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田
河北省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石家庄 050000
在池塘养鱼过程中,饲料的投入占据了大部分的养殖成本,而投入的饲料仅有2 成左右被鱼体吸收和利用,大部分饲料被浪费,并和鱼类的粪便及其他代谢物一起污染水体。因此,如何提高池塘养鱼的饲料利用率以降低养殖成本,就成为提高池塘养鱼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
具有优良性质的鱼苗,不仅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好,而且生长的速度也比一般的鱼苗快,故精品鱼苗的饲料利用率好。根据这个理论,建议养殖户在池塘养鱼的时候选用精品鱼苗,选用遗传状态良好、体质健壮、没有病、没有伤的鱼苗。做到适时放养,一般在水温达到8 ℃的时候放养,以利于春季初期鱼类的快速生长。鱼苗放养时,要根据鱼塘的条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来合理决定鱼苗放养的密度和各种鱼苗的搭配比例,实行多品种、多样性的养殖。一次性把需要的鱼苗放足、放够,避免因为放养的数量不足导致投入的饲料量偏大,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从而造成饲料浪费。此外,要以食用颗粒饲料的优质鱼苗为主体鱼类,放养的规格要尽量一致,并搭配其他辅助鱼苗,这样可以根据主体鱼的营养需求进行饲料投喂,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1]。
饲料品质的好坏是池塘养鱼饲料利用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饲料品质是受生产企业饲料原料的质量、配方、加工工艺等直接影响的,好的饲料是根据不同鱼类在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按照专业配方配制而成的,只有饲料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膳食纤维和各种维生素均衡搭配,才能得到好的饲养效果,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如果投喂的饲料缺乏其中的一种或是某种营养元素,就会造成鱼体的营养不均衡,甚至破坏鱼体的正常代谢,从而影响鱼体的正常发育,使饲料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应该根据鱼体的不同生长阶段,确定鱼体的营养需求,从而选择相应的饲料。应该选择优质的颗粒饲料,因为颗粒饲料对水体的污染较小,减少水体污染对鱼类的影响,使鱼体减少生病的风险,从而达到合理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2]。
在选用颗粒饲料时,要选择规模大、口碑好的生产企业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安全的饲料,确保有良好的适口性,有利于鱼体的食用和鱼体的生长,减少饲料的损失。饲料颗粒的大小一定要与鱼张嘴吃食时的口径相对应,饲料直径一般是鱼摄食时口径的20%,有利于鱼体摄食,增加饲料利用率,避免造成浪费且污染水体。
在正常投喂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更换饲料品牌,因为不同企业生产饲料配方各不相同,饲料的口感也有很大的区别,而鱼类对饲料的适应期为1 周左右,如果经常更换饲料品牌,肯定会影响鱼体生长,造成饲料利用率降低。若主体鱼苗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投喂新鲜嫩草或活饵,这样既可以减少辅助饲料的用量,又能给鱼苗补充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对鱼的生长大有好处。
饲料投喂量不足会导致鱼体消瘦、生长速度减慢、经济效益低下。过量投喂不仅会导致饲料浪费、污染水体、鱼苗生病几率提高,而且会导致过多饲料进入鱼的肠胃,使鱼体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热量,从而影响鱼体正常生长。可以根据鱼的种类、鱼的重量、池塘水的温度来确定投喂量进行精准投喂。同时认真观察天气,根据天气、水质、温度、鱼的品种,来分辨鱼的食欲是否旺盛,食欲旺盛可以适当多投喂,反之则少投。投喂饲料应遵守“七分饱”的原则,即每次投喂的饲料量应控制在鱼苗总体食用量的70%左右。
池塘养鱼通常采取训练鱼上浮集中摄食的投喂方法。鱼苗放养后,当池塘的水温达到10 ℃以上时就应抓紧进行训练,开始可以使用少量的饲料一点一点地将鱼苗引诱至投喂区域进行投喂,大约1~2 周就可以训练成功。投喂的时候要坚持定时、定量、定位的原则,不能因饥一餐饱一顿而使鱼体对饲料的摄入量不均匀,从而影响鱼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机器固定投喂和手动投喂的效果比较理想,手动投喂可以很好地把握饲料的覆盖面积,根据鱼体在不同天气不同温度下的状态来适当增加或者减少投喂量,从而能很好地把握饲料量;用料斗投喂,料斗覆盖面积比较小,易导致鱼群相互拥挤,摄食不均匀,影响鱼体正常生长。
饲料保管工作的好坏会对池塘鱼类饲料的利用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鱼饲料保管不好会发霉,不仅影响饲料的应用价值,还会导致池塘中的鱼类中毒或产生消化道疾病,因此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饲料的保管工作。具体来说,养殖人员在购置饲料前要建立专门的饲料仓库,用以保证饲料的保管质量。还要对饲料购置量进行控制,避免饲料过多、库存时间过长而变质,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保管饲料过程中,要注意仓库的通风、透光、透气以及防潮等。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饲料保管工作管理制度,定期对储存的饲料的质量进行检验,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变质的饲料,以确保池塘中鱼类所食饲料的安全,在促进鱼类健康生长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池塘鱼类饲料的利用率和池塘养鱼的经济效益。
池塘作为鱼群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其水质环境对鱼群的质量有重要作用。水质环境中对鱼群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就是溶氧量的高低,当溶氧量较高时,鱼群的摄食、消化和吸收等功能会得到良好的发挥,相应地就会提高池塘养鱼的饲料利用率,因此要从提高池塘水的溶氧量入手,对现有的池塘水质进行改善。
依据水质环境的循环发展原理,在水体越大的情况下,水质环境自身的调节作用也就越强,水质环境的质量也就越高。在利用池塘进行鱼类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在鱼类生长旺季通过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开动增氧机,应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来对池塘中的水质进行调节,以便能够达到增加池塘水质环境溶氧量的目的。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水温和水质这2 种环境因子对池塘鱼类饲料利用率产生的影响。当池塘中的水温能够保持在适温状态下时,池塘中的水温越接近适温,水中的溶氧量就会越大,相应的鱼群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饲料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能够提高池塘水质环境中的增氧量,需要注重对水温和水质的调节。在确保池塘中的水质环境能够具有较高溶氧量的同时,也要让池水能够维持30 cm左右的透明度,以便能够为鱼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从而提高池塘鱼类的饲料利用率。
当池塘中的鱼类患病时,很容易影响鱼类的摄食量和健康,相应的池塘鱼类养殖也很难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在开展池塘鱼病防治工作时,首先要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及时杀死并处理掉病原体以及各种野杂鱼。其次要及时清理池塘中淤泥,避免各种病原体在淤泥中滋生和繁殖。再次在放养鱼种之前,要对鱼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避免因鱼种带菌入池给整个鱼群的健康生长造成影响。对有伤口的鱼种要及时对其伤口进行消毒处理。此外要及时向池塘中加注新水,提高溶氧量,提高鱼种抵抗力,还要定期向池塘水体中泼洒生石灰和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的同时,也能够对水质环境进行一定的调整。在鱼类容易发病的季节,要提高对鱼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向池塘中投喂药性饵料,及时预防各种病菌对池塘中鱼群的健康造成影响,确保鱼类能够正常摄食,避免饲料浪费,从而提高池塘鱼类饲料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