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党校教育的多维路径
——以门源县为例

2022-11-27 10:20巴银琴
攀登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校党员干部红色

巴银琴

(中共门源县委党校,青海 海北 81039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党校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载体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建设活动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相关活动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构筑起了一个个精神路标,铸就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使红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对党的各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升华,党成立之后形成的各种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共同构成丰富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分为物质性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性(或者精神性)红色文化。物质性红色文化,如烈士陵园、纪念碑、战斗遗址、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博物馆等,非物质性(或者精神性)红色文化,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他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给人以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激励、思想的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不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蓄积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校作为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平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时,如何充分运用好红色文化这座“富矿”,在党员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强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是应该深入思考并加以实践的问题。

二、党校在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以门源县为例,红色文化正逐步深入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方面面的同时,存在下列问题。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限导致党校红色教学资源的转化受限

相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地区,门源县红色文化资源无论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数量有限。从目前的挖掘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照壁山革命烈士陵园、旱台民兵连连史馆、香卡村感恩教育基地。一方面,由于1949年9月门源县解放前后,全县一穷二白,能留存的带有历史文化符号的老建筑极少,红色文化遗迹更少,加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缺乏保护意识,一些红色文化遗迹被毁坏。而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历史文物和景观资源有所不同,其背后有着党的思想、精神、作风、传统的提炼和升华,“真”是其重要的特征,要依靠红色文化还原历史的真实脉络,无法像通过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传说附会打造出一个景点,来造出一个红色遗迹。另一方面,党在门源的历史正在系统整理之中,使党校深入总结党领导门源各族人民在门源大地上开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奋斗历史,并充分运用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还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党校在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中,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二)党校利用红色文化场馆开展的现场教育形式单一

以党员干部在照壁山革命烈士陵园、旱台民兵连连史馆接受教育而言,总体呈现出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的情况,比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到照壁山革命烈士陵园接受教育,大多采取重温入党誓词、进献花篮、扫墓、讲解员讲解等形式,让学员感受红色文化,存在参观就是教育、解说就是教学的现象。而通过邀请事件亲历者,如邀请相对熟悉情况的老干部讲亲身经历,使学员融入历史,进而感受历史的较少,使红色革命教育很大程度成为参观式教育、理论讲解式教育,使红色文化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融入性不够、传递的深刻性不足,学员能够激动一阵子,但能铭记一辈子的少,接受教育培训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效果不明显。

(三)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形成系列“文化链”,难以发挥合力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主要集中在有重要影响的、较大的历史事件上,注重把党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讲解清楚,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挖掘不够深入,使红色教育历史脉络清晰而细节模糊,以“小切口”反映大事件上做得不够到位。另一方面,从思想上把红色文化教学理解为用“正能量”开展的正面教育,认为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为国为民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先进楷模舍小家顾大家、为人民服务,才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忽视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的警示性“负能量”,警示性“负能量”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不同程度忽视了那些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而事实上在警示教育基地开展的警示教育,通过反面案例,使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上自警自省自励,向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和先进楷模学习,使红色基因更加融入血脉。

(四)红色文化资源与现实教育培训的时效性难以打通

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工作,就是要以史为鉴,促进发展。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就历史说历史,就红色文化讲红色文化,对历史的时间价值论述不够,讲课内容虽然与当下发展有联系,但联系不够紧密,深入论史而浅显说今,在以史鉴今上做得不够,特别是结合县情发展实际,如何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营养上讨论较少,学员虽听得多,而真正入心入脑却不够。尽管能够使学员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却在如何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新生活方面思悟不够,从而影响教学目的和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党校教育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必须充分重视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积极探索党校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路径方法,使红色资源进课堂,进党员干部的头脑,让党校成为传承发展优秀红色文化的精神高地。

(一)深度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意义,为新形势下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虽然门源县挖掘的红色文化资源较少,但这不代表门源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少、党校教育培训红色文化的方法少。一方面,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大红色文化遗存挖掘保护力度,特别是结合编写《中国共产党门源回族自治县历史》,组织党史研究工作者征集发掘史料图片,积极采访老红军后代及老干部,挖掘他们从事革命和建设活动的笔记、照片、回忆录等,做好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解锁“红色基因密码”,使本地红色文化生动鲜活起来,最大限度维护物态红色文化资源厚重的历史感,杜绝“人工色素”,使现有的物态红色文化遗存不断丰富,最大限度激活土生土长的红色记忆,使本地红色资源真正“红”起来。另一方面,继续深度发掘照壁山烈士陵园、旱台民兵连等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突出各自的特色,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使其红色文化内涵更加全面、内容更加立体,成为有深度、有新意的党性教育资源,提升其向课堂转化的效果,让县内党员干部的培训学习更有代入感,打造高质量的党校党性教育阵地。与此同时,主动“走出去”,让党员干部到省内和省外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基地接受培训,体验红色文化特色,形成县内基地为主、辐射县外的培训模式。

(二)有效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形式

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应当进一步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党校教师应针对学员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呈现红色文化。

一是改变传统讲授理论“灌输式”的做法,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载体,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门源县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情景党课就是一个创新的成功做法,可以以微党课的形式开展情景模拟式教学,向学员提供微党课主题,让学员自编自演,使每位学员都成为党的故事的“主讲人”,增强党性教育教学的体验性和现实感,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请亲历者现身说教,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更加贴近当地历史发展轨迹,实现党性教育既有理论指导上的“接天线”,又有具体教学操作上的“接地气”。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少一些抽象道理、空泛说教,多一些生动事例,红色文化才能更加感人。以讲党史小故事的方式打开了解党史的窗户和大门,比如通过阅读红色家书的方式讲述党的故事,让学员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家书背后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的平凡和伟大,如通过讲述《半条棉被》《真理的味道》《朱德的扁担》等党史故事,感受共产党员坚定不移的初心和使命,明白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学员从内心激发情感认同,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二是针对照壁山革命烈士陵园、旱台民兵连连史馆,进一步优化陈展设计、充实陈展内容,不断强化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并逐步运用“声、光、电、影”等科技手段进行呈现,让党员干部体验“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感觉,进而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着力提升红色文化基地服务水平,打造激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

三是充分利用清明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家公祭日等,带领学员通过实地参观体验红色文化,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入眼入脑入心,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奋发自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多元方式讲好党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讲好党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既需要党校教师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也需要做好“外围”工作。比如,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党章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名言警句,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故事树、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铁艺等形式展现出来,体现党校红色文化风采,在党校内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让学员走进党校就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在教学手册中整编红色文化资源资料,充分展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既能体现党校姓党,也能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党性教育。同时,红色文化教育在借助实体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既要借助微信公众号主动向党员干部推送党史知识,也要借助学习强国App以及各种互联网资源,拓宽学员学习渠道,满足学员学习需求,促进红色文化由浅入深地传递,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最大供给。

(四)融入当下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效果

联系国内外发展形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联系当地发展实际,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的角度,从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角度等,把运用历史经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着力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既能走进历史了解峥嵘岁月,又能走出历史照见未来。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从而让古今对话,加深党员干部的感受体会,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目的。加大多方面教育内容的开发,如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纵深推进,强化警示教育,通过反面典型的警示警醒,提醒党员干部时刻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做到不逾矩不逾规,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主体班次教学内容中,结合唱革命红歌、观红色故事影视作品、看红色事迹书刊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红色基因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了解和掌握革命先辈事迹,引导党员干部规范道德品行,切实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充分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利用短视频传播快、受众广等特点,制作出反映当地红色文化历史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形式多样的素材,避免红色文化内容资料躺在纸面上,确保红色文化宣传内容吸引人、鼓舞人。同时,不断强化党校教师自身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对国情省情县情的把握,提高授课综合素质,营造富有生气活力的课堂氛围,充分的把红色文化特别是本地红色文化,带着自己的感情运用到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授课,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红色文化所对应的岁月和人物,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为了建设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革命前辈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显,正确对待自己、对待组织、对待群众的优秀品格,增强教学效果。党校也要注重考虑学员需求,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党员干部特点,针对不同学制、不同班次开展相应的红色文化教育,比如对党员领导多讲担当奉献、忠诚为民的优良传统,对年轻党员强调潜移默化的养成和个性主体的发挥,并深化“课堂讲授学+基地实地学”模式,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引导学员真感受、真触动,达到“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教育学习效果,使红色文化真正在党员干部心上打上烙印。

猜你喜欢
党校党员干部红色
党员干部新书架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红色是什么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红色在哪里?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党校人的忠诚
追忆红色浪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