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民间音乐的历史源流及艺术特征

2022-11-27 08:38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吴语苏南常州

马 凌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苏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在近代的概念划分中,主要包括上海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地区,这里语言相通,地理相近,习俗相似,生活方式基本一致,存在于这一地区的民间音乐皆称苏南民间音乐[1]28。本文以苏南部分典型城市的民间音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其独特的历史源流与艺术特征。

1 苏南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

1.1 苏南民谣

苏南在古代属于吴地,此地的民谣与民歌总称为“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民谣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常州与无锡仅隔百里,音阶与情调却有不同,无锡音阶稍长,常州音阶稍短;无锡语音较柔,常州语音较刚。由于作品多为口口相传,故其作者多不知名[1]29。《卖花歌》《阳澄湖渔歌》都是苏南地区的民谣,这些吴语民谣若按照普通话演唱,似乎根本没有押韵的感觉。但若用吴语演绎,十分押韵,那种吴地特有的抒情意韵,令人心醉神迷。

1.2 苏南民歌

民歌是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多带有即兴的口头相传的特点。民歌在生活中产生,却远远高于生活,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代代相传。各时代和各地区民歌风格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江南地区水网密集,民歌因其独特的语言,秀丽婉转的风格,成为中国民歌的一颗灿烂宝石,也为后人积累了很多精彩的民歌曲目,家喻户晓的《九连环》《虞美人》《无锡景》《姑苏风光》《茉莉花》就是这一地区的代表作[2]。

1.3 苏南民乐

苏南民乐的主要乐器为江南丝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江南丝竹小、轻、细、雅,演奏方式分独奏、合奏,独奏类有吹管类、拉弦类、弹拨类、打击类,合奏类有丝竹类、吹打类、民族管弦乐合奏等。苏南民乐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表现出悠扬、委婉的特点,极富江南乡土气息。苏南民乐在全国颇具影响,著名的《紫竹调》《病中吟》《二泉映月》等曲目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纪经典,百听不厌[3]54。

2 苏南民间音乐的传承情况

苏南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典型的传承人,他们为苏南民间音乐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中国昆曲大辞典》载:明末清初,无锡就创办了清唱团体——天韵社(原名无锡曲剧)。乾隆道光年间,天韵社中徐增寿精词曲,其子徐苹香娴于音律,蒋畅谷擅长三弦,张敏齐擅长鼓板,惠吉村善于擪笛,同治光绪年间,社员发展至70~80人。常州昆曲与无锡昆曲基本同时存在,并有一批名角。1917年,常州吴放、汪赞纶、金武祥、钱振锽等发起成立“苔岑吟社”,一时间周边诗人、文豪闻风而至。“人文自昔说江东,修禊苔岑意态雄。莲社衣冠留此日,兰亭觞咏继高风”就是当时的盛况写照。1932年,吟社主持人吴放驾鹤西归后,以武进为核心、名震海内的苔岑吟社终告解体,历时17载。吟社虽终,钱振锽、谢玉岑、钱小山、羊牧之等人却将吟诵火种继续散播,其中不乏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等大家。赵元任在谈及吟诗时说过,这些都是用我家乡常州的音读的。周有光也说过,语言变成音乐,是一步一步上升的,吟诵是初步的音乐。常州滩簧的传承则由常锡文戏老前辈王嘉大推向新的艺术高度,培养了梅兰珍、王兰英等戏曲名角。

3 苏南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苏南近代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主要有吴歌、道情、唱春、宣卷、滩簧、评弹、梵呗、道乐、小热昏、苏南吹打等,吴歌是苏南各类民间音乐的总称。苏南近代音乐在苏南民谣、苏南民歌、苏南民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些地方民谣、民歌、民乐各具特色,逐步形成后来的锡剧、苏剧、沪剧、丹剧等。苏南民间音乐源于吴歌,一百多年来,吴歌与昆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苏南音乐、曲艺以及越剧、锡剧、沪剧、丹剧等剧种。苏南近代民间音乐已成为中国近代民间音乐的一个缩影[3]55。

3.1 吴语的演唱特点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生活相对封闭,信息交流和传播较少,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声音差异。同样,苏南民歌的演唱艺术及其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以及普通话的推广,许多民歌的传播受到了影响。

吴语方言区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苏、锡、常一带,以苏州话为典型代表。其语言特征轻盈婉转,吴侬软语的称谓由此而来。吴语将清声母和浊声母区分得比较明显,声母区分尖团音是吴语方言显著特点之一。尖音是指z、c、s声母拼 i、u 或i、ü开头的韵母,团音指的是j、q、x 声母拼成i、u 或 i、ü起头的一些韵母。例如在吴语中“箭”与“剑”有别,“箭”为尖音,发音为“zian”;“剑”为团音,发音为“剑”。吴语方言显著特点之二是大多数都没有鼻韵尾,例如:拜年,吴语中读 baini。 吴语方言的显著特点还有字调多变化。现代普通话的发音中只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而吴语可发出七、八种不同音调。

如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无锡景》,清末至民国初年时并无固定歌词,任由演唱者即兴发挥,最早可查的文字记载是民国十一年上海文益书局出版的《时调大观》。歌词中的“游玩”“汽船”“火车”“梅园”等,都显示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是生动记录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首歌。歌词演唱是用吴地方言发音,例如“锡”发“si”,“小”发“siao”等,这些字音都是尖音,发音的部位都在口腔的前部,声音具有单薄、尖细的特点,给人以一种“轻软”的听觉感受,这首歌再配上轻盈、婉转、抒情的曲调能表现苏南的地方特色。这些反映社会进步的内容再搭配轻巧婉转的曲调,形象地展现出鱼米之乡的苏南百姓们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苏南民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3.2 旋律基本特征

苏南民歌的旋律线条曲折流畅,吴方言演唱使苏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苏南民歌一般不进行调式和调性转换,但也有一些民歌进行了调式和调性转换。常用的转换方法有:同一宫音的调式类别转换,即宫音保持不变,强调功能性声调,而主音移动形成声调转换。例如,《紫竹调》的调式转换是从D宫音向A徵音转调。第二种是相同的调式转换,这意味着调式保持不变,主音改变了不同宫音的转换。第三种是同一主音调的转换,指的是同一主音调,但不同宫的调式转换,这种调式转换在苏南民歌中很常见,通常在曲调中间或者句末转换。地方民歌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音乐特点,更能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承载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中的记忆。总之,苏南民歌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将这些艺术特征巧妙地运用到歌唱中,不仅可以保护地域特色,而且可以丰富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4 苏南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特点

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学科的地位因此得到提升,各个学校都逐渐开始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了解苏南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特点,可以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4.1 音乐艺术的体系化

民间音乐并不是一门简单纯粹的艺术,它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和社会功能。民间音乐往往是劳动人民在休闲之余的自我娱乐与情感抒发,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在实际音乐教学当中需要抓住其个性化背后的普遍性特征,不可零散教学,而要有体系、有规划地进行教学。例如苏南民间音乐的教育必须从吴语发音特点、基本常见乐器与曲调等基础知识入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不同民乐之间的细微差别。

4.2 音乐传承的教育化

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音乐是人们生活和心情的调节剂,具有审美化特征。现实的课程教育,音乐的艺术化往往停留在表层,距离实际有较大距离。音乐课程可结合名家曲作欣赏,帮助学生鉴别名家曲作的差异,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精准化提升艺术氛围。

4.3 音乐人才的专业化

音乐教师几乎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综合院校,普遍具有较高的音乐造诣与艺术水平,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将精力放在民间音乐基础理论、学生技巧练习、表演竞技训练上,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5 结语

目前,苏南民间音乐已逐渐被其他外来音乐文化所冲击,许多传统音乐文化已逐渐被人们遗忘。近些年来,苏南民间音乐作品也尝试与流行声乐进行了融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其中。创新的艺术形式也让苏南民间音乐走向大众、融入大众,在保持苏南民间音乐风格的同时,融入新的精神、实现新的表达。

猜你喜欢
吴语苏南常州
常州的早晨
苏南年俗亦动人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路先生,我错了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老板的女儿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