪感不高,造成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只是为了学而学,这样很难达到将学生培养为德艺双馨人才的初衷。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学习和学生的自身品德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离开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学习过程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这一指导思想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生物化学课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价值引导,将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两手抓,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培养[2]。
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类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没有落实到位,思政课程未能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若单纯依靠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建设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其价值,紧密结合相关专业技能。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的教学活动成效得到了显著提高,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将课程思政纳入到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保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例如,讲授细胞信号转导这一章节时,以抗白血病药物“格列卫”的诞生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科学家们坚守岗位、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认识到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在讲授有关于DNA重组过程这一章节时,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绝不触碰法律底线[4]。
爱国精神是民族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和精神纽带,当代大学生更应将爱国精神作为基本素养,将其作为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5]。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要渗透爱国情怀,例如可以讲解我国生物化学专家吴宪教授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所做出的贡献,其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及大量实验验证,最终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研发出了血液滤制备及血糖测定的方法,吴宪教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他及其团队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讲解蛋白质这一章节知识点时,可以讲授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使用蛋白酶部分水解的方式进行蛋白质研究是其最早提出的研究方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国酶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石[6]。这些科学家秉承着爱国情怀,全身心投入到我国的科研事业中,推动着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触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家的职业修养,激励其不断进步[7]。
“互联网+”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相关实践研究较少,在以往的研究中也缺少可以有效借鉴或参考的资源。如何有效挖掘生物化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该专业课程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努力,已发掘和整理出本学科中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健康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思政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视频案例上传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要求学生在仔细观看的同时相互讨论,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认识的目的。比如,在蛋白质化学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时,分析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起因是将三聚氰胺代替蛋白质掺入了奶粉中,导致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摄入过多三聚氰胺又罹患肾结石,并以此案例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诚信观[8]。在讲授脂类物质代谢这一章节内容时,将相关文献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对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的危害。在讲解维生素以及糖代谢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引入当前人们比较关心的减肥问题,课堂中引入节食减肥的案例,从分子的角度解析饥饿减肥对人身体造成的伤害,从而正确认识减肥的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在维生素功能的讲解中,对于价格差异较大的维生素C之间是否存在较大差别,差别在哪里。通过对学生科学判断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不盲目、不盲从的意识。
高校生物化学团队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应严格按照生物化学思政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互动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
第一,线上教学活动。生物化学团队教师可通过构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或学习通手机APP平台的方式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在线自学、线上讨论、在线作业、在线测试、手机签到、手机问卷以及手机投票等多样化线上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交流互动提供便利。网络交流具有平等性与交互性特点,有助于营造师生平等的互动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教育模式,也推动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另外,高校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学生讲授生产、生活、健康等各方面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营养与健康、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预防与治疗、药物作用机制等实践知识,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促进高校生物化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稳步提高。
第二,线下教学活动。其一,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主题,要求学生先分组讨论并汇报,然后将社会热点问题与课程思政教育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深度剖析和讨论相关知识[9]。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关于分子结构的知识,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装模型演示的方式,讲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其三,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前,应先要求各小组学生将本小组制作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同时组织各小组之间开展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提升。其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道德教育元素融入到大学生创新项目、生物化学实践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
单一地利用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不利于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以学生的平时作业、发言频率、案例讨论、演讲辩论、评价观点情况等作为依据,并将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友善、责任担当、认真爱学、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创新评判等优秀品质和内涵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10],构建包括期末考试、课后拓展、课堂表现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照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打分量表对小组汇报、思维导图展示等环节进行小组互评活动。经过长期实践应用发现,高校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表现等过程性评价,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教师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反馈,也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通过对考试结果的总结,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10]。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言传身教,将传统美德、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