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军, 梁孝梅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学史明智、鉴往知今,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和奋进智慧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前,“四史”教育正在全社会深入开展,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深入推动“四史”教育落实,不断完善“四史”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四史”内容精神,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更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是一个新命题、新探索。
“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四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四史”学习教育并将其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向指引。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是一件重要又迫切的任务,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四史”教育找到落脚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论述,它充分肯定了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为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遵循依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2]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格局中,要做到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就必须牢牢掌握中国历史研究的叙事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史”教育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达成“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的目标。通过制作独具匠心的“四史”文化作品,讲述建党百年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学生从单纯的历史认知走向更深刻的历史认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文化自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教育的范围广泛,通过挖掘“四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将理论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一方面,将“四史”中英雄人物事迹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呈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学生研读并参加历史文化活动取得的成果也有利于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文化品牌在实践中不断积蓄内涵,形成特色。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生动展示“四史”教育作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四史”理论知识,充实精神文化世界,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校传播平台,打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进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通过电子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分析,扬州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号召,积极传播普及高雅艺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但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进行融合,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还是存在形式单一、主题不明确、组织不合理,以及学生接受度低,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等问题。如一些高校采用主题宣讲、知识竞赛等形式,运用黑板报、校报、网站宣传等传统媒介,在其实施之初,效果较好,但随着活动的展开,其吸引力逐步减弱,学生参与积极性也随之降低,最终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一般是由校团委、各个院系团委、学生处来组织实施,各个组织机构往往存在职能重叠的问题。比如一项主题教育宣讲活动,思政课教师课堂组织一次活动,各系部又组织一次,到了校级活动又重复一次,主题内容重复,覆盖面并没有扩大,学生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学校资源浪费,学生疲于参加同类活动,最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融合发展,与校园一般的文化建设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四史”教育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明确的学习主题、系统的实践环节,比其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教育目标更加有效,组织管理更加严格,学生参与活动的感悟程度更深,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考核评价体制。
测评问卷显示,39%的受访师生能认识到校园文化的积极价值,认为应大力推动校园文化育人,58%的认为应先重视专业建设,不愿主动思考“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融入的深度和融入后可能带来的育人效果,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有待提升。目前高校对“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发掘和利用还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更未形成办学特色。
“四史”教育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创新,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高校应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制定校园景观方案,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楼层文化、班级文化、墙壁文化中,做到墙壁“会说话”,花草“可赋诗”。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做好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建设。开展校园内路、桥、湖、广场、教学楼的命名征集与校歌歌词征集,打造3-5个既有建筑品质又有文化格调的校园雕塑、实物景观,体现“四史”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开展“美丽校园”创建行动,将“四史”教育精神贯彻其中。建设节约型校园,开展环境专项整治,更新改造硬件设施,推行公寓标准化、流程化、协同化、精细化、实时化、智能化管理,完善垃圾规范管理,组织开展“光盘”行动、“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等主题活动,引导师生做好日常管理,打造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大力弘扬勤奋钻研、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发挥典型示范引领效应,宣传推广一批管理服务育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创新学习方式,把“四史”教育融入有活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打造“一校一品”,形成品牌驱动、形式活泼、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育人格局,为“四史”教育提供活力与动力,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汲取成长成才养分。
一是组织学生红色宣讲团,通过校内宣讲、中小学走访、社区宣讲、乡村振兴红色教育等丰富的宣讲形式,讲述党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传递党的好声音,可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开辟“党史故事”“红色基因代代传 扬州党史我来讲”等专栏,围绕历史人物、标志事件等要素,组织一系列“沉浸式”研学,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让学生从“四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二是通过创作原创歌曲、设计抗疫口罩、排演原创歌舞等形式,将音乐、图片、视频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并推动“四史”教育与主题教育、形势教育、生命教育、理想教育相结合,使“四史”教育“活”起来,确保“四史”教育出特色、出成效,让师生在“四史”教育中学思践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奋进。
三是可通过精心打造系列惠民的公益课程,面向社区基层,以社区老人、儿童为服务对象,利用视频、短剧、表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人文素养、生活技能、安全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利用专业优势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传递党的关怀。开展垃圾分类、汽车养护知识、实用英语等,真正实现将专业知识送到基层、暖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四是在“四史”教育落地化、成果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师资等办学优势,为扬州及周边地区乡村和农民提供服务,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开花结果;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让“四史”教育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服务长才干、受教育、得锻炼、明志向,真正推动学史力行,让“四史”教育取得实效。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该校结合“新渔民学习苑”“渔乐渔学”省级游学项目与“江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习苑”等教育平台,为扬州沿湖村开展各类素质提升教育;与“张峰家庭良品农场”等农民自主创业基地开展点对点帮扶,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为农民开出“致富良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这三个“可以”,为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指明了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样需要植入“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理念,高职院校应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培育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4]“四史”教育活动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有思政工作者的参与,又要有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校园文化活动既具有学理性,又具有专业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中,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捕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深入参与活动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四史”的学习。
校园文化建设应转变思路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找准切入口,实现与“四史”教育同频共振、同步推进,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高校可建立学校党委领导的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可行性方案,使“四史”教育的学习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把“四史”教育纳入文化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把“四史”教育摆在课程体系的“优先”位置;建立贯穿学生成长历程的综合测评考核评价体制,出台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并配套一定经费,着力打造出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学分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建立“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团队,制定相关的校园文化实践指导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优势,把学校专业文化与“四史”教育深入融合;开展统一的各院系、各部门积极参与、上下联动的主题系列活动,着力打造具有校园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四史”教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任重道远,还需持续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职业院校教育,依托地域资源寻找厚重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来提升品位,打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