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逸平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一V一V”作为实词性结构具有陈述与指称两大语法功能。述谓式“一V一V”刻画具体动作或状态,是谓词性成分的述谓性用法。指称式“一V一V”具有与部分名词相近的指向外部存在事物整体的功能,是谓词性成分的指称性用法。“述谓”与“指称”两大功能在语义、句法层面具有一定区别,本文仅研究述谓式“一V一V”(后文简称“一V一V”)。
绝大多数“一V一V”的已有研究只涉及其述谓功能,主要归纳其中“V”的准入条件、结构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功能,落脚于结构的核心语义。武伯索在描写“一……一……”结构时,较早涉及“一V一V”的语法意义[1]。该文采取描写“一V一V”的上层结构的视角,虽然具有比此后对“一V一V”的专门研究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将部分“一V一V”归入了“一N一N”,忽略了结构中嵌入两个语义无关动词的情况,不曾细分结构中两个动词论元的复杂情况。詹开第在分析“一V”的语法意义时涉及了“一V一V”结构中表示“对称性承接的复句”这一大重要分类(例如一走一滑、一走一探头)。此外,该文还提及了“一V”的重叠式,认为重叠式“一V一V”表示“一个动作有节奏地重复进行”[2]306-307。此后,对“一V一V”的专门研究多在此基础上主观地选择其中几类进行细化研究,有意或无意地以其中一类的语法、语义特征归纳“一V一V”结构的语法意义和语义机制。殷志平将“一V一V”中的谓词性并列短语(例如一唱一和)以及承接性紧缩复句两类现象剔除,仅对其中“表示一个瞬时性动作重复发生”[3]的结构进行分析,将“一V一V”结构中因动词论元自然形成的差异视作不同结构的差异。周锦国、张娟沿着这种做法围绕“一V一V”表示动作持续、反复展开研究[4-5]。郭琼研究了“一V1一V2”结构,将重叠式“一V一V”纳入其中[6],但仍未跳出结构表示动作“反复”的认识,主观地抛除了“一V一V”中动词为非单音节语素的结构。李焕研究上位结构“一A一B”涉及“一V一V”时,也采用上述剔除做法[7]。
由此可见,“一V一V”的部分已有研究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还不够全面。就“一V一V”结构而言,只要语言事实中存在任意两个动词自然地进入了该结构,就不能仅仅因为两个动词的音节数量与差异、语义是否相关、主体论元是否一致以及形成的“一V一V”的整体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随意将其中的某些小类排除在“一V一V”结构之外。例如,“一V一V”结构中并列短语一类的内部差异以及并列短语与紧缩复句的差异并非两种不同结构的差异,恰恰体现出“一V一V”结构容量的复杂性。沿着这一思路,“一V一V”结构中大量不符合表示单音节动词的“持续”“反复”“交替”的已有论断的语料事实浮现。例如①:
(1)(小狗)用小眼睛一眨巴一眨巴地瞅着玛力。
(2)一剪一割,就能开开。
(3)一迎一送,我毫不费力地上了电车。
(4)(他)一咬牙一闭眼,噌一下跳了过去。
(5)那虾入口时还是活的,一咬一蹬。
(6)马瘸了一条腿,一走一探头。
例句(1)表明表示动作重复的“一V一V”结构并非只允准单音节动词进入;例句(2)至例句(4)表明两个语义相似、相反或无关的动词进入“一V一V”后仅表示两个动作发生一次,该语法意义与结构中动词主体论元的数量无关且双音节动词被允准进入结构;例句(5)至例句(6)表明部分所谓的“承接式紧缩复句”的“一V一V”结构同样具有“反复”的语义且允准双音节动词进入。这些事实与已有研究观察到的表示动作“持续”“反复”的“一V一V”共同组成了该结构的基本面貌。
虽然每一小类“一V一V”在语法意义上存在差异,但是从逻辑上讲,统一于“一V一V”结构的各类现象应当拥有一个共同的语义机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连续统。这一语义机制是什么?从何而来?在不同类型的“一V一V”中又如何运行和发展?通过合理分析上述问题,期望对述谓式“一V一V”结构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一V一V”形式上是两个“一V”的直接组合,关键语素为“一”及两个动词。在各类“一V一V”中,两个“一”的语法、语义特征基本一致,分别作用于其后动词,结构中各类动词自身的语义特征也有所不同。
“一V”中“一”的语法意义众说纷纭,代表性观点为“一”表示“实现态”[8]“始点体”[9]“最近完成”[10]“瞬时体”[11]、非结句中的“完成体”及结句中的“完整体”[12]、“完成体”或“不太典型的完成体”[13]。其中,最后两种认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基本的计数功能出发,辨析出“一V”结构中“一”的复杂性,警惕了“一V”后接成分、动词语义特征对概括其中“一”的语法意义的干扰,可信度较高。同理,“一V一V”中的两个“一”本身都只作为最小整数参与语义构造,绝大多数情况表示动作执行一次或一下,少数情况代指动词论元,基本赞同其在“陈述形式”(即述谓形式)的“一V”中表示“完成体”的意义,在“指称形式”的“一V”中纯粹表示量意义的观点[13]。
“一V一V”的构造原理是在“一……一……”结构的作用下,以其中嵌入的两个动词拆分、解析它们所指行为组合后构成的整体性上位行为,使得该上位行为呈现为所嵌动词的片段组合。“拆分”“解析”源自“一”的量意义,在述谓式“一V一V”中,动作片段在句中获得具体的时空参数成为“事件”,“一”的“完成体”意义生效并凸显。
从事件结构角度看“一V一V”的构造原理,被“拆分”“解析”的上位行为指向上位事件,用于“拆分”“解析”的两个动词指向原子事件。各类“一V一V”结构共性的、本质的语义机制是将上位事件拆分为原子事件,使上位事件以原子事件片段的形式构成不同的上位事件在一定的时空内存在。例如:
(7)(他)一瘸一瘸走了。
(8)那匹马一蹿一蹿的。
(9)玻璃灯,挂在亭子柱上,一摇一荡。
(10)蛐蜒在爬动时一伸一缩。
(11)一呼一吸,肋骨又历历可数。
(12)两人一唱一和地笑骂。
(13)她两人这般一问一答地评论春华。
(14)脸上的肉……一走一抖擞。
例句(7)至例句(14)中,“一V一V”分别对上位事件“人走”“马跳”②“灯摇荡”“昆虫爬动”“人呼吸”“人聊天”③“人评论”“人走”进行拆解。就“一V一V”的原子事件、上位事件及其在句中存现情况而言,以上8个例句有所区别。例句(7)中“瘸”指“行走时身体不稳”[14]1086,语素义直接关联上位事件“走”,上位事件在句中出现,而例句(8)中虽然“蹿”的语素义同样直接关联上位事件“跳”,但是上位事件在句中不出现;例句(9)至例句(13)中两个动词组合后成为双音节复合词,在事件层面体现为两个原子事件直接组合后的“摇荡”“伸缩”“呼吸”“唱和”“问答”大部分等同上位事件的具体内涵,因此上位事件基本不出现;例句(14)中原子事件间的关系不同于前面7个例句,前者的原子事件存在主次关系,这类“一V一V”中第一个动词对应主要事件,第二个动词对应次要事件,主次事件共同构成上位事件④。
“一V一V”结构自身的语义机制不等于“重复”,“重复”只是“一V一V”对事件“拆解”后,具体到不同句子中形成的一种情状。一方面,以往长期被排除在“一V一V”之外的例句(12)至例句(14)同样具有重复情状;另一方面,“一V一V”的语义机制在表示非重复情状的句子中同样生效。例如:
(15)白嘉轩一挥手一翻眼珠:“……要叫我给那个婊子修庙塑身,除非你们来杀了我!”
(16)把“绳子”两端……一扭一塞,就捆好了。
在非重复情状的“一V一V”中,原子事件与上位事件的关系较重复情状中相对抽象,因此语篇依存度更高,不同的上位事件可能“拆解”出相同的原子事件。例句(15)的语境是执行者不接受老者修庙请求,上位事件为“拒绝”;例句(16)的上位事件为执行物被“捆绑”。
可见,表示非重复情状的“一V一V”所嵌动词同样非全部为单音节动词,与重复情状中的“一V一V”在情状层面的不同之处在于,非重复情状的“一V一V”所拆分出的原子事件在句子提供的具体时空中只发生一起,两个原子事件组合形成的上位事件也只发生一起。
例句(7)至例句(16)还表明,“一V一V”结构“拆解”上位事件的基本语义机制不受事件差异、两个原子事件中包含的(被)执行者和活动这两大要素的差异以及两个原子事件间关系的影响。上述例句的事件差异不言自明,在其他要素层面,例句(7)至例句(11)以及例句(15)(16)中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物)数量为1,例句(12)(13)(14)中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物)数量为2。例句(7)至例句(16)涉及的原子事件(即嵌入动词)的复杂度差异是显然的,粗略而言,“唱、和、问、答、走”等活动比“瘸、蹿、摇、荡、伸、缩、呼、吸、扭、塞”等活动复杂,“挥手、翻眼珠”等活动比“抖擞”等活动复杂。例句(7)至例句(16)中“一V一V”中涉及的两个原子事件有的是机械相加(例句(7)(8)(15)(16)),有的是笼统汇总(例句(9)(12)),有的是前后配合(例句(10)(11)(13)(14))。这些差异不仅存在于这10个例句中,更存在于“一V一V”复杂的语料事实里。
关注“一V一V”内部特征,从结构中关键的动词语素入手,分析各类“一V一V”中的动词所涉原子事件构成的连续统、两个动词间的关系特征,细化分析同一语义机制作用下“一V一V”不同的情状类型。各类“一V一V”呈现出机械加合式重复、笼统汇总式重复、前后配合式重复以及单次完结四种情状。
重叠式“一V一V”是结构中表示重复情状的典型成员,“一V一V”的已有研究基本只涉及这类结构。例如:
(17)腮上的陷坑儿往里一嘬一嘬的动。
(18)脸蛋上的肉都震得一哆嗦一哆嗦的。
(19)(小绿虫)一爬一爬地爬到考场上去了。
(20)鼻子跟着呼吸很快的一开一开。
重叠式“一V一V”的重复情状源自上位事件中一系列同质性原子事件的简单机械相加,本质上表示参与者在一定时间内重复执行同一动作。如例句(17)中“一嘬一嘬”指“向内吮吸口腔内侧的肉”,例句(18)中“一哆嗦一哆嗦”指“脸上的肉伴随走路抖动”,例句(19)中“一爬一爬”指“身体接触地面发生位移”,例句(20)中“一开一开”指“鼻翼张开”,这些上位事件通常以一定数量的同质性重复片段的形式成为人们的事实性认知。
从语义机制看,这些上位事件自身不复杂,两个“拆解”后的相同原子事件占据的时空范围都非常小,所用动词又往往具有较高的“颗粒度”(granularity)⑤、较强的“动态性”,因此能够借代上位事件中的其他同质性原子事件及具有机械加合式重复状态的上位事件。当然,现实世界中存在具有内部同质性的、占据一定时空尺度的动作、行为是重叠式“一V一V”用以描摹机械这类事件的基本前提。
反过来,这意味着动词陈述的动作只有越具体、越简单,才越有可能被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重复操作。这与动词的“颗粒度”紧密相关,因此重叠式“一V一V”中的动词通常为基础性简单动词,它们是构成其他各种动词的材料。“动作出现——动作消失——动作出现”的交替状态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致使事件具有了强[动态]特征。这要求进入重叠式“一V一V”构式的动词必须具有[-静态]的特征。
语法形式的差异提示语法意义的不同。当“一V一V”嵌入两个不同动词时,结构不再表示同质原子事件的机械加合,上位事件中的原子事件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语法形式上体现为非重叠式并列短语、紧缩复句两类结构。在表示重复情状的非重叠式并列短语的“一V一V”结构中,嵌入语义相近的两个动词往往会增强情状的“模糊性”。例如:
(21)巧珠一蹦一跳走了。
(22)(伊)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例句(21)(22)的“一V一V”中,“蹦”以“跳”释,指“腿上用力,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14]1301,“拐”以“瘸”释,指“行走时身体不稳”[14]1086。虽然“一蹦一跳”“一瘸一拐”中的两个动词语义相同,但采取两个动词意味着“走”的行为过程中单个动作间可能存在非区别性的差异(如动作幅度、快慢等),因此上位事件具有笼统汇总特征,体现为原子事件间存在差异,单个原子事件的界限因两类原子事件活动内容相近而有所模糊。当然,结构整体得以用于描摹重复状态同样以客观世界存在由多个相近动作单元组成的行为动作为前提。
需要注意,例句(21)(22)中的“一V一V”与重叠式“一V一V”存在事件参与者单一,原子事件比较简单等相似特征。嵌入动词语义相近的这类“一V一V”,如果事件参与者及活动进一步复杂,重复情状内部的笼统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例如:
(23)蟋蟀和蝈蝈,一唱一和地鸣叫。
例句(23)中“一唱一和”指“此唱彼和,互相呼应”的言语行为。“唱”“和”语义相关,复杂程度较高,两个动词的主体论元不同,上位事件的具有笼统汇总的重复情状,体现为:一方面虽然“一唱一和”指“一个人唱,一个人和”,但没有规定“一个人专门唱,一个人专门和”,也没有规定“唱一次,和一次,再唱一次,再和一次”,即两个动作的参与者可以交换,两个动作并非按照先后顺序严格配对、交替执行;另一方面,前一次“唱”或“和”与下一次“唱”或“和”占据的时间范畴往往不同(不作同质性要求),“唱”与“和”之间的时间间隔也不作统一或相近的要求。此外,例(12)中“唱”与“和”本质上并不能构成“笑骂”的全部环节。因此,“一唱一和”仅大致描摹“笑骂”过程的凸出方式,是对一系列以参与者为分割线、不具有同质性的两个行为的集合,又因结构中动词、句中行为占据时空范畴且在客观世界存在而[持续],表示笼统汇总的重复情状。
“笼统汇总式重复”的构建的关键在于:“一V一V”的语义机制将上位事件拆解为两个经常伴随发生的相似的原子事件;两个原子事件虽然作为具体上位事件的典型环节,但不是其全部;两个原子事件语义相近且参与者并不一一对应,占据时间不统一;两个原子事件间的时间间隔不定,在具体时空范围内发生数量通常不同或无法分析;上位事件指向的现实行为自身是非瞬时的。其中,“一蹦一跳”“一瘸一拐”的“笼统”程度低于“一唱一和”,这与由结构中原子事件的“颗粒度”“动态性”的差异保持一致。
上述动词主体论元不同但动词语义相近的“一V一V”严格来说上具有一定的非规律性[交替][配合]特征。若表示重复情状的并列短语式“一V一V”中嵌入语义相对、相反的两个动词,这种[交替][配合]会因动作内容的不同而更加显著。例如:
(24)(鬼火)一闪一灭地滚动着。
(25)(鱼)嘴巴一开一合地送出和声。
例句(24)中,“一闪一灭”强调鬼火“亮——灭——亮——灭”的交替过程,单个原子事件“一闪”“一灭”的界限清晰、占据较小时间范围,且相邻两个原子事件间的时间间隔通常较短(也允许较长间隔),时间随着动作交替而流逝,上位事件随着原子事件前后配合而向前推进。
例句(25)中,“开”与“合”能够成词,常配对出现,二者具有明确的分割线且通常接续出现,组合形成一个动作单元,二者占据的时间范畴基本相等。进入“一V一V”后,“一开”伴随着“一合”,因此两类动作的最终数量一般相等或相差一次。这意味着前后两个动作在结构外获得[持续]后,形成了严格交替状态并占据一定的时间范畴。
同样,当事件的参与者与活动内容复杂化,前后两个事件的“配合式重复”的“模糊性”会有所提高。例如:
(26)(他们)总是不远不近地在一问一答。
例句(26)中的“一问一答”的语义特征与上述例句(23)中的“一唱一和”相近:结构中两个动词的主体论元不同,动作参与者允许互换,前后两次“问”或“答”占据的时间可能不同,“问”与“答”时间间隔不存在短时限制且不固定,“问”与“答”不必按照先后顺序严格交替,[持续]同样以问答行为占据一定的时间范畴且存在于现实中为基础。与“一唱一合”不同的是,“一问一答”中“问”与“答”两个动作内容相对,具有明确界限,多数情况有“问”就有“答”,因此两类动作的数量基本相同,大致具有“前后配合”的重复情状。
“前后配合式重复”的构建的关键在于:“一V一V”的语义机制将上位事件拆解为两个经常捆绑出现的原子事件;两个原子事件的涉及相反动作具有明显时间界限(即无论各自参与者是否相同,两个动作各自占据前后两个时间段);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相同或可以互换,占据时间允许不统一;两个事件间的时间间隔不定,在具体时空范围内发生数量不一定相同;上位事件指向的现实行为自身是非瞬时的。
上述几类“一V一V”中动词语义不论相同、相近、相反都具有相关性,“一V一V”还能嵌入语素义无关的两个动词。例如:
(27)(它)一扭一拐地移出了门去。
(28)(他)一滚一爬地快速离开。
例句(27)(28)中的“一V一V”仍属于非重叠式并列短语,结构中两组动词“扭”和“拐”、“滚”和“爬”的语素义无关且不成词。此时,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相同、严格按照结构中的先后顺序交替执行;两个原子事件自身的时间范畴可以不同,相邻原子事件间的时间间隔不会过长但允许存在差异。因此,在获得句中“移动”“离开”等行为过程的[持续]特征后,结构因动词语义无关而结构清晰,在[交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配合]特征的重复情状。
可见,在非重叠式重复情状的“一V一V”中,两个动词语义无关时,结构对两个原子事件的“配合”程度要求比较严格,其构建关键在于:“一V一V”将上位事件拆解为语义无关、偶然组合、不存在伴随关系的两个原子事件;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相同且仅共存于具体上位事件构造的小范围时空中,各自占据的时间长度差异不大;两个事件间的时间间隔不定,在具体时空范围内发生数量不一定相同;上位事件指向的现实行为自身是非瞬时的。
最后一类表示重复情状的“一V一V”不属于并列短语而属于承接式紧缩复句。这类“一V一V”同样嵌入两个语义无关动词,二者的“前后配合”程度最高。例如:
(29)(军帽)耷拉着两个耳扇子,一走一扇忽。
(30)辫子在肩上垂挂着,一走一荡。
例句(29)(30)中“一走一扇忽”“一走一荡”这类承接式紧缩复句“一V一V”的句法特征体现为前后两个“一V”中可以插入“表示两件事接连发生”[14]315的“就”,这一特征在其他表示类别的“一V一V”中不具备。两个动作紧密配合的语义实质体现为:“一V一V”将上位事件“走路时帽耳扇动”“走路时辫子摇荡”拆分为两个直接语义无关、存在背景动作(“走”)与核心动作(“扇忽”“荡”)关系的原子事件;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往往不同,后一原子事件指向动作通常更细致、具体;两个事件间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前后两个原子事件的发生数量是相同的(即有一个背景事件就有一个核心动作);上位事件指向的现实行为自身是非瞬时的伴随状态——上述四点共同作用出前后严密配合的重复情状。这类“一V一V”中前一事件为主要事件,后一事件为次要事件。这是因为,此时前一事件是后一事件发生的前提,“触发”后一事件,二者具有严格的先后关系,且前一事件指向动作的复杂程度往往高于后一事件,哪怕不考虑换位后整体语义差异也不能换位,这不同于所嵌入的两个动词不能成词但允许在结构中换位的“一V一V”(如:“一瘸一拐”基本等同于“一拐一瘸”,而“一荡一走”则不可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原子事件存在地位差异,但这类“一V一V”的语义重心在于这里论及的两个事件的“严密配合”及数量的一致性。
重叠式“一V一V”象征着上位事件以同质性原子事件重复出现的状态发生,都不表示单次情状。即表示单次情状的“一V一V”结构一定是非重叠式的。例如:
(31)一买一卖之间,我们没有工夫谈话。
(32)一买一卖,出入很大。
例句(31)(32)中,“一V一V”将上位事件“做生意”拆解为两个复杂程度接近、占据时空范围相近的原子事件。单次情状来自:一方面,两个原子事件往往分别指向或概括上位事件的启动环节与终结环节(如“买”是对上位事件“做生意”中买方行为的概括,“卖”是对上位事件“做生意”中卖方行为的概括);另一方面,结构中的上位事件无论的复杂程度高低、占据时空单位多少,指向的具体现实行为都不具有重复特点,这意味着两个原子事件间允许灵活的时空间隔,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是否统一也不作要求。哪怕没有这类限制性成分,“一V一V”同样可以表示非重复情状。如例句(32)中没有“之间”的时间限制,“一买一卖”也表示单次完结情状。
反过来,如果句中有明确表示外部重复的其他成分(特别是直接作用于TP层者),表示单次完结情状的“一V一V”也会获得重复,但这种重复情状与上述表示重复情状的“一V一V”存在本质区别,源自上位事件的直接重复而不是原子事件的重复。例如:
(33)一接一送,每天拉我两趟。
(34)(谁)留意过自己每时每刻进行着一呼一吸呢……
例句(33)(34)中,“一接一送”“一呼一吸”本不具有重复情状,“两趟”的数量限制、“每时每刻”的短时限制也表明两个原子事件在结构内只发生一次。但是,句子TP层的时间成分“每天”“每时每刻”规定了全句的重复情状,上位事件“接送”“呼吸”在上位时空中按照特定的时间间隔重复发生,每个上位事件的存在空间是否一致不作要求。虽然上位事件的重复意味着原子事件的重复,但这种蕴含式的重复与单个上位事件结构内原子事件的重复是完全不同的。
“一V一V”表示“单次完结情状”与其上位事件指向现实的复杂程度较低紧密相关。这种复杂程度可能是事件自身简单,可能基于主观判断,可能是因参与者的强能力使事件执行起来轻松、容易,亦可能兼有这些情况。
如上文例句(3)和例句(16)中,上位事件“上车”“捆草”对于身体机能健全者而言本就不难,因此“一V一V”拆解出的两个原子事件执行一次就可以完成上位事件,这种简单往往又意味着上位事件只占据较小的时空范围。其余情况的上位事件可能并不简单,例如:
(35)(事情)其实就是明摆着的,一问一调查马上就明明白白。
(36)一看一闻,他就知道不对。
例句(35)属于说话者对上位事件难易程度的主观判断,“明摆着”说明说话者认为上位事件“询问调查事情”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句(36)是说话者对事实的陈述,指向上位事件“鉴茶”,对非专业的参与者而言并不简单,正是因为参与者是专业人士才使上位事件占据较短的时空范围,呈现出较为“容易”的特征。因此,说话者只采取了两个原子事件就完成了对复杂的上位事件的诸多环节、要求的概括。即这类“一V一V”的单次完结情状与说话者的言语意图相吻合——只有以简单的操作完成复杂的事件,才能表明事件参与者的娴熟、高超的本领。
这类用法在句法特征上体现为以“一V一V”为条件,以“就”或“便”引导其后结论。有时,完整的条件格式“只要……就……”不必出现,言语意图多为主观判断事件简单,凸显条件的有效性,因此上位事件客观上常占据较小的时空范围。又如:
(37)(他)像是表演拿手绝技一样……只用刀尖一划一挑,就把……薄皮割断了。
(38)她一哭一撒娇,我什么没原则的事都干得出来。
(39)被中校的女人拦路一跪一哭,伤兵们已经心软。
例句(37)中,“一V一V”中低复杂程度的简单动词指向原子事件,原子事件占据较短时空范围与上位事件的时空范畴基本重合,由此凸显了事件参与者的高超技艺。例句(38)(39)中,据上下文可知,“一V一V”主要是“简单化”拆解上位事件“请求”,显然原子事件并非“请求”的全部。之所以使用“一V一V”,是因为以其单次完结的情状使上位事件呈现为两个原子事件的单次发生,从而凸显“一V一V”及其上位事件作为条件、背景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往往是该事件的参与者对另一事件的参与者的作用,因此两个例句前后小句的动词主体论元是不同的。
可见,上位事件在主观意义上“简单”意味着说话者语用意图的参与,带有“主观小量”语用义,因此常使用单动动词指向原子事件或将复杂的上位事件概括为两个复合动词。这一用法要求“一V一V”作为条件小句,其后必须接结果小句,若结果小句与条件小句的主体论元相同,则凸显参与者前后动作相接的紧密与高效,表现其技艺娴熟或能力高超;若前后小句主体论元不同,则凸显条件的有效性及结果小句主体论元的低承受能力。
表示单次完结情状的“一V一V”中嵌入的两个动词及其指向的原子事件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类结构中的两个动词往往为语义原本无关但在具体事件中偶然组合的简单动词(为了凸显事件简单)或语义相反的复合动词(为了将事件清晰概括为两部分),因此两个动词所述内动的复杂程度往往处于相同层次。这与其“单次”“简单”的情状特征相吻合,简单事物的构造环节往往数量少且性质统一。多数情况下,两个原子事件间的时空间隔不大,甚至比较紧凑,当使用复合动词进行事件拆解、概括时,动词指向的两个原子事件间允许较大的时空间隔,这与其上位事件占据较大时空范畴有关。
实词性语言结构表示的情状不是其本质的语义机制。应当在尽可能全面的语言事实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该结构的语义机制,再进一步分析同一语义机制如何操作该结构生成出不同的情状类型。就述谓式“一V一V”而言,前后两个“一V”构成重叠式短语、非重叠式并列短语、承接式紧缩复句三种语法形式。显然,“重复”情状不是述谓式“一V一V”表示的唯一情状,更不是该结构的语义机制。
述谓式“一V一V”是以结构中前后两个“一V”指向的原子事件拆分、解析上位事件,受两个原子事件的参与者(主体论元)、时空要素与间隔等参数及结构中两个动词的复杂程度、“颗粒度”“动态性”、语义关系的影响,呈现出机械加合、笼统汇总、前后配合的重复情状以及单次完结的非重复情状的连续统。其中,单次完结的情状既可能源自上位事件只由两个发生一次的原子事件组成的客观结果,又可能是结构表示主观小量的语用性结果。此外,表示单次情状的“一V一V”还会受到句子TP层面其他表示重复情状的成分的影响,产生直接表示上位事件整体性重复的情状,不同于结构自足表示原子事件重复的用法。
这一连续统的核心语义要素在于物理结构的[混沌]、时间结构的[周期]——机械加合式重复具有类周期性,事件结构清晰,整体混沌感较低;笼统汇总式重复不具有周期性,事件结构比较模糊,整体混沌感较高;表示前后配合式重复的并列短语一类可能具有周期性,事件结构比较清晰,整体混沌感不高;表示前后配合式重复的承接式紧缩复句一类具有类周期性,事件结构十分清晰,整体混沌感低;单次完结情状不存在周期性,事件结构因简单而清晰,基本不具备[混沌]。处于同一[混沌]层次的“一V一V”则受结构内其他语义参数的影响。
注释:
①文中例句均出自BCC语料库中典范的现当代白话文学语料。
②“蹿”表示“向上或向前跳”(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22页),故“蹿”是“跳”的一种方式。
③虽然“笑骂”表示“讥笑并辱骂或开玩笑地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446页),但是例句(12)语境为侄女讲事情给姑母听,二人聊天中对谈及对象进行评价且聊得开心,故事件为“聊天”。
④原子事件的主次地位并不决定句子焦点信息的位置。这类“一V一V”的语义重心并非单一的主要事件或次要事件。
⑤“颗粒度”是语言结构表达含义具体的详细与清晰程度的概念。颗粒度越细,表示细节越多,反之细节越少。张新华在此基础上提出“殊指”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涉及动词的物理因果力角度的参数特征,区别于Vendler分类动词时采用的时间情状角度。参见张新华《汉语叙实谓词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Vendler Z.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