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涛
(乌鲁木齐银行)
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在金融产品交易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明显加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投资业务风险也逐渐增加。鉴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资金业务较为复杂,商业银行要如何融资、选择怎样的融资渠道都需要银行审慎考量,资金的运用以及加杠杆都能帮助商业银行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投资业务的开展必然会存在相应风险,要对这些风险予以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管理举措,保障银行投资业务顺利开展,在风险相对可控的范畴中获得可观的利润收益。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投资业务风险,试图剖析和解构这些风险因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提供助力。
当前时期,构成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三个模块分别是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以及同业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如果不良资产占比过高会对银行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上级监管部门也一直运用各种指标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平稳有序发展。在金融市场变动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颇具波折,其中既存在有利的方面,也有利差空间变窄、利润增长缓慢等不利方面。但是,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不完善、同业业务规范性不足,导致银行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近些年多次引发社会舆论的信用风险事件,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平稳有序发展的前行步伐[1]。从金融市场波动的角度看,2015年股市熔断事件、2016年债灾以及2018年的股市崩盘,均出现经济大幅度波动的现象,对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隐患,上级监管部门也相应出台多部新规和管理办法,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由于经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其承担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当然商业银行处于金融市场之中,也会面临通胀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主要围绕货币展开,适当加杠杆可以使得商业银行的货币运转更加高效灵活,国家经济政策和银行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均会对银行经营效益和放贷程度产生影响,在这些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风险也会随之出现[2]。事实上,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在贷款业务方面,到期不能及时收回贷款是银行贷款业务存在的首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商业银行部分工作人员业务不精、从业经验不足,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不足以发现和应对这些潜藏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对于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不够健全和完善,由于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在开展日常业务活动中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督严重失效,阻碍了商业银行平稳有序发展的前进步伐。
商业银行金融投资业务的风险来源:一是商业银行对金融投资业务的风险辨识能力不足,缺乏识别、计量以及估测利率风险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商业银行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严重缺乏兼备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银行内部也尚未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三是业务管理不到位、业务管理现状十分混乱,出现交易策略不科学、授信制度不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在实际开展金融投资的过程中,首先,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颇深,经济市场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明显加大,银行面临利率风险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其次,商业银行的非标债权资产存在潜在信用风险,对其拨备计提不够到位,加之非标债权资产所占银行资本过高,商业银行对这类嵌套式的投资模式掌控不足,应对风险的能力有所欠缺;最后,商业银行开展基金投资主要着眼于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这类基金受市场经济和利率变化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3]。
多数商业银行为了谋求效益,会采取同业套利形成金融空转以及过度加杠杆的方式,这些方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业务发生的可能性。事实上,早期的同业业务被普遍用作管理短期流动的“工具”,在之后宏观经济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中,商业银行开始大胆尝试调用理财资金和同业资金来扩展和延伸各类同业资产。这一过程中,同业业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自身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其存在的套利行为也为商业银行日后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基于上述产生投资风险因素的分析研判,本文对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管理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也不应松懈,银行应当在战略管理中强调风险控制,将风控意识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要求银行全体员工积极配合风控部门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存在风险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文化之间,商业银行目前沿用传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共存的发展模式,因而必须协调风险管理文化,解决风险文化冲突。结合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特点,银行应该致力于建设多元化风险文化,增加不同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交流,部门间进行信息共享,促使风险管理有序推进。
风控体系是商业银行实现管控投资业务风险目标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需要从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入手,优化风险防控体系,贴合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发展实际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特点以及要求,构建多样化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满足银行风险防控需求。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首先,对商业银行现存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整改,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革思路,建立专业化、高效化、便捷化的内部管理操作流程,在界定清晰权、责、利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商业银行保质保量、高效运转的业务和监管工作;其次,商业银行还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对自身会计制度和风险拨备制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可以尝试适当扩展风险拨备范畴,不仅着眼于贷款资产风险,还应当将债券投资风险也涵盖其中,做到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所制定的拨备标准和指标比例应该同国际社会接轨[4]。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能否被有效管控,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关键。作为银行投资业务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要具有突出的工作业绩和实战经验。商业银行应当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银行内部开展专题培训,吸收和借鉴其他机构的先进经验,规划和设计培训内容,尤其是在债券业务方面的培训,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人才,要发挥高素质人才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银行形成一套完备的利率逻辑体系。此外,要强化银行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评价工作,积极尝试多种举措在银行内部形成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借助该机制有效激发银行工作人员参与日常工作的积极性,深入发掘银行工作人员的潜力,为商业银行打造一支能力充足、独立负责、责任心重的运营管理团队,全面服务于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时要加强投资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牵头建立专业的、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及时对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在严谨分析和细致研判的基础上为投资业务提供恰当的指导意见和方向引领。对银行投资业务的事前评估可全面清晰地把控风险,及时判断银行是否能够承接投资业务,商业银行应该健全投资业务评估体系,首先,全面调查投资业务涉及的企业偿还能力,提前规避风险,同时还需要考察相关企业的风险应对水准,分析企业财务指标后约定偿还时间,确保银行内部资金稳定周转。其次,对投资业务的相关企业进行盈利水平调查分析,尽可能保障企业可在发行债券后盈利,从而按时归还银行本利,避免商业银行因金融市场变化而面临风险威胁。再次,全方位评估投资业务企业的经营发展实力,分别从企业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着手,评估投资业务风险,预判投资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银行是否开展投资业务。
此外,还应当依据投资业务的实际项目,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计划方案,该方案中应该对风险的权责归属进行详细界定和规范,明确投资业务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人,以便于后续落实整改意见和追责。并且依照相关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置和信息反馈工作进行有效统筹,利用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定位业务风险因素,及时反馈风险,缩减风险反应时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商业银行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管理投资业务风险[5]。尤其是对银行投资业务管理中的相关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养,要做到风险管理工作有的放矢,以适应银行投资业务管理需求。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市场风险治理体系,以便有效应对开展金融投资时所遇到的风险。可以尝试建立规范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授信制度,将传统信贷和投资业务都涵盖进授信范畴中,严格把控授信权。依照商业银行自身投资能力和投资范围,明确投资风险偏好和相关策略,对于可能出现的、超出自身承担范围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投资业务中进行有效风险回避和转嫁。实际上,在投资业务管理中加强风险回避和转嫁是保证投资业务顺利推进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投资业务项目计划,或是依照以往所遇风险处置经验,找到相适应的要素,对其进行严密分析后将危险要素进行排除,严格保障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顺利开展。或是将可能出现的、超出银行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第三方转移,使得自身承受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要进一步严格规范操作风险,将系统性风险纳入监测范畴,采取有效手段实时追踪和监控银行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去向,对银行业务活动实现高效监控[6]。对于债券投资,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风险指标限额以及建立监督管控机制,把债券利率风险纳入商业银行的全方位管控框架之内,并且结合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监控模式,有效规避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商业银行大额亏损问题。
综上所述,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各类资源配置效率,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同时,商业银行在推进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隐患,这些风险隐患是由银行一般性贷款业务、金融投资业务以及传统同业业务中存在的复杂因素所造成的,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举措来加以解决。总而言之,商业银行要全方位提高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出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目标,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