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路径指向

2022-11-27 10:20张师平
攀登 2022年2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协商

张师平

(1.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练为“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智慧”的政治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从制度机理角度分析,党的领导、党派参与、多党合作、协商民主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领域制度优势的深刻意蕴。在认清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优势及其实践价值的同时,应高度关注制度优势的能动转化问题,通过创设和优化一些基本条件促使新型政党制度的静态化制度优势精准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动态化实践效能。为此,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方面,必须切实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治国的能力;在坚持党派参与制度优势方面,必须不断强化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在坚持多党合作制度优势方面,必须着力完善政党协同合作治理国家的机制;在坚持协商民主制度优势方面,必须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以此进一步强化并充分释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治理潜力和强大动能,进而不断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

一、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治理国家的能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党的领导”列为我们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而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之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与顶层设计,“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3]。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4]。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下进行,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序推进各项国家治理任务。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毫无疑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中,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和核心地位,担负坚持、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制的崇高使命和“首要责任”,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运行、未来发展等起到关键的定向作用,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失去了“主心骨”,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乃至误入歧途。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此,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推动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要切实发挥出党的领导关键优势,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党领导多党合作治国的能力。

第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切实树立起多党合作治国的理念。多党合作治国深深植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与发展的逻辑机理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阐明“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5]。以此联合民主党派开展革命,坚决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致力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协商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启执政条件下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各项任务。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国家层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以及全体党员对多党合作治国优势有清醒的认识,成为全党的共识,在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上真正体现多党合作治国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切实贯彻实施。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坚守多党合作治国理念的同时,还需切实改进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6]。这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治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多党合作治国的时代要求和阶段性特征,加强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强化对其政治方向的引领,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为民主党派充分履行国家治理职能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工作中不断完善党的领导,着力健全和优化相关工作机制,做好决策前的协商、过程中的监督和实施后的评估等工作,并通过加大巡查考核力度,不断激励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有效执行中央有关多党合作的制度和规定,以期实现多党合作治理的良性发展,提升合作治理成效。

二、坚持党派参与:不断强化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

政党是联结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在平衡党、国家和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国家政权一般都由政党执掌和运行。诚如毛泽东所言:“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7]现实中,政党与国家治理的密切互动决定了政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核心,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中枢地位。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架构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执政党,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同样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中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过程,就是参与国家治理,与执政党同心协力推进国家治理的过程。

“民主党派一头连接着党派成员、所联系群众及其他社会民众,另一头连接着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及国家政权机关”[8],它在参与国家治理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民主党派广泛汇聚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人士,加之作为参政党的独特政治地位,相比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而言,离决策层距离更近,已进入整个政治生活的深层。现实中,民主党派已然成为执政党和政府开展国家治理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通过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9]为此,坚持民主党派的独特优势,对促进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而要切实发挥出党派参与的优势,必须不断强化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从而不断提升参与能力。

第一,各民主党派要增强政党意识和责任意识。“责任作为政治的中轴在于政治的运作需要依靠责任来实现,责任是政治生活中制度化的行为方式”[10],只有责任在肩,才会有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主党派要切实秉承参政为民、参政兴国的理念,始终坚守合作初心、心怀“国之大者”,要“继续担当起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政治责任”[11]。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添助力、减阻力、聚合力,同共产党一道共同把国家治理好。同时,也要用好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各民主党派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统一战线历史、人民政协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12]。加深对新型政党制度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的认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第二,提升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的能力和素质。能力是发挥作用之本。林尚立认为:“国家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治理的主体,伴随基础制度建设和成长的一定是各治理主体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13]。当前,建设履职有力的参政党,突出体现在民主党派要敢于和善于“唱对台戏”,而不是避重就轻,更不能有意绕开。毛泽东设计我国政党制度主要就是为了“互相监督”,“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1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参政党一个重要职责是让执政党听到各方面声音,特别是批评的意见。”[15]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民主监督,能很好起到及时纠正失误,避免更大错误的功效,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源于民主党派强烈的责任意识,也离不开各级民主党派组织和干部能力素养的提升。为此,要把提升党派干部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培养、选拔、使用、监管、激励等一整套机制,促进民主党派履职尽责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坚持多党合作:着力完善政党协同合作治理国家的机制

恩格斯晚年提出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历史结果与人的活动关系的“历史合力论”,强调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即各种社会要素交互作用产生的“合力”推动着历史不断发展。现代国家治理亦是如此,需要有这样的“合力”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很大程度在于治理主体间的有机互动,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等在内的各方主体同心同德、同向发力。换言之,国家治理是新型政党制度中多党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科学制度结构,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共产党的诤友和益友。这一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有效防止出现西方国家“为了反对而反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党政治,而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效能,“实际体现的是党的统一领导与党派合作有机耦合的新型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结构是互助合作型的,不存在彼此利益的冲突和对抗”[16]。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从而更广泛地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共识和磅礴合力,集中力量谋大事、办大事、成大事;“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17],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规划,保持政策长期稳定,并能一以贯之地实施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建改革发展之言、做富民惠民之事、聚同心同行之力,展示了胸怀大局、参政为民的使命担当,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优秀品质,主动服务、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充分彰显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18]为此,重视发挥多党合作的显著优势和独特作用,有助于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而要真正做到坚持多党合作,必须着力完善政党协同合作治理国家的机制,增强多党合作的协同力量。

第一,建立健全开放包容的党际合作互动互联机制。实现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协同合作,有效规避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党合作互动关系不畅或者受阻的情况,保障“充分”的合作,有赖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序合作。为此,必须着力建立健全党际合作互动互联机制。一是明晰党际合作中各主体的职能和责任,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坚持党际合作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型的友党关系。同时,重视发挥参政党的职能作用,并加强参政党的履职能力建设。二是通过完善协商议题遴选机制、协商过程交流机制、协商成果采用和反馈机制等,进一步健全政党协商的制度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19]

第二,优化新型政党制度与其他制度体系的联系、衔接与融合。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要实现政党协同治理,除了健全制度本身内蕴的党际合作互动机制外,还需进一步解决“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其他制度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融合”[20]的问题,从而使多党合作有效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为政党协同合作治理国家构建有效载体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各种关系,包括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参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领导党、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等,处理好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新型政党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基本政治制度的关系,从而以政党政治科学化集聚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效能。二是根据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完善民主党派参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基层协商等的制度规则,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以外的其他协商渠道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强化多党合作的协商治理功能。

四、坚持协商民主: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治理的所有实践举措最终都以实现人民利益和促进国家发展为价值旨归。诚如《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所指出的,“在中国,国家各项制度都是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运转的。”[21]现代社会是多元发展,国家治理也理应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过程,要通过协商化解治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民主的需求,也越来越凸显了协商民主的重要价值。事实上,协商民主是一种有效的国家治理方式,协商民主的过程是一个凝聚共识、汇聚民智、化解分歧、增强合力的过程,能够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2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中就构建出一套全新的政党政治话语体系——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平衡。”[2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式就是民主协商,现实中新型政党制度在行使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时无不体现着协商民主精神,这是我国特色党际民主的生动体现。正因为如此,新型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协商民主制度与新型政党制度形成配套关系,成为新型政党制度发挥显著优势的亮点”[24]。为此,更加重视新型政党制度内蕴的协商民主显著优势的充分发挥,能够极大地推动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而要切实坚持协商民主,必须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以此营造多党合作治理国家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一,完善人民政协组织平台建设,拓宽民主政治参与渠道。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新型政党制度开展协商议政等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谈到政协的重要作用,费孝通曾指出:“我们有这么一个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信息汇集的中心。正确的决策依靠准确的信息,这是我认为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第一点”[25]。为此,人民政协要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不断促进新型政党制度在协商民主方面优势的有效发挥。主要是不断创新协商形式,加强协商平台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多措并举开发“网上议政厅”“网上议事室”等“互联网+”新载体,保障参与的广泛性、立体性和深度性,以此丰富和拓展民主政治的参与渠道,保障人民民主权益。

第二,优化协商民主制度细则,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成熟并非一劳永逸,制度细则的优化仍需持续推进,而这主要是在专门协商机构定位与职责明晰、协商程序与落实机制固化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同时,新型政党制度中协商民主优势的充分发挥,还与全社会民主政治风气密切相关。为此,除了加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民主建设,提高民主协商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促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和高效外,还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作为支撑。从这一角度而言,持续改良我国的民主政治空气,切实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协商合作、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浓郁社会氛围,这也可以说是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推动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虽日渐成熟,但任何制度或是制度体系都或多或少存有局限和短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展望未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赶考之路上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国家治理机杼万端,国家治理现代化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是面临困难重重的风险危机,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不动摇,推动包括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既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协商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民主党派大调研8 大主题折射中央最关注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