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常德 415000)
乒乓球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1959年我国首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开始,在乒乓球项目上我国就开始了长期的领跑地位。时至今日,乒乓球项目由于我国长期统治级的实力已经成为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国球”,也走出了数位名贯世界的乒乓球名将,总计共115人获得乒乓球项目的世界冠军。从体育训练视角来看,我国乒乓球项目获得的高度成就是得益于我国对乒乓球项目训练的深入认知、科学的训练理论指导,以及专业的竞技训练实践。然而在现代科技时代中,大量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各界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对体育领域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直接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在竞技体育的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将逐渐转变得更加科学化、数据化、精准化。教练员与运动员为了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与更高水平的竞技能力,也需要在训练理念与实践中进行突破,而不是固守现有的成果,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才是竞技体育一直以来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长期的竞技发展中,我国形成了“国家队—青训队—业余训练”的训练体系,以国家队的顶尖竞技带头引领,其中包涵了国内乒乓球项目顶尖水平的运动员,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和相关训练工作人员(如,运动医疗工作者、运动康复师、专项体能训练师等);其次是青训队的后备人才培养阵地,包括各省市运动队、社会顶尖俱乐部、业余体校和部分较高水平学校以及一些专门的集训基地等,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我国的青训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项目的 “生命源泉”,例如,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上海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等成果突出的社会乒乓球培训培养出了张继科、许昕等奥运冠军;第三是以青少年为主的业余训练,主要贡献力量是社会中开展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是在现代社会中打造乒乓球体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中,当运动员竞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被吸纳进更高层次的训练平台中,更高层次的平台的训练工作开展更具专业性,也有着更多元化的训练保障。在未来发展中,要鼓励业余训练的开展,重视乒乓球基层训练工作,可以放开部分不受注册限制的乒乓球赛事,吸引更多的中低水平运动员参与,也可以专门为业余训练组织比赛,限制高水平运动员的参与,保障比赛的平衡性与合理性。
我国乒乓球训练理论虽然已经从成熟趋近完美,但是在竞技体育中训练理论没有绝对的完美,尤其是在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乒乓球项目中,规则会随着时代与运动员技战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改变,会使乒乓球项目越来越具备竞技性与观赏性。
例如,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由于受到疫情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乒乓球比赛出台了禁止摸台、禁止吹球等新规则,在新规的限制下,我国个别运动员在竞赛中的这些小习惯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让运动员不再适应以往的比赛环节,然而因为这些小习惯的限制,运动员从身体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别扭”的感觉,从而影响了比赛时的竞技水平发挥,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准,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这就是规则改变对运动员的抗压和抗干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还有目前体育界对体育科技——智慧体育的应用已经迈入进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提出了智慧体育的发展新路线,这也会对竞赛和训练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未来运动员的竞赛环境、评判方式都会在智慧体育的影响下变得更加科技化、智能化,运动员的训练环境、训练器械、训练设施设备等都会更具科技色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这代表着我国体育科技——智慧体育的发展正式走上了进程,运用新技术,推动文化体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在2021年高通技术与合作峰会上,世界乒乓球冠军丁宁与乒乓球机器人“庞伯特”的对打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庞伯特”机器人搭载的集成了高通5G和AI的机器人平台RB5,成功解决了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核心要素对数据量大、维度多元,对机器人芯片的计算性能和通信能力要求高的一系列技术诉求。如今,“庞老师”已经成为了中乒院乃至国乒的宠儿,也受到了上海、山东等地教育部门的邀请。在众多体育科技的成果中,“庞老师”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在乒乓球训练的未来变革中这具有强烈的代表性,代表的是乒乓球竞技与训练未来的变革趋势。
所以,在现阶段的乒乓球训练中,教练员不仅仅要具备当代的训练能力与管理能力,还要对乒乓球竞技与训练的发展做出前瞻性预测,能够预见短期或长期的发展方向,指导运动员在当代稳步发展的同时向着未来发展的需求进步,这就是乒乓球训练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与时俱进、满足体育竞技发展的未来需求。
智慧体育训练理论是基于目前智慧体育发展背景所提出的,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向运动员灌输现代科技训练、科学训练的良好训练观,让运动员接受新的训练环境、训练器械,从而适应未来体育发展的变革,在产生实质性变化后能够快速发展自身竞技能力。在训练活动中,智慧体育对数据的精准采集、分析和展示都是极具优势的特点,能够对运动员的训练精准化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大量减少了教练员在运动员比赛与训练中人工对技、战术进行分析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精准度,降低了人工工作的失误率。目前持续研究与应用的AI技术中,飞将特色的动作识别算法能够提取出运动员的骨骼特征数据,已经可以对8个大类的动作进行识别,在起止回合中的准确率达到了97%以上。而在现阶段高校乒乓球训练中,大部分高校具备良好的训练经费支持,训练设备、训练器材也有足够的供应,最新研发的科技设备与器械往往是首先在专业队与高校中进行应用,甚至是相关科研机构直接与高校合作或高校自己的科研团队,高校乒乓球运动员能够走在众多运动员的前列接触这些新的训练设备,提前对智慧体育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智慧体育时代的到来,并且高校运动员比青少年运动员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可见,对高校运动员智慧体育训练理论的指导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乒乓球训练的必经之路,智慧体育训练理论也是高校乒乓球训练理论的重点创新方向,是由科技引领,教练员实施具体引导工作的乒乓球训练创新理论。
一元训练理论是将运动员的技能和体能视为整体的训练理论,在训练中运动员能够体验统一的体能和技能的融会贯通,根据训练在大脑中形成的信息结构状态,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训练安排进行不断调整,在面对乒乓球训练中的重难点问题时,可根据一元训练理论对意识进行专门引导和训练,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肌肉结构的能量分配。
在乒乓球训练工作中,一元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相结合,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好的训练效果,达到设定的训练目标。虽然在传统的理论训练过程中,二元训练理论曾占据着体育训练活动的主要地位,但是由于传统二元训练理论的训练理念和方式上一直存在部分误区,因此开始了向一元训练理论的过渡和升级。传统的乒乓球训练理论认为,人的体能训练即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这是典型的二元训练理论和模式,是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训练内容和系统。从训练学角度来看,体能是训练工作开展的基础,并且也是运动员技能提升的前提要素,在乒乓球训练实践中,可以将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分别进行训练与强化,但是在相关研究中发现,体能与技能的完全分别训练是一种对训练认知上的误区,在提出体能与技能的一体化后,就形成了一元训练理论的雏形。
在高校乒乓球训练中,并非所有运动员都是体育专业乒乓球专项或高水平、单招运动员出身,仍有部分运动员没有长期的系统性训练,所以,高校乒乓球训练理论仍需要在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认知上下功夫。尤其是一些实用性高、实践性高的技术训练理论,这并非要让运动员从训练学和生理学角度完全理解工作原理,这在运动员没有足够的系统理论学习之前很难完成,而是利用复杂理论的简单化、解剖化让运动员进行掌握与理解。这些技术训练理论一定要让运动员能够充分理解,而不是完全依靠动作的指导和运动员肌肉记忆的形成,要让运动员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量能够进行自省、内视,从内在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性和竞技水平。从理论结合实际,将理解的技术训练理论运用到竞技实践过程中(以下将从部分乒乓球技术训练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1)甩鞭效应。
甩鞭效应最初是在武术项目中的一项术语,简单来说是运动员重心落于双脚之间,后脚脚尖开始最初的发力,转腰胯、送肩,直到手臂发力打出去,能量感觉是从下往上再到拳头的,就跟甩鞭子一样,因此称为甩鞭效应,专业乒乓球运动员都是通过甩鞭效应发力击球的。在训练中通过指导运动员的动作与发力,让运动员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发力过程。利用甩鞭效应来击球的目的首先是加速挥拍、抵消旋转,相关研究发现在甩鞭效应的作用下,挥拍速度能够达到18m/s,而旋转为70转/s的乒乓球,球体表面的线速度才8.8m/s,能够在击球瞬间能够较大程度的抵消乒乓球的旋转。在竞技实践中,运动员只要判断出来球是出台的下旋球,就可压重心到腿上蓄力,并保持上肢的绝对放松,利用身体的甩鞭效应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甩鞭效应的第二个作用是为了击球前的加速引拍,在运动员身体甩鞭效应的辅助下,通过身体核心部位发力转体,运动员的引拍动作可以快速完成。在大量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身上都能够看到甩鞭效应的应用,例如,张继科、马龙等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他们的正手拉弧圈球、引拍、反手拉球、拧拉甚至是搓球都能看到甩鞭效应的影子。当运动员通过训练能够理解甩鞭效应理论,并且在一定量的竞技中进行实践,就能够加强运动员标准动作下的击球发力与回球质量。在高校乒乓球训练中,首先是在动作练习中让运动员感受甩鞭效应带来的身体感觉,然后将蕴含甩鞭效应的技术动作运用到固定训练中,最后目的是能够随心所欲地用在竞技实践中,发挥出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水平。
(2)冲量定理。
冲量定理主要是在拉弧圈球动作中的应用,对于冲量定理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从运动力学上明白原理,才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竞技实践水平。冲量定理即在乒乓球击球的非弹性碰撞过程中,身体的惯性推力F在球拍持球时间t内,对球有F×t的冲量,冲量转化为球运动的动量,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冲量定理Ft=mv。冲量是矢量,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向前的冲量和垂直方向向上的冲量,水平方向转化为球的向前飞行动量,垂直方向转化为球的旋转动量,因此我们又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必须要制造向前的冲量和向上的冲量,这个向前和向上的冲量都是来自于蹬腿发力。对于不同旋转的来球,需要利用不同的技巧,来球是下旋球时,要在水平方向给球足够的冲量,改变来球的方向,在垂直方向要通过甩鞭效应挥拍来抵消来球的旋转,向上的冲量产生的动量会跟球队初始动量叠加在一起;对于不转球,在水平方向给球足够的冲量改变来球的方向,在垂直方向向上制造旋转动量;对于上旋球在水平方向给球足够的冲量改变来球的方向,垂直方向要抵消来球的旋转动量,同时还要有更多向上的冲量产生反相旋转,反向的旋转就是运动员主动制造的弧圈球的旋转。例如,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正手拉球,就是击球时往前往上的蹬腿顶跨发力制造往前往上的冲量,回球有很强的速度和旋转。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如果能够从理论上和动作、发力上同时掌握这种训练技术,那么对其技术水平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效应。
(3)平面支撑原理。
在高校乒乓球训练中,利用平面支撑原理可以解决所有乒乓球技术错误的动作问题,基本上可以建立所有技术的动作框架。运动员在乒乓球竞技的过程中,其动作在挥动的时候是在立体的三维空间里进行的运动,但是动作之间(如,手臂和身体之间)它们是平面与平面的关系,虽然这个平面也是在三维空间里面运动和改变,但是每个部位之间是可以形成平面的,而很多中低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出现的各种翻腕、抬肘、抬大臂的这些动作错误问题,都属于是平面被破坏,只要能够深度掌握平面支撑原理在一定量的竞技实践后,这些动作错误的问题就都能够有效解决。首先以正手攻球为例,在攻球的时候,前臂、肘关节、大臂形成了一个平面,身体转动带动运动员的手臂去挥动的时候,身体又形成一个平面,部分运动员的手臂和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差,就成为单个身体部位的动作与发力,无法形成良好的动力链效应,这就需要运动员稳定住前臂、肘关节、大臂形成的这个平面,并且在整体的运动当中,这个平面不会进行大幅度的改变,正手攻球引拍的过程中,这三者形成的平面也不会发生突然性的改变,一旦平面出现崩塌,那么运动员的动作肯定存在着错误的问题。通常来讲,形成的平面是在进行一个渐变的过程,是渐变平缓的改变,比如,在引拍中形成的平面,是比较垂直与地面的,而在击球的过程中,平面略微向前,并没有突然变平,仍是以垂直为主渐变向前的倾斜。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于技术动作所参考的标准就是平面是否稳定而判定,就不再是以手腕动没动,肘关节是否抬起来判断动作的正误。这类似的技术动作评价理论与技术动作结构理论为高校乒乓球训练的指导提出了新标准。
(4)小碎步训练原理。
在乒乓球运动中的每一次的击球动作过程中,实际上都是从禁止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最后再回到静止状态的完整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身体无法保证每个动作能够做到精准到位、重心稳定以及身体协调,当在每个击球动作中衔接小碎步式击球动作,成为从一个运动状态过渡到下一个运动状态,就像两轮自行车,在静止后是无法保持平衡的,只有向前运动时才能保持整体的平衡,立而不倒,小碎步就是充当灵活衔接、调整协调的作用。在竞技实践中小碎步是一种动作很小、常用于做小范围的调整和移动的一种步伐,运用小碎步时候,脚跟必须离地,脚掌几乎贴着地面滑动,向不同方向进行小范围的位移,单独的小碎步使用没有什么意义,必须配合其他步法的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我国乒乓球竞技水平长期在世界领跑,是对乒乓球训练体系持续探索、不断进行深入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训练理论与竞技实践是保持运动员拥有高超技、战术和优势竞技能力的根本原因,一成不变的训练理论与实践迟早会在时代的更换中所淘汰。虽然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只有少部分具备较高水平的竞技能力,但是仍然需要对高校乒乓球训练工作引起重视,这部分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优化高校乒乓球训练体系也是逐步推进我国乒乓球项目发展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