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
(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儿童视角下的数学作业,一般是指教师依据儿童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儿童认知特点,设计并布置给儿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数学作业既是对儿童学习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易于儿童接受、儿童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并形成数学技能?如此有利于改进教学,提升儿童学习数学的效果。应怎样设计易于儿童接受、减轻儿童课业负担的数学作业?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阐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儿童的学情是数学作业设计的起点。有效的数学作业应是儿童真实学情的反馈。前置作业指的是教师向儿童教学新知识之前,依据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与新知识相关的作业,让儿童自己进行的尝试性学习。[1]利用前置作业,唤醒儿童已有的知识记忆,使儿童经历新知的探究过程。在新知识教学前,教师应对儿童的学情有清楚的认知,依据所学内容及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作业训练。
铺垫型作业,顾名思义,是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这类作业一般是对与新知相关的旧知进行复习性的练习。通过铺垫型作业,唤醒儿童已有认知的记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依据所学习的内容,在儿童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铺垫型的作业,让儿童从已知出发,化未知为已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促进儿童数学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依据学情,设计相关的铺垫型作业,让儿童在新课学习前一天完成:
学校篮球队有13 名队员,在区比赛中获得冠军,学校准备对每位队员进行奖励,每人一套球衣。每套球衣84 元,购买球衣一共要多少元?
儿童独立完成作业,列式计算84×13。
教师追问或提示:
84×13 在计算时,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
新课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2]儿童熟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后,就可以顺利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例中,教师在设计铺垫型作业时,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在课前,设计购买球衣的情境作业,让儿童独立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其实质是唤醒儿童的已有计算记忆和经验,为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做好铺垫和知识的准备。
引导型作业,顾名思义,侧重新知学习过程的引导。相对于铺垫型作业来说,引导型作业不仅能够唤醒已有知识记忆,更能够激发儿童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引发儿童的自主学习,进而在后续学习中逐步接近知识本质,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教师在设计引导型作业时,应仔细研究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关联之处,让儿童在完成作业时,不知不觉中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如下引导型作业,让儿童在课前独立完成:
(1)数一数,图中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不数方格,怎样直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用剪好的一个或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纸片,进行剪、拼,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出面积。
(4)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受此启示,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数方格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儿童经历求三角形面积的繁琐方法,为后续研究不数方格直接求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儿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实现由“数方格”到“剪拼转化”的过程转换。这样的引导型性作业,需要儿童运用本源知识和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把三角形转化成已有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计算。[3]引导型作业重在引导儿童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以问题引导实现新知探究,让儿童自主建构新知识。
作业可以促进儿童巩固当前所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数学理解能力,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也是教师自己检查所教效果、分析学情、改进后续教学的得力助手。在课堂上,进行相关作业的练习,可以让儿童及时巩固新知识,促进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对于课堂作业的设计,教师要突出儿童这一学习主体,引导儿童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儿童观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数感。
基本型作业,即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基本作业。小学数学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数是基础性的,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概念、意义和计算等知识,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基本型的作业,让儿童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再进行反馈,促进儿童深刻理解知识意义。
例如,在教学“从条件想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设计基本型的题组练习,引导儿童从条件想起,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条件之间的变化:
(1)小猴第一天摘了20 个桃,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10 个,小猴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第二个条件改为:第二天比第一天少摘了10 个。
(3)第二个条件改为:第二天摘的是第一天的2 倍。
(4)第二个条件改为:第二天摘的是第一天的一半。
这四道题的条件结构和所求问题都相似,让儿童体会从“小猴第一天摘桃的数量”和“第二天与第一天摘桃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条件出发,求“第二天摘多少个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两天各摘桃数量的多少”的条件,求“一共摘桃的数量”。同一主题的基本型作业,让儿童体会从条件想起的基本思路,即依据已有条件和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所求问题。再把所求问题看成已知条件,依据关联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新的问题。
变式型作业,即对原有的基本练习进行适度的变化。教师在设计变式型作业时,应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儿童的认知水平,结合知识的重要节点,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变式习题,帮助儿童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发展数学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行程问题”时,教师设计变式型作业,让儿童在学习完新知后当堂完成,进行巩固:
甲车和乙车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速度70 千米/时,乙车速度90 千米/时,3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作业1:已知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总路程。
作业2:已知两车的总路程和速度,求相遇时间。
作业3:已知两车的总路程和相遇时间,求其中一辆车的速度。
三道作业围绕“路程=速度×时间”“总路程=甲车的路程+乙车的路程”的数量关系式进行变式,其本质都是“已知其中的两个相应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培养儿童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复习,可以系统地帮助儿童完善、深化知识,有利于儿童巩固、内化,形成结构化、脉络化的知识体系。复习作业,一般是引导儿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使儿童进一步理解知识,加强应用。
综合性作业是数学教学的延续,是对所学的新知识内容的综合和提升,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新知的应用和迁移。复习阶段,教师通过设计和布置一些综合型的作业,引导儿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建构知识结构,发展儿童系统性的数学思维。系统性思维是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整合到更高阶段上的新的综合。[4]而综合性的作业,可以帮助儿童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之处,形成知识脉络,发展儿童的系统性思维。
例如,复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以下的综合型作业: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2)在进行面积公式推导时,都是把图形进行怎样转化的?
(3)自己整理每种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和字母表示式。
(4)运用数学思维导图,把本单元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关联起来。
以上综合型作业的目的是沟通不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联。复习不是简单的把已有知识进行罗列,而是对儿童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5]本环节中,教师利用综合型作业,引导儿童把原本零散、琐碎的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间的联系清晰、完整,利用思维导图让知识脉络更加形象和直观,帮助儿童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结构化、条理化的思维。综合型作业起到的不仅是整理旧知的作用,更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梳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重构知识结构,改变复习课只是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数学味。
拓展型作业有别于传统作业,并不是知识的一般性应用,而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突出儿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在复习时,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学习的需要,整合相关联的知识点,把知识进行整理、加工、补充、拓展,适度改编教材上的练习题,创新形式,利用题组进行对比练习,形成拓展型的作业,促进数学思考,提高数学思维的参与强度,发展数学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升华数学思维品质。
例如,复习“分数的意义”时,设计这样的拓展型作业:
(1)如果让你在以下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休息时间,你选择哪个时间?
2/3 小时 一节课的2/3我选择的( ),我选择的理由是( )。
2/3 小时是把一小时作为单位“1”,1 小时的2/3,是40 分钟。一节课的2/3,把一节课的时作为单位“1”,是40 分钟的2/3,大约是27 分钟。
(2)同学们选用两根一样长的彩带来制作花环,男同学用掉一根彩带的2/3 米,女同学用掉另一根彩带的2/3,请问是男同学用掉的彩带长,还是女同学用掉的彩带长?
你的想法是:( )
要比较一根彩带的2/3 米和一根彩带的2/3 的长短,需要儿童从分数的意义来思考,拓展儿童对于“量”和“率”之间对应关系的认识。当彩带的长度不足1 米时,2/3 米比一根彩带的2/3 长;当彩带的长度是1 米时,2/3 米和一根彩带的2/3 同样长;当彩带的长度超过1 米时,2/3 米比一根彩带的2/3 短。
以上拓展型作业的设计,是“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不同的结果”,让儿童在思考中感受“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图形,使儿童参与挑战性的活动,经历具体与抽象的认知过程,体会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本质,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拓宽数学思维的长度和厚度。
总之,数学应基于儿童的思维而教,数学作业应服务于儿童的学习,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师应从儿童的发展出发,不断更新观念,丰富作业内容的同时,适度改变作业形式,让儿童爱上数学作业,主动完成数学作业,使数学作业成为儿童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让儿童成为具有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的未来社会需要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