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亮
辽宁省瓦房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瓦房店 116307
近些年,随着羊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羊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羊口疮传播速度快,感染力非常强,往往呈现群发性感染。羊口疮不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现象,但羊只口腔黏膜受到损伤,使得采食困难,引起机体消瘦,生产性能显著下降,如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将加大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养殖人员在日常生产中需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疾病的暴发。
口疮病毒为羊口疮的病原体,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呈椭圆形或砖形,有囊膜。该病毒抗逆性较强,耐低温,在较低温的环境下可存活数十年;耐干燥,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在夏季阳光下曝晒1~2 个月才能降低其感染力。但该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60 ℃加热30 min 即可将其杀死,同时对普通的消毒剂也十分敏感,如2%氢氧化钠溶液、20%热草木灰溶液和10%石灰乳等。
该病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羊都易感染,但羔羊感染率最高,以3~6月龄的羔羊为主,感染率超过50%,且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能够感染,但症状较轻,常呈散发性流行,而疫区的成年羊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此外,该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生产实践中,若饲养人员、屠宰人员或兽医等处理不当,也可能感染羊口疮病毒。
患病羊和带毒羊是直接的传染源。脓疱渗出液和痂皮中存在着大量病毒,其接触的栏舍、场地、饲料、用具及饲养员的衣服等均有可能携带病毒,健康羊只主要通过受损皮肤及黏膜感染而致病。
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寒冷的秋冬和初春季节。该病传染力强,一旦有羊只感染可迅速蔓延至整个羊群,且发病率也高,可达90%以上,但致死率较低(5%~10%)。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增加死亡率。在正规的饲养条件下,该病不易侵入羊群,但若牧草缺乏、食用粗糙的饲粮、气候突变或饲养密度过大等,羊只便可能出现口腔黏膜受损、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状况,从而诱发疾病。
该病的潜伏期为3~4 d,一般先是幼龄羊先发病,7 d 后蔓延至整个羊群。发病初期,病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咳嗽流涎,体温升高至40 ℃左右;口角、唇缘出现红色斑点,口腔红肿出血,黏膜存在小红疹。随着病情的发展,3 d 左右,红色斑点和红疹发展成小结节,再变成小水疱和脓疱,之后溃烂;齿龈、舌下、硬腭以及颊部黏膜有水疱、化脓以及溃疡呈紫黑色,采食困难。发病后期羊唇部、口角处的脓疱破溃后形成灰褐色的硬痂,1~2 周后痂皮脱落。但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羊,患处的丘疹、水疱、脓疱互相融合,并继续扩散眼睑及整个面部,嘴唇明显肿大,外翻像桑葚样突起,采食困难甚至无法进食,羊只出现腹泻、机体明显消瘦、瘫痪至衰竭而亡。
此外,也有少部分病羊表现为蹄部皮肤上出现水疱和脓疱,致使蹄皮肤化脓和坏死,同时也可能危害蹄骨、关节或肌腱,而使得病羊跛行、卧地,行走困难。还有极少部分病羊阴部、乳房和乳头等部位皮肤出现脓疱而发生溃烂。
取病羊脱落痂皮,研磨成粉末,用碘甘油和生理盐水稀释成溶液,对未发病的羊群进行皮肤刺中接种,1 周后即可以产生免疫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1];或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病学制定免疫计划,及时接种羊口疮弱毒疫苗。
病羊患处先用2%氯化钠溶液或者3%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脱落痂皮,多次冲洗干净擦干后,再用5%碘酊消毒。之后在创面涂上2%紫药水或5%碘甘油,1~2 次/d,连续使用3~5 d,溃烂面基本能结痂。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羊,还需肌肉注射100 mg 病毒灵和160 万IU 青霉素钾,1 次/d,连续使用3~5 d;或者可取病毒灵和安痛定各10 mL、磺胺嘧啶钠30 mL,混匀后肌肉注射,1 次/d,连续使用4~6 d[2]。另外,还需静脉注射补充维生素C、氨基酸、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等辅助治疗,提高羊的抵抗能力。
此外,还可采取中药治疗达到去腐生肌、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作用,具体配方如下:板蓝根15 g、甘草6 g、栀子5 g、当归10 g、黄连20 g、龙胆紫15 g、黄芩20 g、柴胡10 g 煎煮,口服,羔羊饮用30 mL,成年羊饮用60~100 mL[3]。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卫生洁净、干燥、通风的饲养环境,及时清理粪便、垫草等废弃物,定期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杀虫;其次,合理搭配饲料,使用全价饲料,尽可能不饲喂粗硬的饲料。最后,要加强检疫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饲养计划,避免引种失误导致疫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