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亚文化重要论述研究

2022-11-27 10:20靳艳娥李晓娟
攀登 2022年2期
关键词:南亚共同体印度

陈 玮 靳艳娥 李晓娟

(1.2.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3.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区域,南亚区域内的国家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等。南亚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重要的宗教发源地,佛教、印度教等均发源于此。同时,南亚受到民族纷争、领土争端、宗教矛盾等内部因素和大国势力角逐博弈的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安全格局异常复杂。面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地缘政治的大变革,南亚与中国日益成为命运相连、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亚文化重要论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必然

(一)新中国与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实践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姿态。一方面在国家内部肃清帝国主义势力,另一方面旨在与其他国家建立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和平共处的全新外交关系。这种国际上的平等姿态是通过中国革命的胜利赢得的,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更是得到了一大批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其中就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一些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南亚国家。印度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次年4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这一时期,印度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涉及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在诸多涉华问题上采取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进一步增强了中印的政治互信。1950年1月4日,巴基斯坦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5月21日与中国正式建交。巴基斯坦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伊斯兰国家,也是第三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双方保持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为日后中巴友谊的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957年2月7日,中国与斯里兰卡建交。1955年8月1日,中国与尼泊尔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积极进行对外援助,在签订对外援助协定中明确表示不附加任何条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经济,这种对外援助的政策使得一批国家受益。1956年10月,中尼双方签订经济技术援助协议,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中国坚持务实而灵活的外交方针,解决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睦邻外交的积极实践为中国与南亚及其他周边国家创造和发展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质是新兴国家不断崛起,而传统西方大国的相对影响力下降。因此,需要全面看待和理解国际力量趋势变化调整对我国外交实践的意义和影响。首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上是一个以世界经济变化为基础的国际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局。它意味着国际权力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兴经济力量对于权力格局的塑造作用、影响力更加明显。其次,文明的交往模式呈现出百年之变,国际社会中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争斗角逐,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转折趋势。再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及世界经济产生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既有国际秩序难以为继,大国关系继续分化重组,全球治理面临空前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聚焦到南亚,从2011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美国联手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结成印太体系,遏制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区域不断扩展的影响力,抵制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推进和发展,造成地区体系间的竞争与对抗日益激烈,加剧了大变局的变化速率,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价值指向和实践方案。

(三)新时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互动趋势

中国在与南亚国家的交往中尽管存在分歧、矛盾,但主流特征是和平友好的。新时代,在南亚复杂的安全格局以及域外力量的影响下,中国与南亚国家互动交流的复杂性特征明显。一方面,消极的阻碍因素较多。美印日益接近,中印边界的军事对峙持续,莫迪政府采取一系列动作推动中印经贸“脱钩”,两国关系跌入1988年正常化以来最低谷。另一方面,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务实合作不断加深,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体系日益紧密,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经贸发展方面的合作取得实效。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巴两国全方位合作,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巴基斯坦等国的能源供给和交通状况。总之,尽管受到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但有前期务实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与南亚国家将继续坚持睦邻友好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巩固各领域的互利合作,促进各方经济发展、造福域内各国人民。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亚文化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南亚三国行,开启中国与南亚关系新篇章。出访期间,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中国对印度以及南亚政策的演讲,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在坚持睦邻友好的原则的同时,更加重视在整体上同南亚国家发展利益共同体,强调中国与南亚文化互通、文明互鉴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一)中国和南亚传统文化理念是契合相通的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南亚国家都拥有悠久历史,都崇尚向善友爱、包容互鉴、和谐共生。作为亚洲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愿同南亚国家加强文明对话,共同传播东方智慧,弘扬亚洲价值。中国和印度的交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公元67年开始,印度高僧将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高僧大德将以佛教为主的印度文化带回中国开启了中印文明互鉴的历史篇章。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等,印度的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制糖技术等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互通有无。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印两国人民有着相似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理,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都崇尚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强调身心灵的协调。随着佛教东传,阿育吠陀医学也传播到中国并对藏医学和传统中医草药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相互交往中向善友爱、包容互鉴、和谐共生是中印文化交往的共同理念,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佛教文化为纽带沟通了中国和南亚的古代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佛兴西方,法流东国。佛教自公元前6至前5世纪由佛陀创立于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从文字可考的历史中,东汉永平十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译经著说,翻译二十四章经,汉明帝敕建白马寺,成为佛教在中国的祖庭。此后,中印两国高僧通过陆路与海路往返于中国汉地与南亚之间,使得佛教交流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一笔。公元627年玄奘自长安出发,沿着丝绸古道进入印度境内,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开启了汉传佛教“新译”时代。藏传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公元743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迎请印度那烂陀寺大德寂护进藏弘扬佛法。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莲花生大师陆续邀请了108位外籍班智达入藏译经,培养了噶瓦白则、焦若鲁坚赞、祥也协德三译师及马仁钦却、涅赤桑阳顿、努桑杰也协等杰出的翻译家。创建了青浦、也巴、齐沃热三大道场,藏区出现了第一批僧侣,史称“七觉士”,为此后的藏传佛教发展和弘扬奠定了基础。9世纪,印度高僧阿底峡入藏受到藏地各派僧众的欢迎,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更是与阿底峡形成师徒关系。在阿底峡留居卫藏的9年中,仲敦巴一边虔心侍奉,一边完成了阿底峡所著《菩提道炬论》的解说工作,并将这些用简洁明了的问答式对话记录下来,形成《噶当语录》。藏传佛教教派中支系最多的噶举派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据藏文史料记载,噶举派法脉传承自帝洛巴·喜饶桑波始,后那若巴由其处获得尊胜及共同成就,将此传承带入西藏的为玛尔巴大译师,开启了噶举派四大法脉传承。藏传佛教其他流派僧众与印度僧众的交流同样密切。由佛教开启的数千年佛缘,成为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历史纽带。

(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南亚国家经贸发展

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时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我们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丝绸之路”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随着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后来这条路线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成为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西亚、北非、南欧等地相互交往的通道。公元9至11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向南方转移以及阿拉伯国家兴起,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荣。郑和下西洋曾两度到达马尔代夫,马累国家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地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和钱币,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南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贸往来,“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合作内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部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斯里兰卡是重要节点,也是倡议中连接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地中海的重要海上交通枢纽。尼泊尔是振兴中国西藏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中尼印经济走廊”构想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马尔代夫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纵观古今,中国和南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双方经贸长足发展。

(四)中国和南亚国家有着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共同经历

近代以来,中国和南亚各国同样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殖民,都有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经历。在18世纪到20世纪的200年间印度被英国的殖民者占领统治,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国家主权丧失,民族自主性被践踏,长期受到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财力和物资的重要供应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人民走向了追求自由的道路,民族独立运动在印度大规模展开,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次日,印度宣布独立,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对印度的国家发展和世界被压迫民族独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不畏牺牲,最终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中国人民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上中国与印度相互支持,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时深情回忆,近代以来,中印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彼此同情、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了亚洲的觉醒。印度为中国反对鸦片斗争呼号,中国为印度独立运动鼓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杰出代表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对他的高尚品德永记在心。二战期间,同盟国在中印两国之间开通了著名的“驼峰航线”,为抗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传为两国交往的佳话。

(五)中国愿与南亚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

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部署;从“共筑亚太梦想”的呼吁,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命运共同体的不断阐释,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首先,中国与印度等南亚国家,同属环喜马拉雅地缘圈国家,有着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互联互通的地理基础。其次,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同属东方文明,两种文明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为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次,中国与众多南亚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面临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担负着复兴民族和国家的相同历史使命。同时,国际社会的各种威胁矛盾、霸权主义的欺凌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地区的共同利益。因此,唯有携手共进构建命运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互助互扶,更好地维护中国与南亚在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发展中的共同利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使得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周边、由各国人民共享区域和平与发展的成果。推动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方面我们应努力形成阐释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大力宣传中国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蕴,同时以经济走廊为抓手,扎实推进双边与多边合作。另一方面,要坚持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武汉会晤达成的共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找准中印两国在地区以及全球的发展定位,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切实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发展友好关系,为更好推进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条件。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亚文化重要论述在南亚的实践与思考

(一)积极推进国家战略对接,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实现国家的战略对接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信息联通更加密切,国家发展体制积极对接。旨在加强中国与巴基斯坦各领域合作交流的中巴经济走廊,在实现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该项目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从基础合作更多地转向与巴基斯坦社会发展相关的合作。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与“金色孟加拉梦想”国家战略以及斯里兰卡的“繁荣与辉煌愿景”国家战略也在积极的对接过程中,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支撑。实施过程中,中国与南亚通过构建多层次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力度,通过包括开展多方合作、文化交流、语言翻译、人才互通等方式,推动文化贸易的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双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相互交往不断加深,国家与国家间的利益、安危、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实,因此,为了更好地在这样一个人类交往前所未有加深的时代维护本国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必须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发展、合作共赢。

(二)重视历史交往复杂因素,不断扩大贸易规模

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经贸往来呈快速发展的势头,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中印两国贸易潜力巨大,经济互补性很强,可以看到经贸合作正面溢出效应正在显现。当前,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形式多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参与建设的南亚国家通过推动市场的扩大开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贸易结构、培育贸易增长点等多种方式促进双方的贸易发展。但必须看到国际反华势力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曲解和污蔑始终存在。倡议在南亚也遇到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一方面,中印政治互信不足直接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时至今日印度还没有正式表态支持。另一方面,印度对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合作心存芥蒂,持有敌意和反对情绪。面对南亚国家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我们既要正确看待在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复杂严峻的挑战,也要通过深化国家间的对话交流机制,增强政治互信,促进民心相通,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互利共赢,使得“一带一路”在南亚真正造福人民、惠及世界,实现互利共赢。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强互联互通

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同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投资、贸易、金融、科技、人文、民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的重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优先领域,尤其表现在交通设施和港口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中。根据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一期项目于2017年完成,二期升级改造项目于2019年举行了竣工通车仪式,该项目的建成通车,为改善巴基斯坦交通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019年,中尼签署《过境运输协定的议定书》,推动了中国与尼泊尔边境地区的交通建设。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口城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并获得特许经营权。基础设施是中国与南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是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因此,加强互联互通,推进我国与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合作,有利于推动我国实施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四)以人文交流为契机,不断加深民心沟通

追溯历史人文交流是中国与南亚交往的重要方式,聚焦当下人文交流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2018年12月,中印两国共同主持了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印人文交流,并就当下合作交流达成共识。中印双方同意将文物保护、教育合作、语言教学、旅游合作、青年互访、体育交流、媒体交流、学术交流等8个领域确定为下一阶段人文交流重点合作方向。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落地,南亚国家来华的留学生人数屡创新高。首先,中国与印度同属东方文明,曾长期处于古代人类文明的顶峰,“四大发明”等文明成果,为人类的近现代文明的启蒙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国与印度因古老文明的继承与延续有着相似的传统思维与价值特征。包括主张天人合一、和合文化为特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是本质一致的。再次,中国与印度等南亚国家都有着近代饱受压迫与剥削的相同历史遭遇,更有着相互支持声援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实践。因此,充分利用中国与南亚的优势文化资源拓展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加深民心沟通在当前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南亚共同体印度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如果可以去印度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南亚》教学设计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