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猪场猪蓝耳病的诊疗与防控措施分析

2022-11-27 11:31朱晓伟孙淑东
畜禽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耳病养猪场猪群

朱晓伟,孙淑东

(日照市岚山区农业农村局中楼畜牧兽医站,山东 日照 276518)

0 引言

猪蓝耳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猪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精神萎靡、进食量下降或绝食、体温升高以及呼吸困难等。其中,仔猪的发病率相对于其他猪要更高一些,发病率通常为100%,致死率超过50%;母猪在发病后,流产率相对较高,通常为30%以上;育肥猪也有一定概率感染猪蓝耳病,严重的病猪可导致死亡。通过对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治疗措施与防控措施,对于规模养猪场防治猪蓝耳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特征

猪蓝耳病的病原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有囊膜,形状为球形,直径大于50 nm、小于80 nm,外表有突起,长度大约5 nm。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如耐热性较差,在20℃的环境中,大概可存活最低1 d,最长7 d、在37℃的环境中,只能存活最低3 h,最高48 h、在56℃的环境中,可存活最低6 min,最高20 min;耐酸碱能力也较差,只可以在pH值6.5~7.5的环境下存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具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只能生长在猪肺泡的巨噬细胞中、非洲绿猴的肾细胞或树突状细胞中以及其他极少数的细胞类型中[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为欧洲基因型与北美基因型两种,且两种基因型之间并没有较强的基因同源性。欧洲基因型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呼吸道感染相对较轻,且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低于北美基因型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1.2 流行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首次被发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于20世纪末期从美国开始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逐渐向其他国家蔓延,如日本、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英国以及瑞典等。我国在1996年首次发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并于2006年在江西省首次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随后向其他相邻省市蔓延。猪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数量急速减少,养猪场的经济收益严重受损,甚至一些中型规模或小型规模的养猪场直接破产,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我国的主要临床表现在呼吸道方面,致死率约为40%,流行性特点有感染率高、诊断难度大、病毒毒株种类杂且存在变异现象以及猪场频繁发生循环感染等[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泌尿生殖道、消化道以及呼吸道等,其中,粪便、尿液以及乳液中含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时,能够导致猪群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另外,带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种猪也可通过精液、胚胎垂直传播病毒。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养猪场中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那么周围500 m以内的其他养猪场,也有可能在气溶胶的传播下发生感染,感染概率超过45%[3]。

2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发病的严重程度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引起宿主患病能力的强弱以及猪群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有关。一般引起宿主患病能力较弱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只能导致猪群发生亚临床感染,或者呈现地方性流行特征,而引起宿主患病能力较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则毒株能够导致猪群严重发病,甚至死亡。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猪群从来没有经历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对猪蓝耳病的抗体全部为阴性,那么一旦被引起宿主患病能力较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则容易暴发猪蓝耳病疫情,引发大量的生猪死亡;而如果已经经受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猪群,就会在生猪体内存在一定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普遍不容易再次发病。但如果是母源抗体消失的保育期到生长期的幼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概率也比较大,容易表现出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4]。

在大部分的规模养猪场中,猪群中存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一般引起宿主患病的能力较弱,典型性的猪蓝耳病症状并不多见,但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能够为病猪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因此,导致病猪的免疫能力下降,非常容易发生猪蓝耳病的继发病,也容易因其他细菌或病毒而产生并发疾病。在这种情况下,猪场内的病猪临床表现复杂,病情也更加多样化,有可能发生猪瘟、猪肺疫、伪狂犬病的症状,最多见的是呈现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变[5]。

母猪的猪蓝耳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繁殖障碍方面。在急性发病期,母猪流产率可达25%左右,流产大部分发生在妊娠后的21~109 d。急性猪蓝耳病一般会持续14 d以上,而病母猪的繁殖障碍持续120 d左右。在此期间,一些病母猪可能会出现早产现象或迟产现象,木乃伊胎与死胎的概率较高,占仔猪总数的8%~34%。经过治疗存活下来的猪蓝耳病母猪,将会出现发情延迟症状,且不易受孕,并伴有产道炎症、有豆腐渣样分泌物流出等症状。此外,在亚临床感染状态的母猪也大概率出现无法自发发情的症状,需要利用催情药物才能进行配种,但受孕困难,勉强受孕后,产仔量也不高;公猪的猪蓝耳病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呼吸道方面,并伴有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表现,部分公猪还会出现性欲下降、精液质量降低等症状;哺乳期仔猪的猪蓝耳病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体重轻、虚弱、精神萎靡、缺乏吸吮动力、嗜睡以及呼吸急促等,并伴有群体性体温升高现象,严重的病仔猪高烧可达42℃以上,退烧药的成效不大,只能暂时退烧,但药效过后的3~4 h,又会持续发烧。一些病仔猪会呈现淋巴结肿大现象,还有一些仔猪会并发顽固性下痢,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保育期的小猪是猪蓝耳病的高发群体,发病率最低20%,最高可达80%,致死率也较高,最低30%,最高80%。大部分保育期的小猪会在断奶后的15 d左右开始发病,发病时体温可高达42℃,且不易退烧,同时伴有呼吸急促、昏睡、厌食、畏寒以及神志不清等症状。一些保育期病猪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现象,还有一些保育期病猪的腹腔后部皮下毛孔有出血斑点,呈紫黑色,严重的病猪还会出现全身皮下毛孔出血症状。此外,保育期病猪的临床症状还体现在耳朵会变蓝,有些病猪经过治疗后,耳朵逐渐恢复原本的颜色,有的则逐渐变干直至坏死[6]。

3 鉴别诊断

3.1 猪蓝耳病的鉴别

1)鉴别猪蓝耳病与其他可引发后肢麻痹的常见病毒性疾病。常见的可引发后肢麻痹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猪瘟以及猪蓝耳病。其中,感染伪狂犬病的生猪后肢基本无知觉;感染猪瘟的生猪后肢虽有知觉,但无法行走;感染猪蓝耳病的生猪后肢有知觉,且勉强能够行走。

2)鉴别猪蓝耳病与其他可引发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疾病。常见的可引发病毒性腹泻的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以及猪蓝耳病。其中,感染伪狂犬病的生猪很少有整窝拉稀的现象,但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生猪,有整窝拉稀的现象,且病猪能够在短时间内脱水,并迅速死亡;感染猪蓝耳病的生猪有整窝拉稀的现象,且病猪的乳头与肛门周围呈青色,但基本没有神经症状。

3)鉴别猪蓝耳病与其他可引发母猪流产的常见病毒性疾病。常见的可引发母猪流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以及猪蓝耳病。其中,感染伪狂犬病的妊娠期母猪在病发初期可能导致流产,但基本无发烧症状;感染猪细小病毒的妊娠期母猪发病全程都有可能引发流产,且产下木乃伊胎的概率较高,基本无发烧症状;感染猪蓝耳病的妊娠期母猪大多在病发后期出现流产症状,并伴有发烧现象。

3.2 猪蓝耳病的诊断方法

1)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猪蓝耳病的发病初期,临床特征一般表现在食欲减退、体温发热以及嗜睡方面,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充血症状,且保育猪的毛层开始呈现粗糙现象,病猪生长速度减慢,死亡率逐渐提升;妊娠期母猪批量出现早产表现或引发流产,大多胎儿为死胎或木乃伊胎;30 d左右的仔猪感染猪蓝耳病的概率较高,相对于其他年龄的病猪死亡率也较高,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为疑似猪蓝耳病。

2)猪蓝耳病的病毒分离检测诊断。利用病毒分离检测技术对猪蓝耳病进行诊断的准确较高,需要将疑似猪蓝耳病的病猪血液进行接种细胞,并分离病毒,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测定法对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其中,分离细胞毒株比较常用的细胞主要为猪肺泡巨噬细胞以及猴肾细胞,而欧洲基因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只能通过猪肺泡巨噬细胞分离。此外,不同毒株能够引起宿主患病的能力均有所不同,在细胞上的生长情况也各不相同。

3)猪蓝耳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也被广泛用于诊断猪蓝耳病中,如RT-PCR技术、基因芯片等。其中,RT-PCR技术是常用的技术手段,对病毒的核糖核酸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对不同的毒株进行准确鉴别;基因芯片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但敏感度极高,且重复性更为稳定。

4 治疗措施

现阶段,针对猪蓝耳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分为3种:中药方剂、蓝耳疫苗以及抗生素等。其中,利用中药方剂来治疗猪蓝耳病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案的安全性更高、成效更好,且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蓝可净是治疗猪蓝耳病的代表性中药方剂,适用于生猪生产中的5个阶段,对于提升治疗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仔猪

出生40~60 d的仔猪处于猪蓝耳病的易感染期,主要临床症状为消瘦、体热、咳嗽、气喘以及食欲下降等。可使用5 g/头蓝可净、1~2 g/头替米考星,湿拌料3~5 d,粉料5~7 d,有助于提升仔猪成活率达95%以上。

4.2 育肥猪

出生120 d以上的育肥猪处于猪蓝耳病的易感染期,一旦感染,会有极高的致死率。可使用2 kg/t的蓝可净、1 kg/t的氟甲砜霉素,3~5 d可明显见效,10 d左右可痊愈。

4.3 母猪备孕期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针对规模养猪场中,发情率85%、受胎率85%~90%以及分娩率85%的病母猪群,每头使用10 g/d的蓝可净,从持续使用15 d,发情率可提高到92%、受胎率可提高到94%以及分娩率可提高到92%;针对不发情、配种率降低的病母猪,每头使用10~15 g/d的蓝可净、200 g/d的葡萄糖以及5~8 g的多维,持续使用14 d,能够将发情率与分娩率提高到85%以上。

4.4 母猪怀孕后期

病母猪在怀孕95 d后可引发流产,在妊娠的90~100 d,可每头使用10 g/d的蓝可净,持续使用10~15 d,能够明显减轻猪蓝耳病病毒血症,从而减轻产房负担;如果病母猪已出现流产现象,可使用2.5~3 kg/t的蓝可净来控制母猪的流程现象,持续使用5~10 d,能够减轻病母猪的病毒血症,减少病母猪的血液载毒量。

4.5 种公猪

对种公猪每头使用15 g/d的蓝可净,10 d/月,持续使用2个月,可明显提升种公猪的精液质量,同时改善种公猪的身体机能。

5 防控措施

首先,规模养猪场应加强对生猪的饲养管理。养猪场管理人员应确保猪舍的环境干净整洁、干燥通风,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以减少细菌滋生。针对抵抗能力较差的仔猪或者妊娠期的母猪,最好采用单独的猪舍进行饲养,与其他猪群做好隔离。此外,在选择饲料时,应重视饲料的质量,保证生猪摄入的营养均衡,有助于提升生猪的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猪蓝耳病的概率,从而避免因猪蓝耳病造成养猪场的经济损失。规模养猪场应采用封闭管理模式,避免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出,同时,所有运输车辆、外来物品必须经过消毒才能进入猪场。其次,在对种猪进行引进时,也应做好严格的检疫工作,以防携猪蓝耳病病猪混入到外来种猪中进入猪场。所引进的外来种猪应进行3~5周的隔离观察,并通过二次检测确认无携带病毒才能与其他猪群共同饲养。最后,养猪场管理人员应采用科学的方式处理猪的粪便与病猪尸体,特别是在猪蓝耳病的流行期间,一旦发现病死猪,应及时将其焚烧,并进行深度填埋,以达到无害化效果。如果发现有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应及时与专业的兽医人员进行联系,尽快做好防治措施,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以免疫情的传播与扩散。

6 结语

通过分析与研究,加强对猪蓝耳病诊断与治疗作用的了解,有助于规模养猪场对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从而及时聘请专业人员对病猪进行治疗,并展开防控措施,避免影响到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有关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规模养猪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耳病养猪场猪群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提升猪肉供应保障能力
猪的疫病监测与养猪场疫病防控建议探寻
猪蓝耳病的预防与治疗
“二氧化碳荒”愁坏英国养猪场
治污关停养猪场这可不是开玩笑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