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锋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临沂 276600
猪的腹泻性疾病一直是猪养殖生产中的常见性多发疾病,对生猪的健康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猪的流行性腹泻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感染该病后不仅会降低生猪质量,严重时则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属于多发性疾病,尤其在春冬等温度变化大的季节容易出现大规模暴发,有一定的传染性,死亡率较高,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引发大规模腹泻疾病。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该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 组成的α-冠状病毒,外表成球形,核酸全长28 kb,直径在130 nm左右,有囊膜,囊膜外覆花瓣状的纤突结构,病毒不耐高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1],一般在37 ℃以上暴露一段时间,借助酸性或者碱性的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该病毒。
该病主要是通过带病猪传播,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感染,病猪的分泌物以及粪便等排泄物可污染使用器具、饲料、饮水和饲舍环境等,致使其他健康猪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经猪口腔和呼吸道感染后,可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细胞损伤和肠绒毛的萎缩、脱落。该病的感染范围广泛,多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均有感染的可能,一旦感染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母猪的发病率为15%~90%。该病的传播速度很快,一旦出现患猪后,30 d 左右即可使整个猪群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并呈地方流行性。不同途径、不同年龄感染的病猪潜伏期也不相同,初生仔猪潜伏期短,仅24~36 h,自然感染的病猪潜伏期要比经粪口感染的长。
感染该病后患猪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且多呈灰、黄色粪便并伴有恶臭气味,体温稍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因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影响,常会有脱水症状和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可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患病猪的年龄越小,病症越严重,1周龄的仔猪感染后会出现严重腹泻,发病后3~4 d即脱水死亡,死亡率可达50%~90%。成年猪感染后4~6 d 会出现水样腹泻,伴有厌食、呕吐等症状。育肥猪和母猪感染后症状较轻,1 周左右可恢复正常,死亡率在1%~3%,但愈后仍有发育不良。育肥猪和母猪感染该病后也应引起高度注意,及时隔离治疗,防止传播给其他猪群,导致疫情大规模暴发。
对发病猪进行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于小肠,表现为小肠绒毛的萎缩,肠道的肠壁变薄,在小肠上可见有大量的出血点。有的病猪在小肠内部有大量黄色或淡黄色的液体充盈,肠壁水肿。
根据腹泻、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可做初步判断,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肠道病变严重,肠管膨胀,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做肠道病理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肠绒毛萎缩变短,肠绒毛与肠腺的比值由7∶1 降低至3∶1[2]。
实验室通常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核酸、蛋白质和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检测,这类诊断方法较为精准。
分子生物学诊断简单快速,通过不断地完善、优化可以精确地检测出病毒。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为PCR 方法。应用PCR 方法可以准确地对病原的核酸中的保守序列进行扩增,可以准确地进行本病的诊断,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本方法对试验仪器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临床上不适宜应用。
免疫学诊断包括免疫荧光法、ELISA 法、胶体金抗体检测方法和免疫电镜法等,通过对该病毒进行中和试验,比较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
1)消杀。应对饲舍、饲槽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完善本场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消毒要做到全面和彻底,消毒液要定期更换,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类的消毒液导致消毒效果不理想。进出车辆以及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才能进入养殖区。车辆采取通过大门口的消毒池对轮胎消毒,而后应用喷洒消毒的方式对车身及驾驶室等处进行消毒。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在养殖场外设立消杀通道,对将要进入养殖场的车辆进行全面消毒。而进入养殖区的人员需要通过消毒室,在其中应用紫外线消毒的方式进行消毒,也可以通过应用喷淋消毒的方式进行消毒,消毒后要更换衣物,才可以进入养殖区。
2)饲料。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生猪的营养需求搭配饲料日粮,提升日粮的营养水平,尤其是要在日粮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者中草药添加剂等,提高猪群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猪群的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时,必然导致猪体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引起猪发生营养代谢病,这时猪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还要注意给猪群提供的饲料的质量,尤其是在饲料中不能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甚至饲料自身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一旦猪采食到这种饲料,不仅会引起免疫力低下,严重时还会导致猪群出现霉菌中毒的情况,这样也容易出现继发感染。
3)引种。养殖场应尽量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入病原菌。如果确实需要进行引种的,应提前做好防疫调查与跟踪工作,选择好合适的引种区域,并在引种区对所引进的动物进行检疫,合格后方可引进,当引进的猪进入养殖场后,需要进行15 d 以上隔离饲养,无疾病出现方可进行混群饲养。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避免所引猪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的情况。
4)温湿度。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控制,尤其是对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使其能够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这样不仅有利于其生长发育,还可以减少由于应激而造成的猪群免疫力下降的情况。环境控制不仅要对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还要对舍内的空气质量予以控制。尤其是在不同的季节或者天气突变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舍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5)接种疫苗。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养殖人员应根据本场内实际养殖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接种工作。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甲醛型氧化铝灭活苗,接种后保护率可达85%以上,接种后2 周可进行抗体水平的监测,确保免疫的效果。在疫苗接种前要预先做好工作,尤其是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工作,以避免因运输和保存不当造成疫苗失效,这样接种后不仅造成人力的浪费,还会影响猪群免疫力的建立,使得猪群受到病原的威胁。而且疫苗在使用时要注意正确的免疫接种途径,防止不正确的接种影响免疫效果。
在猪场一旦出现疑似发病猪,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诊断,避免病猪在猪舍内造成病原的传播。确诊后的病猪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应结合患猪的发育状况与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如对育肥猪的治疗可选用10 mL的氧氟沙星和5 g 头孢噻吩等抗生素每天进行2次肌肉注射,连用2 d。若患猪出现严重腹泻和呕吐还应及时补液,使用5%葡萄糖溶液进行注射,并辅以止泻的药物。对于年龄较小的幼龄猪则可使用康复血清治疗,提取腹泻超过10 d 的母猪血清,经过56 ℃的高温加热灭活,混以恩诺沙星喂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