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四川省合江县临港街道办事处,四川合江 646200
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一类相对较为常见的高接触传染性疾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对于仔猪群体有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死率。成年猪患病后,虽然有较高的救治率,但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一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患病生猪的经济价值,这给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作为引发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属冠状病毒科,其中的病毒粒子以圆形或椭圆形的方式存在[1]。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流行性腹泻病毒差别较小,需要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提取病毒或死猪小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后,才能够精准地确定是否属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常而言,这类病毒能在猪的肾脏、甲状腺和睾丸等部位快速增殖,对于乙醚、甲醛有较高的敏感性。
猪传染性胃肠炎可以在全年任何一个季节发生,但同样具有较为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在深秋、冬季和早春这些气温较低的季节,有着较高的流行率。因猪传染性胃肠炎很难在高温以及阳光的环境下长时间存活,故夏季的发病率相对较低[2]。同时,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猪均可以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成猪和母猪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表现较为轻微,可以自然康复。但对于10日龄内的仔猪而言,发病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并且死亡率达100%。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通过病死猪的粪便、呕吐物等途径进行传播,会对生猪饲养过程中的饮水、空气和饲料等产生污染,并借助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生猪。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潜伏期会因感染生猪的年龄不同而出现较为显著的差别,通常而言,仔猪的疾病潜伏期为12~24 h,而其余阶段的生猪疾病潜伏期在2~4 d 内。
哺乳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后,最先出现呕吐症状,并且以黄色黏稠状的乳块或者未消化的食物作为主要呕吐物,且呕吐现象通常会发生在仔猪哺乳之后。随后会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部分情况下呈现喷射状。患病的仔猪会出现肛门失禁的现象,并且粪便呈现黄色和淡绿色等,通常会含有一些尚未消化的凝乳块。在疾病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患病的仔猪会出现迅速脱水以及体重快速下降、精神萎靡的现象,并出现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的情况,在病发2~5 d 后出现死亡。对于10日龄内的仔猪而言,如果治疗不及时,该疾病的死亡率可达100%[3]。幼猪的发病概率相较于哺乳仔猪有所降低,在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发生水样腹泻,并且粪便呈现出一种稀糊状,以灰色和绿色为主,食量逐渐减少。仅有极个别的幼猪感染后会在腹泻初期出现呕吐,病程维持1 周左右,在患病生猪失水不严重、并且不存在任何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自行逐渐恢复。对于成年生猪而言,在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并不会出现较为显著的病变特征,仅有部分成年生猪会表现出轻度的水样腹泻或短时间内排便软化,并不会对其体重产生明显的影响。部分哺乳母猪因与发病仔猪已经出现了较为密切的接触,症状相对较重,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呕吐和腹泻等。
通过对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将要死亡的病猪进行初次解剖后可以发现,病猪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水情况,身体极为瘦弱;皮下脂肪基本已经完全消失,胃部并没有任何食物的存在,并且伴随有胃底黏膜出血的现象。在病猪的肠道中,通常也会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物质,肠壁已经失去原有的弹性,并伴随有一种半透明的现象[4]。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死亡的生猪会出现淋巴结严重肿大、淋巴管内出现乳糜的现象,将生理盐水滴到死猪肠道黏膜后,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已经变成扁平方形,而非圆柱形。
因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差异相对较小,在具体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的方式有效对生猪是否感染传染性胃肠炎进行辨别。可以针对病死猪的部分器官组织进行实验室内的细菌学检查,在培养基上并未出现病菌生长的情况下,就可以判断不是由细菌所引发的腹泻现象。同时,也可以将病死猪的小肠黏膜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全方位的清洗,并使用各种疫病的抗体进行全方位的荧光染色试验,在配合显微镜检查后发现胃肠炎荧光抗体染色细胞出现荧光的现象,证明生猪已经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随着我国畜牧业医疗技术的进步,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的治疗仍未能研究出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在治疗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给予止泻、补液以及防止酸中毒和抗菌药物使用的治疗方式,以此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过程中,对于发病的生猪可以使用重症腹泻停注射液,5~8 mg/kg,同时配合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针对仔猪、中猪和大猪分别执行3~5 mL,5~10 mL 以及10~20 mL的肌肉注射处理,每天注射1 次,连续使用2~3 d[5]。对于尚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健康猪群需要内服痢菌净粉、氟哌酸两类药物,按照生猪的体重每千克使用0.5 g,每天使用1 次,连续使用3 d。对于饮水方面的治疗,可以将3.5 g 氯化钠、1.5 g氯化钾以及2.5 g 碳酸氢钠和100 g 葡萄糖粉加入常温水1 000 mL 后,加入到生猪的日常饮水中。
对于患病的仔猪可以使用10 mL 黄连素、3 mL阿托品,中猪则需要使用20 mL 黄连素、5 mL 阿托品,而大猪2 种药物的剂量需要分别提升到30 mL以及5~10 mL 进行肌肉注射。同时,仔猪、中猪和大猪也需要分别使用10、20、40 mL 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连续治疗3~4 d。
对于出现继发感染的生猪而言,染病仔猪可以使用1 g 氨苄西林钠、300 mg 利巴韦林和10 mL穿心莲进行肌肉注射,中猪和大猪同样需要使用这3 种药物,只需要根据病猪的体重合理调整药物用量,药物需要每天进行1 次肌肉注射,连续使用3 d。对于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后出现失水过多、饮食废绝的仔猪可以选择2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肌酐和维生素B6等进行混合腹腔注射,这种治疗方式需要使用到生猪进食为止。在实际的治疗环节中,只需要根据仔猪、中猪和大猪的不同体重进行2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肌酐和维生素B6使用数量调整即可。
出于对有效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以及蔓延的考虑,需要养殖场的管理人员认真落实猪舍的卫生以及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内的温暖干燥以及清洁卫生,针对猪舍和食槽需要每天使用碘类的消毒剂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对于生长育成的生猪而言,每周2 次以上带猪消毒,并且消毒的时间最好选在中午温度相对较高的环境条件下。一般而言,常用的猪舍消毒剂包括0.1%除菌净、10%漂白粉和2%烧碱溶液。同时,养殖人员需要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强化对于猪群行动以及进食等方面仔细观察,针对出现异常的生猪及时进行隔离。在生猪饲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并及时补充抗应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尤其是对处于哺乳期的仔猪而言,需要保障刚出生的仔猪吃足初次母乳,进一步提高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抵抗力,同时在生猪成长的各个阶段中需要添加合理数量的免疫增强剂。
冬季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需要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完善猪舍的防寒措施。对处于哺乳期的仔猪而言,需要将之放置在温度可控的保育舍内进行生活,维持外界环境的适宜性,对于其他成猪的猪舍则可以采取防风保温的措施。母猪的分娩舍同样需要落实保温工作,尤其是在春季日夜温差相对较大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落实防寒保暖措施。养殖场管理人员需要在怀孕母猪产前45 d 和15 d,分别将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14 mL 每头的剂量在后海穴进行注射,确保怀孕母猪能够对这2 种疾病形成足够的免疫力,仔猪可以通过进食母乳获得相应的抗体。
作为我国生猪养殖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尤其是对于哺乳仔猪有着较高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在影响到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有效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需要养殖场管理人员在强化日常管理和生猪行为监管的同时,及时隔离表现异常的生猪,并进行病理学和实验室方面的检查,在确诊之后针对仔猪、中猪和大猪,结合病症的发展状况科学选择药物进行治疗,以此来提高疾病的治疗率以及生猪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