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李波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要保持新发展理念,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村民的思想建设,转变传统的理念,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投入到农村体育事业的建设当中,结合地方的文化优势和地域条件,拓展地方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文件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该文件的颁布指明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方向,也将“乡村振兴战略”再一次推到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浪潮的前沿。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体育运动作为休闲娱乐形式,能够有效塑造乡村居民的现代化人格。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农村体育文化能够适应当前国家发展的需求,使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开辟全面协调发展道路,建设绿色美好的新农村。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运动,美丽村庄的建设是不完整的。农民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增强体质和提高认识的表面上,而且体现在农民精神和思想的重建上。因此,有必要引导农民发展正确科学的体育、生活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有效发展,社会资源来自于人际交往,体育运动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本的建设程度。体育活动增加了个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扩大了人际交流网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提高了个人和集体的社会资本,促进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凝聚力。社会资本的获取依赖体育产业的发展,社会资本的积累将在美丽村庄的建设中发挥中心作用。
当前,由于农村较落后于大城市,在体育文化建设上也没有得到落实,主要原因是因为世世代代扎根于乡村的村民们不了解什么是体育文化,什么是健身知识。对于村里从事体育运动的少数人来说,村民们不理解这一点,甚至觉得有点荒唐,他们认为“务农劳作可以代替体育运动”,所以体育运动是没有必要的。村民对于体育运动意识相对比较缺乏,同时,也没有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识,他们不知道农村体育是一个有可能带动乡村振兴的机遇,由于村民落后的思想观点,导致他们对于农村体育建设发展存在疑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融入农村体育类型的发展。
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许多的基础设施也没有大城市的完善,导致农村地区高质量人才外流,使得乡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匮乏。同时,农村体育产业的核心力量不强,没有人才力量的支持使得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受限。即使有部分人才依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对主要干部缺乏培训,没有向他们传授体育相关知识,因为新老干部对于这方面知识缺乏了解,这导致骨干队伍成员专业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干部的领导能力不足。此外,城乡一体化还没有人才市场,人才分布很不均衡,真正了解乡村体育的人太少了。这导致了农村体育发展中的领导者。
经济落后一直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发展经济效益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体育活动作为一项消费项目,必须大力确保有足够的资本支持。资源投入得越多,公共体育产品的供应也会越丰富。但是,在乡村地区,可用的资金很少,农业税税费改革后,可用资金甚至更少,这也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此外,上级政府缺乏对农村体育的财政支持,更多的财政支持体现在建设现代农业上,体育支持较少,缺乏配套资金,农村体育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农村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乡村村民以及乡村干部的支持,还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相关政策的出台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事业包括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两大部分。大部分农村体育实施的建设都由当地政府进行建设,由于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我国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在进行乡村建设上,光靠政府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大量的人员投入到农村国家体育建设。农村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大多数农村群众锻炼仍是自发的,组织规模小,范围也比较小,体育组织不健全、人数少、活动影响小,一些基层体育部门组织的作用不够明显。例如,农村体育协会等部门缺乏制定管理制度的能力。其中,健身场所和设施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和资金保障制度不健全,而且缺乏组织和有效的引导,使得乡村居民逐渐没有体育锻炼的热情。
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特色健康发展的土壤。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能给予体育特色未来发展更多良好的方向指引、成长空间、持续发展的能力。《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了成长环境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在体育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推广的重要“土壤”。体育文化氛围之于体育文化乡村的发展实质就是一种底蕴,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就会形成对体育文化乡村的人、财、物资源的自发性流动,能够促进体育小镇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常见的体育文化氛围评价指标包括当地体历史文化状况(如,赛事举办历史、优秀运动员输送历史等)、居民体育文化认 知与传承、全民健身氛围、体育企业或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等等;具体针对于体育的发展来说,乡村居民对体育文化的认可度等指标对体育在乡村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乡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强,人员体育锻炼意识较弱。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出要具备新发展理念,同时这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作为当今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新的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体育建设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呼吁村民参加体育活动,开展各种农村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公众参与,让他们有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指导他们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例如,在晚上6点之后,可以在村子的空地上组织大家多多散步,打羽毛球或者打排球等等;不定期举办运动会,鼓励村民参与其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进来,充当拉拉队员或者运动员;开展传统武术的知识教学,让村里老一辈人可以练练太极等等。一方面能够为村民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村民的身体素质。
要想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建设人才,更新培训机制,培养大批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年轻力量,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持和人才保障。战略的提出必须要由人来实现,如果没有可以充当表率的人才,也就无法实现国家的伟大目标,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上,也要培养大批人才。
为了能够实现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建立学习小组或服务组织,对全体村民进行集中培训,选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在进行任用上,要仔细甄选优秀的人才,具备较强的体育精神和管理能力,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进来,以便选出让大家都能信服的、有能力的好干部。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更新体育学人才的供给,建立全面、系统的外部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还要制定良好的薪资制度,保护人才在工资和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权益,防止人才流失。最后,要不断尝试将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农村地区的发展当中,提高乡村的经济效益,为人员的晋升提供发展空间。鼓励大学生回乡任职,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为建设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优化人才配置。
乡村振兴主要是实现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样也少不了资金的支持。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近6亿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只有综合村民的力量,鼓励村民参与到体育产业建设当中,使他们在体育产业中受益,体育进程才能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持续下去。
为了能够鼓励乡村企业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有必要将体育建设纳入到乡村发展规划当中,通过对乡村的体育文化进行了解,出台相关的政策,让社会各大企业都能参与进来,从体育器材、建设服装、乡村旅游等进行发展,使其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拓宽体育产业的经济来源。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整合各大村子的资源,形成合作社,鼓励乡村企业和商家对体育项目进行投资,联合旅游产业,建设农村体育发展。发挥周边自然环境的作用,发展体育项目建设,例如,沿海的村子可以建设沿海公路,让人们可以沿着海岸线骑行或者跑步,还可以发展沙滩排球、沙滩网球等等,还可以在沙滩上开展拔河、耐力跑等体育项目;靠山而居的乡村,可以发展爬山、定向越野、攀岩等体育项目。将地方的文化传统融入到体育设施建设当中,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体育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开发自然资源,建设健身休闲区,打造体育旅游、健身休闲、健康养生的新模式,整合地区多方资源投入到体育设施建设当中。
相关政策的出台能够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到体育项目建设当中,有政府部门树立一个表率作用,鼓励地方发展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政府部分虽说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不能干涉太多,也不能不作为,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建设途径,多汲取当地群众的相关建议,也要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体育建设经费,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到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中。根据地方的体育设施的情况,加大投资力度,修建运动场地,增加体育设施,满足当地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打造绿色健康的体育运动场所。另外,需要考虑到相关部门的建设,不能只重视建设而不重视管理和维修,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在当地设立体育部门,由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组织,在大型节日时,可以组织乡村的村民根据地方的风俗文化来庆祝节日,端午节赛龙舟、春节舞龙舞狮、重阳节敬老活动等等,还可以组织地方的运动会,举办球赛,鼓励村民加入到活动当中,在工作之余能够舒缓身心,锻炼身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居民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乡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强化行政管理体制,并通过改革给予体育特色乡村以一定政策优惠和自主空间(如,土地、财政、税收和融资),以激发其自主发展潜力。一是弱化了市级某些直接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流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二是将行政资源与市场化资源区分开来,并逐步弱化政府宏观调控,使市场化资源能够独立配置,以便给政府腾出时间抓基础公共服务;三是政府在体育文化乡村修建过程中肩负着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招商引资、寻求乡村发展资金来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多主体共同参与、资金资源由大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投融资体制作用;四是政府应坚持“小乡村,大服务”的改革取向,优化公共服务的手段与路径,综合考虑交通、能源、电讯、环保、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规划与建设,创造有利于各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并精简行政机构与简化办事流程,执行税收与信贷政策,搭建共享型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五是政府在引导资金流入时,也应重视对懂体育文化乡村官员的任命,以规避上层决策下指令对下级执行的代沟。政府有关部门应成为体育文化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领头羊”,搞好体育文化乡村资源配置优化工作,适当均衡相关资源投入,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体育文化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当前河南省一些体育特色乡村还纷纷引进社会资金来参与工程建设,例如,鸡公山管理区户外休闲运动乡村便引进社会企业资金投资,并与部分建设企业,运动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经费投入压力,同时还收到一定效果。对其他体育文化乡村建设而言,我们还能更好地吸取这一经验,主动引进社会资金的流入,减轻政府部门资源投入的压力。总体上看,政府有关部门应在体育文化乡村建设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作用,将有关资源引导进来并加以优化配置,重点保证部分基础性配套设施建设以推动体育文化乡村建设。
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IP)是体育文化乡村所持有的有特色的知识产权或者版权,又称体育文化乡村所特有的文化标识,它同时是体育文化乡村在区域内精神力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一种传承。近年来,“体育+”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体育+乡村文化IP”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体育文化乡村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旅游产品出现。体育文化乡村文化IP作为“体育+文化”的深度融合,文化内涵与其他特色乡村存在较大差异,因自带文化内涵而凸显精神价值。当前许多体育文化乡村的建设都处在发展初期,许多小镇的建设都千篇一律,缺少特色,在不保留其特色的同时又不进行创新,无法学习到成功案例中的精华,构建体育文化乡村文化IP就是为了规避这种不健康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推动“运动+文化”的深度结合,怎样解决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关系,怎样逐渐突破运动与文化的产业壁垒,做到相互交融,从而产生相互联系,相互撞击,已成为创建运动文化乡村的首要课题,针对这一难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内容来思考:理解区域特色文化的内涵,通过发掘当地民间风俗、历史文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产品等,并按时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雕琢描绘独特的区域文化,强化附加属性,推动两方面文化磨合碰击,将运动文化重构后呈现于世界。
综上所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还要由乡村居民投入到体育事业当中,融合地方企业和居民的力量,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地方的自然环境优势,扩充体育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中,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建设新农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