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

2022-11-27 08:38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感记忆历史

史 晓 明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兴起了一股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热潮。历史记忆不只是历史学的一个名词,它也是“社会行动者根据现实需要对历史的追忆、反思与重构,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形式”,[1]具有典型的发展继承性,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结合社会发展,抓住契机,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将历史记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有助于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历史记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1.1 历史记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同体(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运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共同体成员实施教化,使之形成共同体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2]它同时具有社会有用性和个体有用性,既关注政治认同、价值建构以及社会动员的需要,也关注个人发展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意义探寻等社会化需要。而历史记忆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探寻自我归属、强化身份认同、形成理想信念等社会个体的需要,同时,历史记忆的本质就具有政治性,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对历史记忆的重视,其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对历史记忆的需要,让历史记忆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力量,也成为激发人们爱国主义的力量,最终实现社会动员。从此种意义来看,就社会存在性而言,历史记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就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来说,二者的契合度也极高。

1.2 历史记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是国家兴亡之学,是民族盛衰之学。历史记忆既能够满足实现爱国主义的社会需要,也能够满足探寻自我归属的个体需求。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充分发挥历史记忆的育人作用势在必行,其所蕴含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久远,一部浩瀚的中国历史就是一座无价的历史记忆资源库。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百年抗争史,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寻找到思想之源、理念之基。李大钊曾说:“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3]将历史记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对历史追忆和反思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视野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分析历史,对比现实,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而审视自己,修正自己,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养成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历史记忆,浓缩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精华,将其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大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修正思想,扩展人文精神。历史记忆同时具有选择性、发展传承性和文化再生产特性,充分发挥这些特性,更是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等人文素质,从而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促进道德境界的提升。历史记忆正是通过促进个体素质和修养提升的功能,实现大学生群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实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人的发展需要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撑,需要有精神追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中坚力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宝库。通过历史记忆,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历史先哲优秀的品质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而将这种品质和精神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积极奋发向上。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将历史记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进行追忆、反思和重构,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而奋斗。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史记忆缺失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希望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但是,部分大学生习惯于“活在当下”,他们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他们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找寻社会发展规律,但往往陷于困顿之中。探究原因,当代大学生历史记忆缺失和历史反思缺乏就是其中重要原因,过多地纠结于“当下”,不能从历史中探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方法。历史记忆不只是对历史的简单追忆,它还包含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构,进而培养历史意识、历史理解,最终建立起历史感,形成正确的历史世界观。通过对部分老师和大学生的访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史记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历史意识、历史理解和历史感的缺失。

2.1 历史意识的缺失

历史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认知的基础上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4]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历史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个的人物、年代、事件、意义和精神。进入大学之后,本科类院校只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科类学校则没有开设和历史相关的课程。历史的博大精深和所蕴含的时代性无法为当代大学生所认知和领悟,也无法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凝聚、升华,当然也就无法指导现实生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缺失历史意识,便很难催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怀,也无法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次理解。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历史意识的缺失也使大学生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陷入一种迷茫的境况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时代感中失去了历史之基。

2.2 历史理解的缺失

我们不能离开历史而空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历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对事件、人物等的记忆上,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真正的历史理解应该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理解某个时代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意义”,[5]并在此基础上,把在过往时代中生成的意义内化为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当我们无法将历史意义通过历史理解转换为我们现实时代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时,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信仰追求产生影响。客观地说,当前的历史教育基本上只是一种历史知识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是在“灌输”模式下习得,缺乏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辩证分析意识,自然很难形成客观的历史理解,也无法认识到历史知往鉴今的作用。大学生肩负着创造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而缺乏对历史的理解,让大学生在历史判断和历史选择上都会受到影响。

2.3 历史感的缺失

“时刻想到辨明自己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处在历史之中,自己从历史而来又将属于历史,这便是历史感。”[6]大学生的培养、成长及发展与历史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历史感的人能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思考,认识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甚至可以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感悟彼时人物的思想和事件发生的必然,从而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当前环境下人与事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感缺乏的人是难于理解历史,难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也很难产生历史使命感。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使其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进而能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审视、辨析,获得或提升对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对于其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最终担负起一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史记忆建构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结合中国历史,融合历史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树立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感,也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修养和进取精神。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注重历史教育,帮助学生建构历史记忆,承担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的重要使命。

3.1 注重历史记忆的现代价值转换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对历史记忆的现代价值转换,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源泉。在历史记忆的现代价值转换过程中,高校必须要具有历史的眼光,不仅要看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应看到世界的历史文化,这样让学生才能理性地看待中国历史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当然,在看待这些历史文化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和形式,也要把它们放到现代的大环境下、现代的人类思想中去理解,这样才更有利于历史记忆的现代价值转换。

3.2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的能力强、水平高,教学效果也会更高。思政课教师是历史记忆教育方向的引领者,有了高素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向,历史记忆的培养才不会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相偏离。优秀的历史文化教育在思想、方向、政治上的特殊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历史记忆教育时,在思想上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引和倡导,让学生理解哪些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哪些是需要淘汰的,切忌僵化保守、照本宣科,从而影响课堂教育效果的实现。为了能充分实现历史记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自身素质就成为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员育人的需要。总体来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这样几项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厚的理论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当然作为高校也要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关渠道和一定的制度保障。

3.3 重视校园文化对历史记忆的培养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历史记忆的培养必须重视校园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一要充分重视课堂对历史记忆的培养功能。本科类院校要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的融合功能,将历史记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这门课程的定位本就是以历史教育的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其为主要载体,使之成为建构大学生历史记忆的主渠道。专科类院校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课堂建构历史记忆的渠道,主要依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政策分析课程中增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内容。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历史,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构建起兼顾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立体的历史记忆。二要结合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课堂上历史感的培养主要局限在理论上,要想让历史感的培育从课堂走向现实生活世界,必须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历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走进学生生活,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并逐步常态化。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该校每年都会开展多项文化宣传活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感传递至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精心打造,纪念“一二·九”运动晚会已成为扬州职业大学的品牌活动,也成为培育学生历史感、增加历史记忆的重要平台。

3.4 推进历史记忆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实效,就应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主动去认知、去践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思想美德和道德情操。在历史记忆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尝试用历史视角去思考问题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新时代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的深入挖掘,高校理应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的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厘清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凝练出精神内涵,以古映今,照亮大学生的理想;也可以结合社会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深刻反思。以扬州市为例,扬州市有一项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其赛道设置贯穿了整座城市,途经多个历史文化名胜,如唐城、宋夹城、瘦西湖、大明寺等,可以说是唐宋元明清,从古跑到今。每次比赛,扬州市各高校都会有许多大学生参赛者和志愿者,通过参与其中,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切身感受到历史记忆的魅力。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历史理论,培育历史感,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3.5 打造培养历史记忆的新平台

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网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之举。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打造培养历史记忆的新平台,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建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历史记忆相关网站;也可以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纪念日为切入点,或借助党政机关等网站里的历史记忆元素,建立相关的主题网页等。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媒介融合起来,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认同和历史自信。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引导学生开展历史记忆的交流互动,建构多种形式的历史记忆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更好地发挥历史记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历史记忆生成社会共享的历史共识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每个人”,[7]它不仅是个体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重视历史记忆,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价值。总的来说,将历史记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需要高校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发挥主导性、创新性作用,并长期不懈坚持,最终实现历史记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猜你喜欢
历史感记忆历史
长春花蓝+中国红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新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